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審美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8 05:34:00
導語:文化審美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文化審美是人類以審美方式來觀照其生存方式和文明成果的精神歷程,文化審美可在三個層面展開,宏觀層面的文化審美主要是對人類的生存方式系統的審美,中觀層面的文化審美依社會結構展開,包括對文化結構、性質和核心要素等的審美,微觀層面的文化審美是對文化現象的審美。
關鍵詞:文化審美文化美學審美理性文化體系文化結構文化現象
文化審美是人類以審美方式來觀照其生存方式和文明成果的精神歷程,按照文化的三個層面的定義,文化審美也可以在三個層面展開,宏觀層面的文化審美主要是對人類的生存方式系統的審美,縱向如對原始文化、農業文化、工商文化、信息文化的審美;橫向如對中國文化、西方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及其他大的民族文化體系的審美,中觀層面的文化審美依社會結構展開,包括對文化結構、性質和核心要素等的審美,微觀層面的文化審美是對文化現象的審美,包括對不同的文化層次的不同文化風格的審美,也包括對日常生活生產方式的審美。
一、宏觀層面的文化審美
宏觀的文化定義是從哲學角度切入的,基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展開——文化是人生存方式的系統化,文化即人化,人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的、精神的、制度的文明成果皆可稱為文化。橫向的是由人與自然環境作用而形成的不同文化模式,縱向的是文化發展中呈現的不同歷史形態。隨著人類社會和人類精神的發展,這些文化在整體上呈現出由簡單向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的軌跡,因而在一特定歷史條件下,歷時態的文化可能共時態并存,文化可能會劃分為傳統與現代、落后與先進、健康與腐朽、主流與支流等,體現出不同時代人們的不同的文化品位和文化時尚,是其文化審美情趣的具體表現。
宏觀文化的審美標準受時代和民族審美情趣影響甚深,因而可能盡展其長盡知其短,也可能因時代局限和民族隔閡而出現偏頗,文化帝國主義、文化殖民傾向、狹隘的民族主義、我族中心主義、文化原教旨主義等均體現出功利主義立場的精神誤差,而文化激進主義和文化保守主義的斗爭、文化的時代性與民族性的錯位構成的矛盾也彰顯著這一領域的錯綜復雜。全球化時代使文化的豐富多元在同一平臺霎時并現,不同文化體系和文化形態的矛盾與交流空前廣泛深入,跨國公司、跨國組織、互聯網文化使不同生存方式在各領域親密接觸,文化沖突與文化融合頻繁迅捷,若僅秉持線性歷史觀的單一標準,或僅以生產力標準、社會政治制度標準、意識形態標準來對待不同文化,則會加劇文化沖突,在各文化體系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可能引發戰爭,而在今天毀滅性武器如核武器、生化武器的后果難控的前提下,會使恐怖主義蔓延,可能會威脅到人類文明的終極命運;在文化體系和文化形態實力懸殊的情況下,則會激化文化吞并,短期內形成文化同質化,破壞文化生態平衡,使一種文化體系的弊端全球擴展,形成全球性問題和危機,也會影響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
