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用杏不同經營模式及應用
時間:2022-07-13 03:11:09
導語:仁用杏不同經營模式及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仁用杏是我國北方地區重要的經濟林樹種,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兼具,也是五臺山區重點發展的經濟林產業。介紹了五臺山區仁用杏常見的經營模式,為發展仁用杏產業提供了技術參考。
【關鍵詞】五臺山區;仁用杏;經營模式
仁用杏是我國北方地區重要的經濟林樹種。仁用杏的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杏仁是食品工業和醫藥工業的重要原料;二是杏果實不但是美味的鮮食果品,還可加工為杏干、杏仁、杏仁露、杏仁茶等多種食品和飲料;三是杏樹適應能力強,耐干旱、抗貧瘠,管理方便,可作為荒山綠化的先鋒樹種。仁用杏是五臺山區干旱山地重點栽植的經濟林樹種,通過營造不同模式的仁用杏經濟林,可以為當地人民實現增收創收提供了新思路,同時也為當地解決干旱山地造林成活率低等問題提供了示范。現介紹幾種仁用杏經營模式,供各地借鑒。
1純林經營模式
營造仁用杏純林,是仁用杏優質豐產園的常見經營模式。適生立地條件:年均氣溫4℃以上,年有效積溫≥2400℃,年降水量≥380mm以上,年無霜期≥110d,地形可為山地、丘陵、平川、河谷灘地等,其中平川最適合建立仁用杏純林生產基地。仁用杏純林有助于集約經營,能提高林地的經濟效益,調整經濟林產業結構,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都較為顯著。仁用杏純林經營適用品種,有龍王帽、一窩蜂、白玉扁、超仁、豐仁、國仁等。造林時選擇2個品種按照1∶1或者1∶2的比例進行隔行混栽,株行距3.0m×4.0m,造林密度每公頃825株,行向為南北方向。苗木規格為1.0a~2.0a生的I級嫁接苗,高度≥100cm,地徑≥1.0cm。造林地整地方式為坑狀整地,時間在造林前一年的秋季。整地規格,坑長100cm×寬100cm×深100cm。整地時,每個坑施入20kg腐熟有機肥,肥料與土壤均勻混合后回填坑內。造林時間在春季或秋季,其中以春季造林成活率最高。造林前,將苗木根系用ABT生根粉溶液或保水劑等植物生長調劑節蘸根處理,可以提高成活率。造林后每年春、夏季節至少松土除草3次;從造林第3年開始,每年每株施入1.0kg氮磷鉀復合肥,或10kg有機腐熟肥。每年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2林農復合經營模式
仁用杏林農復合經營即林農間作,兼顧林農兩個方面,可以提高土地的經濟效益。適生立地條件:年平均氣溫≥4℃,年有效積溫≥2400℃,年降水量≥400mm,年無霜期≥120d,適用地類為山地丘陵區的梯田及耕地。林農復合經營適用品種有龍王帽、一窩蜂、優1、國仁等,造林時選擇2個品種按照1∶1~4的比例進行行間混交,株行距3.0m×10m或者3.0m×15m,栽植密度每公頃225株~300株(另增加5.0%的苗木作為補栽苗),行向為南北方向,行間可種植馬鈴薯、谷子、莜麥等農作物。苗木規格為1.0a~2.0a生I級嫁接苗,高度≥100cm,地徑≥1.0cm。整地采用坑狀方式,有澆水條件的地區可隨整隨栽,無澆水條件的地區造林前需經過一個雨季。整地坑規格長、寬、深80cm見方,整地時每坑施入20kg有機肥和1.0kg鈣鎂磷復合肥,兩種肥料均勻混合作為底肥。栽植時間為春季,栽植前苗木根系用0.10%~1.0%硫酸銅溶液浸泡5.0min進行消毒處理,清水沖洗后用ABT生根粉溶液或保水劑等植物生長調節劑蘸根。栽植后每年春季和雨季,要做好松土、除草工作;3年內每年春季和夏季各施肥1次,春季每株施入氮肥0.50kg,夏季施入磷鉀復合肥0.50kg;3年之后,每株每年施入氮磷鉀復合肥1.0kg即可。
3仁用杏+側柏復合經營模式
