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營銷渠道探究論文
時間:2022-11-18 04:12:00
導語:農產品營銷渠道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農改超”(農貿市場超市化)是推動農產品營銷渠道的變革、推進生鮮食品流通業現代化、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大舉措。本文通過對農貿市場和生鮮超市的比較,指出“農改超”是大勢所趨,它必將帶來農產品營銷方式的根本變化。
關鍵詞:農改超營銷渠道農產品
農貿市場超市化趨勢
農貿市場風光不再
我國的農貿市場是上個世紀80年代國家放開對糧棉油等農產品的管制而實行市場購銷制度之后逐步發展起來的,這些農貿市場遍布城鄉各地,以其商品豐富,經營活躍,成為居民購買生鮮食品的主要市場。應當承認,農貿市場作為農產品主分銷渠道在滿足城鄉居民生活食品需求、促進農產品流通、繁榮城鄉經濟發揮過重要作用。但是,隨著城鄉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傳統的農貿市場漸漸不再適應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和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特別是進入21世紀,大宗農產品相對過剩以及國外優質農產品的涌入、農產品質量安全日益凸現在人們的面前,這種傳統的銷售形式正受到嚴峻的挑戰。
經營主體分散,難以對其進行有效的市場監管。市場設施落后,不利于食品安全控制。市場功能不健全,阻礙農業產業化發展。總之,消費者因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不再青睞農貿市場;政府因為影響城市環境和現代化管理也對其頗有微詞;個體商販更是覺得無利可圖,退場轉行的比比皆是;加之其它業態經營生鮮農產品擠壓農貿市場,今天的農貿市場在大中城市的銷售份額已經嚴重萎縮,同上世紀90年代的“一統天下”相比,早已是江河日下。
生鮮超市異軍突起
我國主要農產品的供給已經從總體短缺供不應求過渡到相對過剩階段,買方市場已經基本形成,農產品的銷售日趨激烈。在這個大背景下,農產品的銷售也從原來的生產營銷觀念轉變為市場營銷觀念,銷售業態的升級已然成為必然趨勢。自從家樂福進入中國率先引入“超市賣菜”的新概念之后,超市作為一種現代營銷業態正逐步被生產者和消費者認可。當前,我國農產品的營銷業態正悄然進行著一場變革,即傳統的農貿市場將大量被現代銷售形式的超市所代替。生鮮超市是以超市形式來經營生鮮農副食品,實現農貿市場經營主體的組織化,經營方式的超市化,產品的標準化和服務的規范化。
經營主體的組織化、規范化。超市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規范管理,統一合理地配置資源。企業法人接受政府、社會和消費者的監督,對成千上萬名消費者承擔法律責任。從以往農貿市場“賣商品”,轉變為農貿超市“賣商品加服務”。同時,經營主體的組織化,有利于政府加強對市場的監管。
經營方式的超市化。生鮮超市采取的是統一采購、統一配貨、統一定價的連鎖經營方式。統一采購,就是直接從農產品生產基地進貨,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傳統批發諸多的中間環節,解決了成本高的問題;統一配貨,不僅能保持生鮮食物的新鮮,而且做到貨物多元化,全方位滿足市民需求,這些產品在配送中,往往經過嚴格的篩選、包裝和加工,方便了購買。統一采購、配貨后的產品要經過嚴格的檢測檢疫,農貿超市配有檢測設備,每天對蔬菜農殘、福爾馬林、瘦肉精等進行檢測,強化農產品市場準入機制,解決農產品安全問題。
消費需求推動變革
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經濟發展,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長,人們的生活質量有了顯著提高,與此相對應的,消費結構和消費觀念也在悄然發生變化。突出表現為以下兩個趨勢:
綠色環保。社會環境污染直接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不良甚至非常嚴重的后果,這一問題已經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和重視,消費者對“綠色”消費品的關注也越來越強烈。通過調查顯示,影響武漢居民消費者購買蔬菜的主要因素是產品的“新鮮程度”(74%)、“衛生程度”(65%),同時消費者對“無污染/綠色食品”的蔬菜表示出非常高的需求水平(58%)。顯而易見的是,同農貿市場相比,超市安全可靠的購物保證更能滿足人們的綠色環保的消費傾向。
超市購物。隨著我國零售業市場的開放,超市、連鎖超市以及倉儲式商場在國內得以迅猛發展,使得消費者的購買習慣、購買行為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調查數據顯示,在武漢,過去三個月內光顧過超市的消費者比例為82%,而生鮮食品以58%的購買比例成為了消費者在超市的首要購物種類。調查數據也表明,武漢有60%的消費者表示“購物環境舒適”是光顧超市的原因之一,而“質量可靠”(46%)是消費者在超市購買食品的主要原因之一,說明超市正逐步成為消費者選購農副產品的習慣性地點。顯然,同拎著籃子進農貿市場相比,超市買菜無疑帶給人們的是一種全新的愉快的購物體驗。
農產品營銷渠道的變革