宏觀文化的審美偏重文化模式審美,以超越功利意識來看待文化,這樣對人類在不同環境中形成的不同生存方式有公允、客觀的觀點,超越民族情緒和經濟政治利益的左右,而體現出類意識的寬廣情懷。從文化審美的觀念來看,以政治制度沿革劃分的社會文化的歷史形態不僅僅體現為從野蠻到文明的進步序列,還可以看到原始共產主義的互助溫情、奴隸制文明的因腦體力分工和階級分化而形成的效率和文藝輝煌,封建制等級觀念全面滲透形成的秩序和諧,資本主義發展期與逐利動機伴生的開拓進取,社會主義制度探索中努力趨向的公平正義;從文化審美的觀念看,以生產力發展形態為依據劃分的文化形態不僅僅體現為從落后低下到高度發達的經濟增長序列,還可以看到原始文明中人與自然的一體化中體現的質樸、野趣,農耕文明中人與自然親和的田園清逸,工商文明中人征服自然的豪邁自由,信息文明中人遠離自然的精神探險,生態文明中人回歸自然的天真自在;從文化審美的觀念來看,以宗教為核心形成的四大文化體系體現出的不僅僅是各領風騷數千年數百年而今西風壓倒東風的格局,還可以看到在原始文明期便達到輝煌的印度文化體系著重探索人類精神內在的結構和超越之途徑,體現出脫俗的美,把農業文明發揮到極致的中國文化體系以情感為本位,體現出中庸合度的優雅,在中世紀時期融會百川啟示了西方文藝復興的阿拉伯文化體系以意志為核心,體現出嚴格自律的精神力度,在近現代科技基礎上發達起來的西方文化體系以知性理性見長,體現出富麗繁華的文明風貌。
宏觀文化的審美使我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人類生存方式的發展線索,以及伴隨進化進程的退化、伴隨文明進程的野蠻、伴隨文化進程的不斷退隱的自然,這些曾經被遮蔽的東西在審美視野中凸現,更能使我們清晰地意識到不同文化的價值和局限,也更能在類意識和世界歷史觀點的基礎上來審視各民族文化體系和各歷史階段的文化形態,促進人類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我們對特色各異的生存方式的欣賞,也許是大同世界成為可能的前提。同時,宏觀文化的審美也促使我們思考自然生態平衡、社會生態和諧、文化生態豐富的意義,對人類文化形態與其自然環境基礎之間的關系的協調有更明確的認知,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基礎上的文化發展觀。
二、中觀層面的文化審美
中觀的文化是在社會結構的層面提出的,基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生產關系、社會關系、精神交往關系)展開,人類社會活動可分為經濟、政治、文化三大領域,對應人的生產活動、社會組織行為和精神活動,相應形成經濟文化(物質文化)、政治文化(制度文化)和觀念文化(精神文化)。這個層面的文化審美在不同領域有不同標準,如經濟文化的效率效益原則,政治文化的秩序和諧原則,精神文化的自由個性原則,如果混同錯位,則形成經濟停滯、政治混亂、精神僵化,無美感可言。
中觀層面的文化審美偏重于文化結構審美,強調不同文化間相互制約影響的關系,如物質文化決定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性質和發展水平,后者對前者有反作用,形成相對穩定的文化結構和風貌;強調不同領域不同層次文化的相對平衡,如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平衡、個體文化與社會文化之間的制衡、群體文化之間的相互制衡,結構均衡關系充盈的文化是美的,而過度偏重物質忽略情感和精神發展的文化則顯得粗糙庸俗,過度偏重精神而壓抑欲望貶低人性的文化則顯得空玄冷寂,過度偏重行為規范制度約束得文化則顯得保守僵化。
中觀層面的文化審美也注重文化性質的審美,如對應同樣的經濟基礎可以有三種不同性質的文化同時并存,與現有經濟基礎正向對應的主流文化、與舊有經濟基礎對應的傳統文化、與未來經濟形態對應的先鋒文化,它們相互制約的關系使文化在傳承和創新的張力中撐展開廣闊的發展空間,主流文化推行的強勁、傳統文化積淀的厚重、先鋒文化探索的鋒芒共同構成文化健康發展的基礎,單面強調任一性質而不容其他,都可能形成文化畸形,如中國清末閉關自守,興文字獄絞殺先進觀念,在故紙堆中覓古雅,最后形成死水一潭的文化僵局,而時期試圖在批判封資修而形成的文化虛無主義基礎上建構純粹的無產階級新文化,最后成為文化浩劫,形成了文化荒漠,可見單向度單性質的文化強制推行的惡果。美的文化是多元豐富的形態。
中觀層面的文化審美還應包括文化核心要素的審美,這里的核心要素不是所有的文化要素,而是在不同歷史階段曾經或將要在文化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文化要素,如宗教、哲學、科學、藝術等。(參見朱謙之《文化哲學》中的有關觀點)
