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求生有道營銷論文
時間:2022-04-08 08:26:00
導語:企業求生有道營銷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并不斷發展壯大,就必須根據市場形勢的發展和變化,積極應對,順勢而為,做競爭中的“適者”和強者。
【正文】
快者生存
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面對虎視眈眈的對手,企業能否快速反應已成為決定其成敗乃至生死存亡的一個關鍵因素,從這一意義上來說,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成為技術、管理創新速度的競爭。1996年美國100家大公司排名榜中居第16位的惠普公司的資料表明,如果一項新產品從創意到商品化的過程是5年,其間若“研究與開發”(R&D)延誤半年,則利潤會減少50%。主要原因是,科技產品競爭十分激烈,新產品上市后,市場競爭會使價格每年下跌30—50%,有的產品甚至下跌70%。可見,快,才能占得先機,贏得主動,賺取更大的利潤。正因為如此,許多成功的企業在競爭策略上都把“快”作為要議之一。然而,眼下也有不少企業對市場的變化和機遇反應遲鈍,甚至無動于衷。去年6月份,由于“二惡英”事件的影響,洋奶粉在我國市場上幾乎陷入全軍覆沒的境地,然而國內眾多的乳制品廠除了少數企業增加了點廣告宣傳外,幾乎無所作為,以致三個月以后洋奶粉又重整旗鼓,卷土重來。還有的企業不要說是快速,就是低速也談不上,一個產品幾年,十幾年不變,老面孔、老技術、老水平,這樣的企業能夠生存下去才是怪事呢!
懼者生存
一位精明的挪威船長,為了使嬌貴的沙丁魚不至于在運輸途中死亡,以便賣出個好價錢,在捕放沙丁魚的魚槽內放入了一些鯰魚,沙丁魚由于懼怕和躲避天敵鯰魚的吞食,便一改懶得游動的習性而緊張地快速游動,結果激發自身的活力,大多能活著返港。這就是人們所熟知的“鯰魚效應”。從“鯰魚效應”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有益的啟示,這就是“懼”者生存。
其實,處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的企業又何嘗不是如此。著名的世界信息產業巨子,英特爾公司締造者格羅夫,在功成身退之時,回顧創業的歷史,深有感觸地說:“只有那些恐懼感強烈,危機感強烈的人,才能生存下去。”確實,縱觀那些在市場上縱橫馳騁,創造了非凡業績的成功的經營者,有誰不是長年累月如履薄冰,戰戰兢兢?比爾·蓋茨說:“微軟距離破產永遠只有18個月。”從中不難體味出他對市場和公司前景是何等的憂慮和警覺。小天鵝公司在企業很紅火的時候卻堅持推行“末日管理”,總經理坤強調:“我們的末日管理不是憑空而來的,我們時時刻刻有一種危機感。”可以說,具有高度的恐懼感和危機感,進而超前思考,超前決策,這正是成功的企業經營者最可貴和高人一籌之處,也是他們能夠創造輝煌業績的重要原因。
智者生存
商戰中的智者具有一些共同的主要特點:
預見力強,具有戰略眼光經營奇才王永慶在50年代初世界塑料工業處于發展初期的時候,他憑借其非凡的預見力,看出了發展塑料工業的遠大前景,果敢舉債67萬美元籌建塑料廠,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目前他的臺塑公司早已成為一家跨國大企業,王永慶也成為全球有名的華人大富豪。比爾·蓋茨在計算機硬件迅速發展的時候,預見到軟件業將興起,從而全力以赴地投入到開發軟件的新領域,使其終成為軟件業的霸主。邁克·戴爾則是較早地感悟到網上銷售的潛在商機,率先開拓和實施了網絡在線銷售,使產品市場占有率迅速上升。90年代初,聯想集團總裁柳傳志面對股票市場、房地產業、證券市場發展一浪高過一浪的形勢,沒有采納進行多產業、全方位投資的建議,作出了立足主業,做大主業的戰略選擇。幾年后,當許多大公司被房地產和證券市場套牢時,聯想仍然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并成為中國電腦行業的第一品牌。
勇于創新,具有過人膽識創新是企業的靈魂,是企業生命力之所在。可以說,優秀企業與后進企業的差距,就在于創新能力的差距。日本的索尼公司剛起家時,僅有20名員工、500美元資金,但創始人井深大和盛田昭夫從一開始就立志于“率領時代新潮流”,不斷追求創新。在別的企業都大上普通電器時,索尼公司就獨家生產出日本第一臺錄音機;在晶體管剛剛誕生時,索尼迅速推出應用晶體管的袖珍收音機……它平均每年推出上千種新產品,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終于締造了一個“電器帝國”。
擅長管理,具有領導才能美國通用電氣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杰克·韋爾奇把一半時間花在人事上,他最喜歡用便條式的交流方式與職工溝通。他經常親手寫便條給職工,在500人的圈子中發送,親自寫好后放入信封里。這些便條中的話語親切并發自內心,蘊含著一種感情、一種力量,職工接到后往往如獲至寶,極大地鼓勵和激發了員工的工作熱情。也許這就是為什么在全球100多個國家、26.7萬名通用的員工能夠努力為公司作出貢獻的原因之一吧。
恪守信用,具有人格魅力韓國現代集團創始人鄭周永把“信用就是財產,有信用就有一切”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他認為“一個企業、一個人、事業受挫,可以爬起來再干,還有復興的機會;而一旦名譽掃地,喪失信用,就永遠翻不了身了。”1953年他承包了一座大橋的修建工程,由于遇到特大的洪水災害,加之戰時物價上漲,開工不到兩年,工程費總額比簽約時高出了4倍,使他虧損了近7000萬元。這時,有人好心地勸他趕緊停止施工,減少損失。但他覺得金錢損失事小,維護信譽事大。于是變賣了所有家產,擔負起了巨額虧損,終于在1995年年底將大橋保質保量地按時交付使用。這一工程雖然使鄭周永吃了大虧,以致瀕臨破產,但卻因此樹起了恪守信用的形象。這就為他奠定了成功的基礎,使現代集團得以逐步發展為世界著名的企業集團。
- 上一篇:私營企業持續發展初探論文
- 下一篇:網絡經濟環境企業經營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