傳統的農產品營銷渠道流程,其上游由各農戶、農業生產基地、專業農產品生產公司等廠商組成,他們共同提供農產品的生產供給;下游是眾多千家萬戶的居民所組成;農產品的銷售與流通主要由大中型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和集貿市場所組成,當然也有少數農戶實行自產自銷,跨過批發市場將農產品直接販賣給最終消費者。應該說,這種模式在農產品總體短缺供給不足的時候,對于農產品的快速流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當前,我國農產品供求狀況已經發生了變化,這種典型的“生產營銷觀念”主導的農產品營銷模式顯然與這種變化不相適應,嚴重阻礙了農產品的流通與營銷。當前正在全國大中城市進行的“農改超”工程,其實質上正是對農產品銷售渠道的一次改造和提升。
就渠道結構而言,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從多層次長渠道向扁平化方向變化,減少流通環節、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了農產品的價格。
農產品的含水量高,保鮮期短,易腐敗變質。流通環節越多,流通時間越長,農產品損耗越大,流通效率降低。農貿市場采購的農產品絕大多數是未經加工的生鮮農產品,主要有兩種供貨方式:一是農戶直接將農產品進場銷售;二是農產品經營者到市內批發市場批發后再運到農貿市場銷售。農產品往往經過生產者——產地批發商——運銷批發商——銷地零售商——消費者等諸多流通環節,多次集散;在物流技術上,采用常溫物流和自然物流,加工不足,因采摘、運輸、儲存而造成的損耗率為25%~30%,物流成本高(運輸成本路況不良成本設卡收費)。這使得蔬菜批銷的每個環節都要加上很高的毛利才行,流通環節的增多,無形中加大了農產品的成本。
而“農改超”之后,農產品可采用直銷的方式,直接從農產品生產基地進貨,或從下面農村整片的菜地進貨,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傳統批發中諸多的中間環節,避免了流通環節中的加價;農產品直銷還可以縮短流通時間,保持農產品的“鮮度”,減少損耗。生鮮超市的物流中心對農產品進行分級、包裝、加工、儲存、保鮮配送,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農產品損耗率可降至5%左右。農產品有效物流增加,就能有效地抑止菜價上漲。從目前的試點情況來看,“農改超”后農產品價格普遍比原有的農貿市場下降10%左右。
從渠道控制來看,中間商向上游供應鏈和下游消費者延伸,實行農產品全面質量管理,有助于實施食品市場準入和安全控制。
原有農貿市場的經營主體,既不注重上游農戶、基地等生產商的農產品生產情況,對于農產品是否農藥殘留超標等質量問題漠不關心,產什么就銷什么。也不關注下游消費者的需求變化和市場信息反饋。這種產銷脫節的經營模式,一方面,使得農產品質量控制幾乎完全失控,另一方面,又屢屢造成農業生產資源配置失調。
“農改超”之后,商業企業作為明確的市場責任主體,出于對自身利益和商業信息的關注與維護,必然不會簡單地滿足于做農產品的銷售終端,而是將觸角伸向農產品流通、生產的各環節加以監督,并通過“建立基地、嚴格檢測、連鎖配送”,對農產品進行全過程質量控制。生鮮超市正是依靠優質安全放心的產品和規范化的服務,贏得消費者的支持與信賴,在激烈的生鮮消費市場中站穩了腳跟。
從渠道關系來看,生產者、中間商、零售商更加關注渠道的整合,共同建立競爭優勢,有助于提高國內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當前,隨著國內農產品市場的開放,農產品競爭日趨加劇,單純依靠“物美價廉”來建立農產品競爭優勢的時代早已不復存在了,現在的農產品競爭已經從單一的產品競爭演變成為全方位的、多層次的綜合性競爭。而傳統的農貿市場中,個體商販大多憑借個人經驗和對市場的簡單估計來銷售農產品,很少運用現代市場營銷手段,在如何擴大農產品市場份額、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等方面顯得力不從心,甚至有的不法商販在銷售農產品的過程中、缺斤少兩、以次充好,欺騙消費者,這種“短視”行為顯然無法贏得市場。
“農改超”之后,商業企業作為農貿市場的經營者和管理者,農產品市場占有率的高低、市場競爭力的強弱與其經濟利益密切相關,這些都迫使企業導入現代市場營銷模式,以消費者為中心,利用市場的調研,細分市場,進行市場定位、市場促銷、品牌化經營等現代營銷方式,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提高農產品在市場中的地位。利用連鎖經營、網絡化銷售,將農產品迅速地推向市場。顯然,市場營銷理論及手段在農產品銷售中的應用無疑有助于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引入競爭機制,預防“擠壓效應”,侵害上游生產者和下游消費者的利益。
加強市場監管,嚴格執行農產品準入,確保食品安全。
政府應當弱化對市場的干預,加強對市場的監管力度?!稗r改超”后,要實現農產品的放心消費仍然離不開政府對市場的有效監管。
加大政策扶持,因勢利導,穩步推進“農改超”工程。
政府一方面應當給予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持信譽度好、有統購配送、連鎖分銷能力的投資主體積極參與“農改超”工程。另一方面,應當對原農貿市場從業人員進行分流和安置,減小改造過程中的阻力,確保社會穩定。
- 上一篇:整合營銷探究論文
- 下一篇:廉租住房保障問題的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