物聯網環境供應鏈風險評估研究

時間:2022-08-17 10:56:13

導語:物聯網環境供應鏈風險評估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物聯網環境供應鏈風險評估研究

摘要:近年來,物聯網技術發展勢頭迅猛,物聯網環境下的供應鏈模式趨于普遍和成熟。目前,我國各行業的供應鏈在不斷轉型升級,新的技術、新的手段、新的供應鏈模式不僅帶來了更大的發展前景,還為供應鏈創造了更多新的價值,但同時也引發了新的供應鏈風險。尤其2020年暴發的疫情導致全球的食品、醫藥、汽車、機械等行業領域面臨資源短缺、供應鏈中斷的威脅,供應鏈風險更加難以預測。因此,對供應鏈風險的評估與規避及其重要。本文通過對物聯網環境下供應鏈風險的分析,綜合考慮了供應鏈風險涉及到的諸多因素,最后根據模糊綜合評價法進行簡單的風險評估,并提出了一些規避防范措施。

關鍵詞:物聯網;供應鏈風險;模糊綜合評價法;風險規避

一、概述

隨著時代與科技的發展進步,物聯網成為了近年來全球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重點對象之一,對企業供應鏈中運輸、裝卸、搬運、存儲、生產、配送及零售等環節的流程優化和效率提升有顯著作用,正沖擊著傳統的企業供應鏈管理模式。在如今的市場經濟運營環境下,供應鏈之間的競爭漸漸成為企業之間競爭的主要形式。現代供應鏈的復雜性和全球化給供應鏈行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但也使其面臨著越來越大的風險。供應鏈的最終目標是滿足客戶的需求,降本增效,實現利潤,現代經濟的發展與供應鏈的順利運作緊密相關。然而,現代供應鏈也十分的脆弱——自然災害、惡劣天氣、運輸延誤、盜竊等不可抗力的因素和人為導致的質量問題,這可能會導致貨物流通的異常,從而導致短期成本和交付挑戰。地方和國家監管政策以及不斷變化的國際貿易環境也將破壞供應鏈的既定經濟生態。因此借助物聯網的技術結構,將供應鏈中融合物聯網的技術特點,實現安全生產、實時監控、信息共享來降低風險十分重要。供應鏈的風險是無法避免的,但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或手段預測風險、減少風險的發生,盡可能將風險降到最低。目前,許多研究人員已經使用各種工具和技術來構建和預測供應鏈風險模型。雖然有許多可用的工具,但AHP、ANP等方法被廣泛應用于供應鏈風險評估中。而本文借助物聯網的技術結構對供應鏈中的風險進行分析,通過模糊綜合評價法對供應鏈的風險進行評估。

二、物聯網環境下的供應鏈風險分析

雖然目前在產品供應鏈風險方面已經開展了不少研究,但對于我國物聯網環境下的產品供應鏈風險分析的研究卻仍然較少。不科學的風險分析將導致整條供應鏈風險評估可信度不高、管理工作效率低等問題的出現。對產品供應鏈進行科學分析,不僅需要相關經營單位進行商業模式的調整,而且需要政策的指導,特別是對供應鏈風險做較為系統的歸類,最終實現定量分析。本文先按物聯網的三個基本層次把一般供應鏈上的風險歸類,再應用模糊綜合評價法進行風險評估,得出各個風險值的大小并加以,最終得出最優評判結果。

(一)物聯網環境下的產品供應鏈分析

產品供應鏈是指從初級生產直到消費的各環節和操作的順序。產品特性的多樣化導致產品供應鏈呈現復雜多變的樣態。物聯網環境下的產品供應鏈如圖1所示。我們把物聯網的架構結合產品供應鏈的相關基本要素相結合,提出了“供應商+制造商+物流服務商+分銷商+零售商”的產品供應鏈模式。感知層方面,在生產環節,供應商可以使用多種傳感器,充分實現產品生產情況的實時監測;在制造環節,通過為加工品配上對應的電子標簽,可以幫助制造商實現產品信息的錄入和存儲;在運輸環節,可以利用車輛裝配的衛星定位系統,實現對貨物的具體位置信息的實時查詢,從而促進貨物安全的保障;在分銷環節,政府監管部門及分銷商可通過電子標簽實現對產品分銷情況的宏觀把控,豐富了國家和企業的信息監管體系;在零售環節,根據產品配備的條碼,零售商和消費者可以查詢產品的生產加工信息,實現“買的放心,用的安心”。網絡層方面,將感知層上傳的相關信息處理并傳輸到互聯網上,實現信息網絡實時共享。應用層方面,生產中心可以順應市場需求調整下一季度該類產品的生產策略;加工中心可以通過比對上一階段的收益,實現對下一階段的生產計劃做出合理調整;運輸配送中心科員能實時監控產品的物流運輸情況,改良運輸方案,實現物流提速升級;市場監管部門依據真實準確的信息反饋能促進科學的宏觀調控政策的實行;營銷中心及消費者如果質疑某產品的質量安全,可以申請經由追溯系統找出問題環節,最終實現及時追責和解決問題。