在前現代文化體系中居核心地位的文化要素是宗教或倫理,原始宗教是一切社會意識形式的母體,其混沌包容中有原始的豐富性,在現象觀察和臆想推理交織中建構的認識模型兼具理性的明晰和非理性的激情及強烈的主觀意愿投射,在泛靈論的光環中,自然和文化都有著感性和詩意的光輝,因而在今人看來,原始文化也呈現出泛藝術的特征。在農業文明成熟期,宗教成為文化體系的核心,政教合一的機制強化了宗教對人們思想情感和行為的規范;在中國,準宗教的儒家倫理占統治地位,德治仁政教化百姓的理想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途徑結合,再加上“學而優則仕”的科舉制度推行,形成了中國封建制數千年超穩定平面循環的社會文化的內在結構。從審美的角度看,以神的(超人的)的視角規范人的精神,建構了理想社會、理想的人、理想文化的模型,來觀照不完滿現實,使文化有了懸置目標而變得立體,文化發展有了不斷改造現實趨于理想的動力,呈現出螺旋式上升的態勢,因而宗教美的主要特質是其超越性,體現出超凡脫俗、神圣純潔、虔敬悲憫的美感,是脫去沉滯的崇高和洗去媚俗的優美。而不同的宗教體現的美感也不同,宗教自身有由簡單向復雜、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歷程,由泛神到多神到一神教的發展是個精神征服的歷史,而能夠發展為世界性宗教的大都積累了豐厚的精神資源,建構出精致的觀念殿堂,提供了相對完善的解釋體系,為其信徒提供意義支撐系統,指導其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文化觀建設,形成其穩定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及確定的精神歸宿。這是精神美的層面,是復雜精微難解抽象的美,又伴隨著強烈的復雜的情感體驗,如愛、敬、悲、憐、畏、恥、罪、怨、恨、悔、悟等,可以用經書解讀,也可用文學藝術表達,或在宗教建筑中集中地綜合展示,構成傳統文化體系中最重要的文化景觀。
而即使在宗教中凝結的最普遍的正向情感如“愛”中,也是有情感細微差異并影響了文化體系的不同風貌:如基督教的基于“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觀念的愛啟發了資產階級的“博愛”觀念,重視平等為后來“金錢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做了鋪墊,而基于人性惡的原罪理論提示人們注重制度建設,因而對現代民主法制建設間接提供了思想資源。而起類似宗教作用的儒家學說提倡的“仁愛”,是基于血緣關系建立的人倫關系中的通則,這是天然不平等的關系,以家族關系為核心建立的以親疏遠近區分的人際關系圈子是人情網的基礎,而以親情推擴為社會情感,以事親的態度事君,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三綱五常均是等級倫理規范,以性善論為基礎的教化說構筑內圣外王德治仁政的人治神話,形成中國傳統文化泛倫理泛政治特點,而封建等級道德形成封建****統治的精密的觀念基礎。在伊斯蘭教中的愛更多的是類似于戰士對英明領袖的“敬愛”,以服從和虔誠膜拜為基礎,理解和情感的接近都在次要,這與其宗教的早期軍事化建制有關,利于建立紀律嚴明的社會,甚至道德這種軟約束也硬化為法制,這使其內部凝聚力強化也顯現出排外傾向,在全球化時代更突出了其不夠開放和寬容的文化特點,不易接受他文化影響也不易滲透到他文化之中。而佛教的愛的觀念是悲憫眾生的“慈愛”,基于眾生平等、佛性普存,不僅人與人平等,人與動植物、無機物也是平等的,這是對現實中印度長期存在的最野蠻的等級制——種姓制的一種精神反叛,而這種“慈愛”超脫世俗人倫關系,與“仁愛”對立,不以實現平等的斗爭為基礎,與“博愛”不同,也不強調精神強制,與“敬愛”相異,它孜孜以求的不是外在文化建設而是內在精神探索,是精神的解脫、超越和境界升華,印度流派繁多的宗教多數稟承類似的精神取向,形成印度文化早熟而滯緩、通脫而虛玄的精神風貌。