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化安全戰略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4 09:34:00
導語:國家文化安全戰略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經濟全球化必然會導致文化全球化,從而帶來了國家文化安全的問題。文化全球化既可以為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提供機遇,也會給國家文化安全帶來嚴峻挑戰,必須建立國家文化安全運作機制,以開闊的眼界、積極的態度、發展的辦法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關鍵詞:文化全球化;文化安全;文化主權
1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國家文化安全既有機遇更有挑戰
文化全球化是近幾年學界興起的一個概念。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經濟是基礎,政治與文化是上層建筑,經濟基礎的變化必然導致政治和文化上層建筑的相應調整與變革,經濟全球化的出現必然導致文化全球化應運而生。另外,從文化總體上講,文化不是從來就有的東西,它有著起源、壯大、變化的歷史。文化的發展有積累,有革命,也有淘汰,使得文化在時間中表現為一個進化與分化、積累與沉淀、層次與統一、目的性與自然決定性的復雜過程。可見,文化全球化作為的一個結果和在文化領域的反映,是一次深刻的全球性文化資源的再分配和全球性文化市場與文化產業的重組。文化全球化的主體是人類整體,而不是習慣意義上的社群、民族、國家;它的客體是整個世界,而不是局限在國家的范疇。因而,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講,“未來的21世紀將是一個個分裂的文化集團聯合起來,形成一個文化共同體,一個多元一體的國際社會。”
文化全球化拓展了我國國家文化安全的內容,也為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提供了機遇。眾所周知,文化全球化加速了世界文化融合,也加劇了國家文化秩序的變動和文化力量格局的重組。全球化在促進世界文化融合的同時,也是對傳統文化的更新改造過程。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參與世界文化建設是維護我們國家文化安全的手段之一,是主動的“防御”。從整體上講,國家文化安全的維護不應單純地認為是努力營造的一種相互促進的、發展的、和諧的安全關系。
當前,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由于在文化、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國家利益等諸多方面與西方發達國家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分歧,自然而然地成為某些霸權主義國家進行文化滲透和文化顛覆的主要目標之一。這就決定了中國在新世紀必然面臨嚴峻的文化安全挑戰。
(1)文化帝國主義直接威脅著我國的國家文化安全。文化帝國主義是帝國主義的新形態,也可以說,是帝國主義采取的新戰略。20世紀80年代末蘇聯及東歐事件的爆發在很大程度上認為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從文化上長期對蘇聯及東歐共產主義國家實行滲透、宣傳和顛覆的“碩果”。就中國而言,文化帝國主義的戰略主要有:①利用一切手段進行全方位的文化滲透。除了繼續利用政府文告進行意識形態攻擊以及通過廣播、電視、電影、報紙、雜志等新聞媒介公開或隱蔽地推銷其社會政治理論、價值觀念、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外,還充分利用其網絡優勢強化“文化入侵”。②利用經濟手段進行文化“植入”。當前的文化全球化不再單純憑借軍事占領、宗教戰爭等手段,而是依賴頻繁的產品和服務貿易、大眾文化工業、全球標準的制定、日益興旺的全球旅游業以及網絡信息服務等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伴隨信息產業、資訊、影視及至傳媒等領域的逐漸開放,文化植入的范圍將進一步擴大。③積極進行人才爭奪。或是利用教育優勢,吸引優秀學生出國留學并留在國外或成為跨國公司在中國的人;或是以法律形式,鼓勵擁有高技術專長的人進行“技術移民”;或是通過跨國公司,在中國本土網羅高技術人才;或是通過某些“基金”和“組織”,以合作研究、資助研究或交流研究的名義,輸入西方政治理念;或是以“政治避難”等方式,拉攏國內政治、宗教領域內的“持不同政見者”,培植西方政治思想武裝起來的西方利益人。
(2)商品化的傾向對思想、文化領域的滲透和泛濫,也是威脅我國文化安全的重要因素。市場經濟的自發性有很強的向其他領域滲透的擴張性,當前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①市場經濟的競爭原則從交換價值的角度刺激、迫使人們的功能很強,而從人的全面發展角度去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功能則受到抑制,造成人的片面發展,拜金主義、極端利己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思想日益泛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社會主義觀念受到空前挑戰。②由此引發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以及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受到巨大沖擊和消解,承擔著消除資本主義異化的歷史使命的無產階級,經濟上和政治上的統一、直接利益與最終目標的統一遇到一定的困難。③要求文化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觀點在相當范圍內存在,文化本身在商品經濟的侵蝕下日益失去自身的特殊性和獨立性,有逐步蛻變為一般商品的危險。對此,我們必須保持高度的警覺和清醒的頭腦,并切實加強文化安全意識和文化安全措施,構筑文化安全體系。
2建立全球化時代的國家文化安全運作機制
面對文化安全方面的隱患,如何捍衛我們的文化主權、維護我們的文化安全?發展是硬道理。以開闊的眼界、積極的態度、發展的辦法,建設性地思考和解決我國的文化安全問題才是我們明智的選擇。
(1)樹立現代國家文化安全理念。國家文化安全是一個復雜的實踐命題,能否求得最優解,至關重要的一條是以什么樣的理念為先導。僅有先進的理念也許不一定求得最優解,但沒有先進理念注定得不到最優解。這樣的理念應當體現以下基本點:符合中國文化國情,反映中華民族根本文化利益,而非狹隘民族主義;符合整體相關性原則和可持續發展要求;符合市場經濟要求和在更加開放的環境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面向世界,辯證取舍,擇善而從,而不是游離于世界市場體系之外。樹立現代國家文化安全理念,應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一方面要更進一步激發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強意識,加強民族的凝聚力,精心打造“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品牌;另一方面,要更進一步激發全民族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提高抵御文化帝國主義滲透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對民族文化安全保護的熱切參與,才能自覺抵御西方文化價值觀念的滲透。