(二)物聯網環境下的產品供應鏈風險識別

科學利用物聯網技術,能有力減小傳統產品供應鏈的風險。各種檢測設備的應用,能幫助生產企業改善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由于溫度、壓力等外部環境因素的變化造成的不必要損失;在產品流通市場,政府監管部門及分銷商通過也可以讀取電子標簽的相關信息,及時了解產品的生產、存儲、運輸等相關信息,實現高效監管。但值得警惕的是在使用物聯網技術時也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物聯網環境下的產品供應鏈風險層次圖如圖2所示。圖2 物聯網環境下的產品供應鏈風險層次圖1.感知層方面。感知層主要應用各類型的傳感器對所監測的性狀進行動態感知,再利用無線射頻技術實現監測產品狀態的實時傳輸反饋。在生產階段可能面臨的風險有:傳感器故障風險、監測噪聲風險等。在制造加工階段可能面臨的風險有:器械設備故障風險、原料質量風險等。在物流運輸環節可能面臨的風險有物流車輛行駛交通風險、貨物損耗丟失風險等。2.網絡層方面。這一層先將感知層采集上傳得到的數據經微處理器加工處理后,再經由網絡實現長距離傳輸至互聯網云平臺,最終實現信息共享。在此網絡層面臨的風險有:行業標準規范風險、噪聲失真風險、信息泄露風險等。數據的誤讀誤判,從而誤導應用層的相關下游企業使之做出不合理的生產計劃,政府監管部門也可能受此影響,實行不夠恰當的宏觀調控措施,有損市場長遠發展。3.應用層方面。應用層主要目標在于實現對感知結果的可視化和對感知產品的反饋控制。應用層分析對象主要包括產品生產商、產品加工商、物流配送中心、政府監管部門、分銷商以及零售商。面臨的風險主要包括企業運營監管風險、政策法規風險、組織管理風險等。4.其他風險物聯網環境下的產品供應鏈除了面臨以上的風險外,還可能會面臨由于自然災害因素帶來的風險,如環境污染及供應鏈參與者的人為風險等。

三、模糊綜合評價法

模糊綜合評價法是一種基于模糊數學的綜合評標方法。能較好地解決模糊的、難以量化的問題,適用于各種非確定性問題的解決。本文主要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中簡單的一級模型為例進行綜合評判,其具體步驟如表1所示。

四、模糊綜合評價法的應用舉例

假設某一條供應鏈上有A、B、C、D、E五個企業,分別是供應鏈的供應商、制造商、物流服務商、分銷商、零售商。供應鏈中的企業面臨的風險因素很多,由于供應鏈中涉及的產品類型不同,各種風險因素的側重點也會有所不同。根據物聯網的技術結構將各類風險進行分類,本文最終選取了6個主要風險因素:市場環境風險、信息風險、物流風險、時間風險、財務風險、組織風險作為示例。通過計算供應鏈上的各個企業或參與方的風險值,進而得出整條供應鏈系統的風險值,由此得出評價結果進行決策。1.確定模糊評判因素集為:X=(x1,x2,x3,x4,x5,x6)=(市場環境風險,信息風險,物流風險,時間風險,財務風險,組織風險)。2.評判因素等級集為:Y=(y1,y2,y3,y4,y5)=(優,良,中,差),具體內容如表2。3.確定五種評判因素等級的行向量(取評判等級的組中值)為P:(p1,p2…pm)=(0.95,0.85,0.75,0.65,0.55)。4.通過德爾菲技術法,確定各個評判因素的權重系數,假設得出權重系統的行向量為A:(0.2,0.2,0.1,0.1,0.3,0.1)。通過對多名專家征詢調查,假設計算得到供應商A的單因素評5.綜合考慮各風險因素后,一般情況下,W≥0.7為低風險;W≤0.3為高風險;介于兩者之間的為正常風險。由此得出,此例中的供應鏈處于低風險狀態下,整個供應鏈系統暫時是處于安全狀態下的,若最終得出的結果為高風險,供應鏈的參與方可以及時作出決策調整。

五、物聯網環境下的供應鏈風險規避

供應鏈風險是多層次多方面的,管理者需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方法有效降低風險帶來的損失。供應鏈的管理者要充分了解市場的需求及發展狀況,掌握市場的變化規律,同時根據企業自身運營情況制定供應鏈風險的緊急預案,在企業內部可以成立供應鏈風險應對部門或機構,對存在的風險做到未雨綢繆。利用物聯網技術加強供應鏈中信息網絡的構建,在共享信息的同時,加強對流通信息的監管與審核。供應鏈各節點企業應提升自身科技水平,推進資源共享、產業集成發展、數字化聯合作業,建立統一的業績標準,讓供應鏈由“大而全”向“小而精”轉變,有效控制風險。利用物聯網智能技術實現供應鏈各個環節的透明化,實時追蹤,使管理者及時掌握市場波動變化,迅速作出反應。作為供應鏈上的核心成員,要針對可能出現的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等帶來的風險建立應急聯動機制,使損失降到最小。

參考文獻:

[1]丁偉東,劉凱,賀國先.供應鏈風險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3,13(04):64-66.

[2]胡金環,周啟蕾.供應鏈風險管理探究[J].價值工程,2005(03):36-39.

[3]楚揚杰.供應鏈風險預警與防范機制研究[J].科技與管理,2006(04):65-66.

[4]茶麗菊,李世鑫.供應鏈風險文獻綜述[J].商場現代化,2019(10):7-8.

[5]王銳.模糊綜合評判法在技術標評審中的應用[J].江西建材,2020(03):135-136+135

[6]洪春輝,滕躍民.模糊綜合評判在評標決策中的應用[J].吉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7(02):74-77.

[7]劉雪梅.物聯網環境下供應鏈風險與規避[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24):77-78.

[8]顏波,石平,丁德龍.物聯網環境下的農產品供應鏈風險評估與控制[J].管理工程學報,2014,28(03):196-202+173.

作者:肖欣桐 李雅軒 單位:西南民族大學商學院 西南民族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