在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基礎上對宗教美的觀照,使我們更容易理解不同文化體系在人類精神發展向度上的不同側重點和優長,這對于理解人類生存方式的多樣性和精神發展深度是十分有益的,也利于化解文化沖突,增進文化交流。當然,從辨證的觀點看,宗教的精神強制性的負面意義也不容回避,迫害異教徒、宗教戰爭、精神裁判所、壓抑人的情感欲望等形成的中世紀的黑暗也是歷史事實,宗教的內核是非理性的情感狂熱和意志強制,信仰總是在認識止步的地方開始,宗教的蒙昧色彩也是很濃的。
比較起來,倫理道德則透出人文理性的光亮。中國傳統儒家倫理道德是人給人立規范,圣賢為人做榜樣,忠孝一脈,家國一體,情理一致,中庸合度,多了人間煙火氣、世俗情、現實根基,透顯出人性美、社會美、現實美的淳厚親切,但以神化了的古代圣人為理想人格原型,以西周禮制社會為理想社會模型,個體和時代的局限性就不免會制約后人后世發展空間,形成歷史循環論文化復古觀等文化保守主義觀念,使文化發展緩慢。以道德為核心的文化講究美善統一,盡善盡美,有溫和儒雅之風,但也有過分世俗化甚至庸俗化傾向,文化超越性不足而使文化平面鋪展,精神深度高度廣度和創新性均受束縛。如果說道德是注重個人修養自律,注重人性發展的高限追求,而政治便是以機制規范大眾的社會行為,法律關注的是人的行為底線不可突破。在強調建設政治文明和和諧社會的今天,對政治的審美也可納入文化審美范疇了,而政治美總是與力量相關,與文明程度相關,繁榮民主文明的社會是綜合國力在經濟政治文化方面的全面體現,政治美是人的群體力量對象化的產物,是效率與公平、激情與理性、理想與現實的統一,秩序穩定、發展全面、機制合理、高效運作的人性化的社會是政治進入美學境界的表征。
哲學在近現代文化體系中有著重要地位,引領思想文化潮流。哲學從其最抽象的意義上講是思維方式,在其最豐富的意義上是時代精神,哲學美在于其概念的明晰、思維邏輯的嚴密、表述的簡潔、析理的深刻,這是思維體操精神舞蹈,展示出人的精神力量的壯美。哲學美也在于其在文化體系中的核心作用,對社會發展的前瞻性和導向作用,以及形成認知文化的坐標系,使人類對自身及造物有清晰的認識,如同理性的光穿越文化隧道。傳統哲學多致力于解釋世界,而現代哲學則廣泛參與改造世界,成為實踐的指導,而體現出精神力量改造現實的強勁,也折射出人們心底社會理想、文化理想的魅力。哲學是人的理性思考,是人征服改造世界、把握自身命運的一把鑰匙,對哲學的審美,是人對自身精神力量的直觀。。
科學是現代文化體系的核心,衡量文化體系的現代性,一個重要的指標是科技理性與科學文化的地位與作用。科學美體現在其實證性和不迷信權威,呈現出理智而開放的明晰美感,而且可印證可習得可應用可普及,科學的平民氣質使其與大眾文化結盟,而科學的祛魅功能使神秘美退隱,而智慧之光照亮的文化美、精神美、理性美因此而彰顯??茖W在理論領域的進展使人類對與之感官對應的的宏觀世界、及通過工具延伸感官而見的世界如在顯微鏡下的微觀世界、天文望遠鏡中的宇觀世界等均有了深入的了解,大大拓展了自然審美視閾,體會到宇宙的和諧、美與真的統一??茖W技術的發展及在生產生活領域的應用,使人們的生存方式發生了實質性改變,由主要開發使用自然資源到重點開發使用精神資源,由具體的物質性生存到抽象生存,由物理空間生存到虛擬空間生存,人們的感覺系統因之而發生改變,審美感受和藝術表現形式均出現大的改變,現當代藝術呈現出與傳統藝術迥然不同的風貌??茖W美學的發展,信息技術支持的數碼藝術的擴張,更顯現出科學文化審美的突出成就。
藝術在高科技時代成為技術的解毒劑,藝術的新感性塑造、藝術的自由追求、藝術的個性表達、藝術的情感內涵和意義底蘊、藝術的形式規律,藝術的形象與設計及藝術交流等均成為關鍵詞,以對抗機械性文化的泛濫。藝術美的貴族性質淡化,而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趨勢強化,美的拓展與藝術的泛化結合,語言藝術與視聽藝術結合,傳統藝術與數字藝術結合,推進了高科技時代新的文藝復興。傳統的藝術美突出其感性特征,而現代藝術美則與理性密切相關,尤其是觀念藝術的探索更與精神發展整體水平相關,與古典藝術中“用典”類似,現代藝術中文化符碼的廣泛使用和普遍理解體現出精神傳承的獨立系統的自我衍生能力,在高度發達的技術支撐的精神客觀化的世界中,藝術成為精神的精神,體現精神的輕靈高邁、情感的細膩豐厚、想象力的充盈、自由意志的不羈和理想向度的絢惑。藝術文化在信息文明階段成為文化核心,在藝術中充分發展的人性、非理性因素成為這個時代區別與機器的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之源。