仁用杏是重要的干果經濟林樹種,側柏是重要的抗旱造林樹種。兩者搭配,一方面可以提高林地生態效益,另一方面也可為農民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適用于退耕還林、天然林資源保護和防沙治沙等工程,其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仁用杏+側柏復合經營,適生立地:年均氣溫≥8℃,年降水量≥350mm,無霜期≥120d,適宜地形為山地丘陵的陽坡、半陽坡或半陰坡。仁用杏+側柏復合經營,適用品種有龍王帽、一窩蜂、優1、白玉扁、超仁、豐仁、國仁等。選擇其中兩個品種,按照1∶1或1∶2的比例進行行內混交。仁用杏與側柏,按照1∶3的比例進行行間混交,仁用杏株行距3.0m,側柏株行距2.0m×2.0m。仁用杏苗木選擇1.0a~2.0a生嫁接Ⅰ級苗木,苗高100cm左右,地徑約1.0cm;側柏選擇1.0a~2.0a生實生苗木,高度≥40cm,地徑≥0.50cm。仁用杏、側柏苗木栽植密度,分別為每公頃600株和1800株(另各加5.0%的補栽苗木)。整地采用坑狀,時間為造林前一年秋季,整地坑規格為仁用杏長、寬、深80cm見方,側柏坑長80cm、寬60cm、深40cm。整地前,仁用杏每株施入10kg農家肥和1.0kg鈣鎂磷肥混合均勻作為底肥,側柏每株施入10kg農家肥。造林時間秋季最佳,造林前苗木要進行蘸根處理。造林后,每年要進行松土除草,每株施入氮磷鉀復合肥1.0kg,側柏不施肥。發現病蟲害后,要及時采取防治措施。
4仁用杏+灌木復合經營模式
仁用杏+灌木復合經營模式,仁用杏選擇龍王帽、一窩蜂、優1、白玉扁等品種,灌木以連翹、沙棘等為主。連翹是中藥材,沙棘被廣泛應用于食品行業,兩者均具有良好的經濟價值,適用于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和防沙治沙工程等,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適生立地條件:年均氣溫≥4℃,年有效積溫≥2400℃,年降水量≥380mm,年無霜期≥110d,適宜地類為山地、丘陵、平川及沙地等。造林時,仁用杏選擇2個品種,按照1∶1的比例進行行內混交,仁用杏與連翹(沙棘)按照1∶4的比例進行行間混交。仁用杏株距3.0m,灌木株行距2.0m×1.50m;仁用杏苗木選擇1.0a~2.0a生嫁接Ⅰ級苗,苗高約100cm,地徑1.0cm,每公頃用苗量600株;連翹或沙棘選擇1.0a生實生苗,苗高≥40cm,地徑≥0.50cm,每公頃用苗2400株(每種苗木都應準備5.0%的苗木作為補栽苗)。造林當年春季進行整地,整地方式為魚鱗坑,仁用杏坑長、寬、深80cm見方,連翹(沙棘)坑長50cm、寬50cm、深40cm。造林時間為秋季,苗木要提前做好消毒及蘸根處理;造林后做好施肥、澆水、中耕除草、病蟲害防治等管理工作。
5仁用杏+豆類復合經營模式
仁用杏+豆類復合經營,適于土壤貧瘠且風沙和水土流失嚴重的干旱、半干旱地區。仁用杏具有耐干旱、耐寒冷、耐瘠薄、經濟價值高等諸多良好品質,可在重干旱、水資源短缺、土壤瘠薄、凍害嚴重的高寒地帶正常生長,與黃豆、綠豆等低稈豆科作物復合經營,具有較高的生態和經濟效益,同時兼顧長遠利益與短期利益。適生立地條件:年均氣溫≥8℃,年降水量350mm以上,無霜期≥150d,地形為土石山地、丘陵溝壑區的梯田及耕地等。仁用杏+豆類復合經營,適用仁用杏品種有龍王帽、一窩蜂、優1等,選擇3個仁用杏品種按照8∶1∶1的比例進行行間或株間混交,株行距3.0m×4.0m,行向為南北向,苗木選擇2.0a生I級嫁接苗,行間種植黃豆或綠豆等低稈豆科作物。整地時間為造林前經過一個雨季,整地采用坑狀方式,坑規格100cm見方,整地前每株施入10kg有機肥作為底肥。栽植時間為春季或秋季,栽植前對苗木根系進行消毒及用生根粉溶液蘸根處理。栽植當年要進行苗木防凍保護,并澆灌封凍水;栽植前兩年,每年中耕除草2次;從第3年開始,每年中耕除草1次。栽植后每年每株追施氮磷鉀復合肥1.0kg,結合花前、花后、花芽分化期及采果前后期各施1次;每年壓綠肥1次,每株用量為15kg。
作者:盛曉婧 單位:山西省五臺山國有林管理局
- 上一篇:林區天然林經營模式探討
- 下一篇:人民幣匯率變動在通貨膨脹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