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企一體化經營模式淺析

時間:2022-01-28 04:16:17

導語:煤企一體化經營模式淺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煤企一體化經營模式淺析

一、新疆煤炭企業存在內憂外患

1.新疆煤炭企業發展模式不適應生態發展的需要。國務院2013年9月也《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進一步明確了國家煤炭消費總量目標,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降低到65%以下,目前這一比例在70%左右。“控煤治污”成為影響煤炭市場的重大政策因素。同時在十八大報告中也明確提出要加強資源的綜合利用,建設生態文明。新疆大部分煤炭企業現行經營模式雖然從表面看符合一體化的要求,但實際上并不能實現一體化的最佳效果,專業子公司通常只根據自身的需要確定發展目標,很少從宏觀層面優化配置資源,造成優質資源低質利用,稀缺資源低效利用,在高熱值煤炭外送、黑山優質煤利用方向、有限水資源分配等方面難以形成最佳方案,不利于煤炭資源的生態開發,可持續發展。2.新疆煤炭企業專業化優勢不能體現。專業化的優勢在于形成規模效應,通常有三方面的條件:一是市場環境較為完善,二是行業發展較為成熟,盈利能力大,風險低,易于形成規模經濟,三是資源專有性較強,企業創新能力強。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新疆煤炭實施專業化模式,條件還不完全具備:一是本地市場有限,煤炭大規模開發的市場動力嚴重不足。二是外送通道和水資源約束,短期內煤炭大規模輸出與轉化的條件不具備,開展專業化運作的手段與方式受剛性條件制約,成效不明顯。三是新疆遠離區外主要煤炭消費市場,即使輸送瓶頸解除,但由于煤炭輸送成本高昂,缺乏競爭力,不可能實施無限制的規模擴張。四是煤炭開發利用的資源專有化程度不高,極易被模仿,專業化經營的超額利潤難以形成。3.新疆煤炭企業現存經營模式不適應新疆煤炭開發的大環境。新疆是我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在維護民族團結,促進國家長治久安中具有特殊使命。但是新疆區域內的煤炭企業大部分都對新疆特殊的歷史、宗教等矛盾問題不能準確掌握,不能對突發事件更能夠準確預判、妥善處理,甚至可能造成負面影響。同時,新疆能源開發的基礎條件制約較為明顯,這一發展方式難以在稀缺資源爭奪上形成合力。

二、審時度勢優化經營模式促發展

2013年以來,我國煤炭經濟運行不容樂觀,煤炭企業實現利潤持續負增長。新疆煤炭企業必然也受到嚴重的影響。就此,新疆煤炭企業必須優化管理模式才能使企業得以浴火重生。面對當前的困境,新疆煤炭企業就著有利于落實企業發展戰略原則;有利于推動產業發展原則;有利于資源優化配置原則審時度勢優化經營模式,設計出一體化的經營模式,才能使企業蓄勢積能豐羽翼,強體固基再揚帆。1.強化煤炭產業在企業中基礎地位。煤炭產業是新疆煤炭企業發展的基礎,煤基產業的發展必須以煤炭資源為依托,用煤炭產業催生煤炭深加工產業,用煤炭深加工產業進一步帶動煤炭產業。根據國家對新疆能源發展的規劃,新疆將建設吐哈、準東、伊犁、庫拜、和什托洛蓋五大煤炭基地。吐哈區以疆煤外運為主;準東區以就地轉化為主,;伊犁區和和什托洛蓋區以支撐新型煤化工產業發展為主,;庫拜區以滿足周邊地區用煤需求為主。2.促進煤電、煤化工聯合發展使企業向綜合能源企業升級。隨著能源技術的創新和結構的調整,多元化、大型化、集約化的煤炭企業將是未來煤炭企業的發展趨勢。國家“十二五”規劃中已經提出在新疆主要礦區建設大型坑口煤電、煤化工基地,推動煤電、煤制氣、煤制烯烴等大規模工程項目。從而提高新疆煤炭利用效率,增加煤炭產品附加值,因此新疆將在準東、哈密和伊犁等地建設大型煤電基地,在伊犁和準東地區集中規劃建設以煤制天然氣為主的煤炭深加工綜合示范區。3.完善一體化經營的支持配套措施。企業進行經營模式的轉型升級需要完善相應的配套措施做支持。新疆煤炭企業進行一體化經營模式的轉型,相對應的對配套基礎設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煤炭資源轉化必須依靠調水工程,而調水工程又難以兼顧每個礦區,因此只能在靠近調水工程的某個區域集中發展高耗水的煤化工項目,礦區的煤炭必須通過鐵路運送到化工園區,通過管道輸送到國家干線管網,由此,新疆煤炭企業進行煤電、煤化聯合發展實際上是包括煤炭開采、調水工程、煤化工程、鐵路、管道等于一體的煤水化路綜合開發工程,缺少任一環節,都難以實現資源開發利用的良性循環。因此統籌參與調水工程建設,為煤化工項目規模化建設提供穩定的水資源保障。以及以服務煤礦生產外運為目標,完善礦區支線鐵路,確保煤礦、煤化工項目正常生產和外運,參與準東、吐哈礦區內國家干線鐵路的建設將是新疆煤炭企業首要的任務。

三、結語

通過實施一體化經營模式不僅實現了新疆煤炭產業核心板塊的重組,突顯了新疆煤電產業的整體優勢,提升了核心競爭力同時還有效降低了產業之間的市場交易費用,合理減少了財務支出,實現了煤、電、煤化工產業之間利潤的均衡分配,同時使得資源優化配置效率提高,最終增強了企業應對市場變化的抗風險能力增強。

作者:李小艷單位:中國礦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