三、微觀層面的文化審美
微觀層面的文化是指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文化概念,主要指人們的精神生活、精神生產和精神成果,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形式。由于文化美學本身是宏觀美學,是對復雜事物的整體性觀照,其微觀層面也是一個深廣的領域,也因文化概念本身的綜合性,這個“微觀”是相對的,在這里,我們用“微觀層面的文化審美”來特指對文化現象層面的審美,以區別與對文化體系和文化結構、性質及文化核心要素的審美。
微觀層面的文化審美包括對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文化的不同文化風格的審美,也包括同一文化內部各文化層次的審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現象的審美也是重要的部分。
不同的氣候條件、地理環境、歷史傳統形成民風民俗的差異,不僅塑造了不同文化體系的風貌,也給文化體系內部的細節處涂飾了異域風情,如東西文化、南北文化,大民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平原文化山地文化海洋文化,漁獵牧商文化等獨特的文化景觀,也因觀念文化表達形式——如語言文字系統不同,和表現手段——如側重樂舞詩畫建筑工藝等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特點,形成鮮明的文化個性,成為人類數千年文明發展中形成的特色各異的文化景觀。
微觀層面的文化審美還包括對不同文化層次的審美分析,文化分層既與文化客觀發展程度相關,也與主體相關,在審美過程中,主體性、主觀性、目的性、意向性和理想性的因素都會影響到審美判斷。文化審美與主體的審美情趣、審美能力、審美習慣及審美環境等密切相關,因而不同時代、制度、國家、民族、階層、教育程度、社會地位及生活水平等都會在其文化審美中刻下印記,文化審美的主觀尺度影響更甚,與主體性發展狀況相對應。對文化的審美因主體審美需求不同而呈現出在不同價值觀支配下不同的審美判斷和審美評價,如雅文化與俗文化、神圣文化與世俗文化、正統文化與異端文化、宮廷文化與民間文化、貴族文化與草根文化、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主流文化與支流文化、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中心文化與邊緣文化、男性文化與女性文化、成人文化與青少年文化等的劃分,不是以單純的感性感覺、自然特征、形式規律、美感強度等為指標,而滲透著社會性因素和文化慣性的影響,使文化審美遠比對自然審美、藝術審美更復雜更理性,也比日常生活審美更精微更豐富,帶有更突出的精神自覺的意味。這些劃分中放在前面的系列,往往是主動的、強勢的、精致的、居核心地位的,而后面的系列則往往是被動的、弱勢的、質樸的、散漫的,而進入現代、后現展階段,這個精神格局被顛覆了,精神反抗的浪潮連帶著文化審美品位的變革,使后一系列成為當代文化審美的焦點,傳統美學的狹隘視界被突破,在等級固化中形成的和諧被瓦解,藝術的新題材、新風格、新形式的探索層出不窮,精神解放進程中主觀世界的疆域大幅度拓展,主體的發展在其精神力度上表現出來,審美的視閾大大擴張,欣賞和諧精致的優美成為精神馴服的征兆,而對有力度的美——壯美、崇高,復雜的美——悲劇、喜劇,主體精神超越的美——滑稽、荒誕,艱難的美——抽象、變形、寫意,精神挑戰極限的美——拙樸、生澀、怪異、丑等的欣賞成為當代審美品味的主導方面,而這些與精神的豐富性和文化的多元性是對應的。