(2)建立高效的民族文化安全預警系統。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警示人們,缺乏健全的安全防范機制和預警系統是導致危機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經濟安全如此,文化安全也是如此。建立文化安全預警機制,就是要在深入分析我國文化安全現狀、文化產業基本國情、國際文化市場、文化商品的流動趨勢等的基礎上,把可能對我國傳統文化及文化產業造成生存與發展威脅的因素和力量,牢牢控制在安全警戒線以下,更好地實現維護我國國家文化安全的目標。這一預警系統,要求我們必須對國際市場文化商品流動趨勢及其以各種渠道影響和進入我國文化領域可能導致對我國文化產業、文化市場發展及在意識形態領域構成的威脅和不良趨勢進行分析,并訴諸相應的國家機制,運用法律的行政的、市場的和經濟的及其他文化安全管理手段,及時準確地作出預告性和警示性反應,一方面對那些對我國造成重大危害的文化傳播行為采取嚴厲措施;另一方面要保護民族文化的發展與傳播,增強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中的競爭力。當然,建立文化安全預警系統,并不是要搞關門主義,而是要從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本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根據WTO有關文化投資自由化的原則,從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需要的實際出發,適當放開文化產業和文化市場經營權,使各種國際文化金融資本和跨國文化集團,在中國境內,在中國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從事文化產業的合法經營。(3)以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文化實踐,引導文化形態的多樣化發展。馬克思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這是不能動搖的。同時,我們又不能教條地對待馬克思主義,而要在實踐中與時俱進,根據新的實踐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當前,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文化領域的指導地位由于片面地強調思想的“多樣化”和“多元化”而有某種程度的削弱。應該說,思想的多樣化和多元化并不是壞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比思想僵化、教條主義要好得多,但是一些同志僅僅片面強調了多元的合理性,甚至有意無意地借其他社會思潮沖擊、取代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因此,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維護社會主義文化安全,必須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在文化層面的中國化,將主流意識形態融入民族文化之中,用民族文化解讀馬克思主義,也用馬克思主義改造民族文化,在大力培育和弘揚民族文化精神的過程中打上民族文化精神的烙印,使兩股文化勢能匯集在一起,這是提高文化勢能、增強國家文化力、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一個戰略至高點。
(4)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傳播優秀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與優秀的民族文化是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優秀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和物化的結晶。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也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其根基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其源泉是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一個失去意志的民族是不會得到安全和尊重的。確保國家基本制度和核心價值觀不受侵犯,培育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公民責任感,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是反對外來侵略、維護國家安全的不可動搖的底線。弘揚民族精神關鍵是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歷史教育,提高國民素質和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5)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有效提升“文化力”。文化實力是文化安全的基石和最終的決定因素。在全球化環境下,落后是要挨打的。文化產業的發達程度,直接反映了一個國家文化創造與文化傳播的現代化程度。沒有一個與強大的經濟增長和政治穩定相適應的文化產業體系,要想獲得精神文化對經濟和政治提供智力支持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根本上達到維護中國國家文化安全的目的,而又不造成對當代中國國家文化生存與發展的傷害,就必須進行文化產業政策方面的戰略性調整,在實行文化產業及市場適度準入原則的同時,推進文化產業的民營化戰略,主動出擊國際文化市場,開展全面的國際文化貿易,積極參與世界文化市場競爭,從而在“積極的民族主義”引導下,把對國家文化安全的維護,納入到一種廣闊的、充滿活力和競爭的文化產業體系中,在積極的文化進擊中獲得國家文化安全的積極防御。
參考文獻
[1]韓民青.文化論[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
[2]肖元愷.全球新坐標[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2003.
[3]杜維明.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M].北京:三聯書店,1997.
[4]胡鞍鋼.全球化挑戰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 上一篇:物業房管職員個人述職報告
- 下一篇:藥監局長科學發展觀事跡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