文化的分層及其審美品位的分層是精神領域等級化的表征,對“趣味無爭辯”的審美原始狀態進行了精神規劃,使審美文化的發展在一定時期有了“時尚”導向而呈現出鮮明的風格特征,并以此影響人們的情感世界和觀念世界,改造著文化的內在結構和外在風貌。審美意識形態這種說法如果突出的是審美的主導精神傾向的話,對文化美學還是有相當解釋力的概念范疇。文化審美的多元化標準也是文化寬容、文化交流與文化融合充分化的表現。
微觀的文化審美還包括日常生活、社會生活、精神生活的審美,衣食住行交往游戲發展到高級階段都可以藝術化、審美化,而社會制度、社會組織、社會行為、社會理想發展到高級階段也會游刃有余,制度的高效簡約,階層的利益制衡、法律的公正嚴明,道德的平和寬容等都會使我們在現實的必然王國中感受到自由的氣息。在生產、經營、流通和消費領域中,美的觀念與設計、管理、廣告、時尚等融會貫通,在城市規劃、生態護建、精神文明建構中美的原則暢行,在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和精神生產消費領域,無論是古典的高品質的個體精神文化的藝術追求——如琴棋書畫樂舞禮,還是現代的普及性大眾文化眾神狂歡——如娛樂業發達傳播媒體多元網絡文化崛起,都體現出精神世界的繁麗。
傳統的審美主要體現在藝術創造和藝術欣賞領域,創造者主導欣賞者,天才為群眾立法,審美體現出立體的梯式結構,審美文化也隨之分層;而現代審美則廣泛地體現于文化生產和文化消費領域,大眾的文化審美趣味在文化產業與文化市場的發展中暴露無遺,這是一個接受者主導的時代,大眾以口袋里的錢的投向來表達其審美意愿,按價值規律左右文化走向,這樣在現代化發展的早期和中期,觀念文化世俗化、平面化與民主政治發展同步,藝術文化的大眾化、生活化、實用化甚至庸俗化與市場經濟發展同步,而到現代化發展的成熟期,文化的開放、多元與藝術的豐富和泛化對應,大眾文化審美品位的基礎水準普遍上升,精英文化、高雅文化在長期被邊緣化的境遇中低迷的狀態改觀,在高等教育普及、信息文明主導、精神消費成為時尚的時代,審美文化滲透到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審美則成為精神發展的重要方向:哲學成為文化詩學,科技人文化,人文教育受到普遍重視,人本管理成為管理藝術發展的高級境界,產品設計和形象設計成為核心詞,概念藝術和對觀念的消費(如廣告藝術中引導的)成為大眾新寵,文化旅游、文化鑒賞和收藏成為投資焦點------這些都昭示著文化美學的時代來臨,文化審美成為人類精神繼宗教信仰、科學認知后的又一重要的整體性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英)阿雷恩.鮑爾德溫等著《文化研究導論》,陶東風等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德)賴納.特茨拉夫主編,《全球化壓力下的世界文化》吳志成、韋蘇等譯,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英)尼尼安.斯馬特著,《世界宗教》,高師寧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愛德華.W.薩義德著,《文化與帝國主義》,李琨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版
黑格爾《精神現象學》,賀麟王玖興譯,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
葉朗主編《現代美學體系》,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另:關于文化美學的學科界定和建設思路,作者另有專文論述。
a
- 上一篇:街道科學發展觀工作經驗交流材料
- 下一篇:鄉科學發展觀的工作經驗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