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藝術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4 11:20:00

導語:漢唐藝術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漢唐藝術研究論文

摘要:關中土地肥沃,河流縱橫,氣候溫和,《史記》中稱其為“四塞之國”。中華文明的搖籃在黃河流域,而黃河文明的搖籃是在渭河流域(關中),關中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源地。中國鼎盛時期的代表漢唐藝術體現了寬容自信、熱情向上、積極進取、堅忍不拔民族精神。

關鍵詞:中國式審美關中人文漢唐藝術

引言

對于一個土生土長的關中學子,能夠根植于這片沃土來研習藝術,無疑是幸運的。也許是這片土地太具神秘感了,對于我來說熟悉和陌生經常會交織在一起,如果把關中大地比擬成一個人的話,他必定是具有多面性的。這種豐富性格的形成也源自于他歷經了十三個王朝漫長的洗禮,然而在這千余年的歷史長河中對其鮮明個性影響最深的莫過于周、秦、漢、唐四朝。

一、關中的地域與人文

關中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緣于它得天獨厚的地理形勢。中國地勢西高東低,自西向東分為三個階梯。關中位于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背靠第一級階梯的高原山地,下臨第三級階梯的平原地帶。關中南有秦嶺橫亙,四有隴山延綿,北有黃土高原,東有華山、崤山及晉西南山地,更兼黃河環繞,可謂山川環抱,氣勢團聚。關中腹地為渭河、涇河、洛河及其支流形成的沖積平原,號稱“八百里秦川”。

關中之名,始于戰國時期,關中本是一個極富戰略色彩的說法,意為四塞之中。四塞是一種籠統的說法。關中周圍大小關塞甚多,歷代亦時有損益。一般認為西有散關(大散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取意四關之中(后增東方的潼關和北方的金鎖兩座),四方的關口控制著關中地區幾個主要方向的出入通道。閉關可以自守,出關可進取。形勢有利,就出關進取;形勢不利,則閉關自守。再加上陜北高原和秦嶺兩道天然屏障,使關中成為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尤其是在冷兵器時代,這四關堪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關中土地肥沃,河流縱橫,氣候溫和,《史記》中稱其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和“四塞之國”。此外中華文明的搖籃在黃河流域,而黃河文明的搖籃是在渭河流域(關中)。從神話、傳說和考古發掘看,出自中國西部的炎帝和黃帝是公認的最早圣王和“人文初祖”。炎帝和黃帝的族居地和墓陵都在關中地區。經考古發掘證實,關中是華夏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發源地之一。關中平原是當之無愧的中華文明搖籃,也是整個亞洲最重要的人類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

談到文化離不開歷史,關中的歷史幾乎就是陜西的歷史了。從東到西,都有著悠久的過去。關中是中國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源地,石器時代開始這里就有了文明。渭南的大荔猿人和龍山文化遺址;西安的藍田猿人和半坡、姜寨遺址;寶雞的北首嶺遺址都是黃河流域具有典型代表性意義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體現,展示著這片土地五千年前的輝煌。周秦至唐,中國封建社會的前半部的歷史,也基本都是圍繞著關中而展開。中國歷史上的三次大一統局面中,有兩次是以關中為基礎完成統一的。秦漢和隋唐都是以關中為基礎統一天下,又以關中為基礎統治天下。在這段歷史當中既有殘酷、血腥、閉關自守,也有溫情、寬厚與兼容并包。

二、漢唐文化藝術特點

漢唐文化是中國文化繁榮階段的代表,同時又是中華民族勇往直前的向上精神的一種象征。漢代正是中國思想文化的辨證期,西域的開通為中西文化的交流拉開了序幕。絲綢之路使漢文化和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文化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對世界文化給予極大的沖擊。而唐代當時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大唐盛世時期,首都長安更是世界文化、藝術中心。唐朝在中國歷史上最早進行“對外開放”。作為文化的代表漢唐藝術所體現出的是更多的是寬容與自信并存。

中國古代以“溫柔敦厚”為詩之旨,這和中華民族的氣質、生活條件、地理環境、哲學思想、倫理道德觀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關。表現在造型藝術上便是含蓄美、內在美。雕塑亦然,象中國書畫用筆藏鋒那樣將力量包裹在內部,給人更多品嘗的余味。關中大地上孕育的漢唐時期的雕塑就是中國式審美的典型表現。

1.渾然天成的統一

即藝術的整體感,大到漢唐墓園的整體構思營造,小至每一件雕塑作品的刻畫都是始終統一在一個整體的氛圍之中。或因山為陵、或以墓冢形還原祁連山千余年前硝煙滾滾的戰爭場景,都是在營造一個整體的氣氛,在這種整體感的統領下再依靠感覺和理解出發,通過取舍、夸張、變形甚至抽象,用寫意的手法突出每一個對象的特征,使每一個局部都和整體產生不可分割的緊密關系。如霍去病墓前的石雕就是典型的例證,這些動物的描繪看似與陵墓所表現的整體無關,但恰恰正是它們活化了自然環境,賦予陵墓一種天然氣象,象征性再現墓主征戰建勛的環境,這不僅在形式上是一種創新,于當時流行的形式之外另辟蹊徑,而且在陵園造型藝術觀念上也是就一種突破,它已經在原來的厭勝辟邪寓意上增加了再現生前環境、表達人與自然之和諧關系的新層次。

2.簡潔風格與非凡氣度

盡管漢唐時期是中國的鼎盛時期,但其藝術風格卻是簡約自然的。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并沒有泯滅人對自然和諧的追求,受到中國繪畫的影響在漢唐時期的石雕中圓雕、浮雕、線刻等多種雕塑語言是并存的,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其概括簡約的藝術風格,相反其多變性使雕塑空間更具充分的自由性。如霍去病墓石雕所采取“因勢象形”的手法,充分利用巖石,進行最低限度的藝術加工,對巖石形狀與動物形象的雙重需要加以多變性運用的。使石獸的造型顯出空間的自由而不斤斤計較于形似;唐代對動物、人物的刻畫都是出于一種崇尚豐滿、健美、剛強的造型審美心態,崇尚力的凝聚形象。形式在寫實狀貌的基礎上刻意追求豐滿強健的形象感染力。素有“東方第一獅”美譽的順陵走獅是唐陵石雕成熟期的作品,其造型雄偉,氣勢磅礴,眉宇間無不體現出威鎮環宇,昂首天外的雄風。大氣至極卻有細膩有佳,而這種細膩并不復雜,恰到好處,使得石雕具備了統一大氣的完美氣質。給人運行成風、一氣呵成、痛快爽利的藝術享受。

3.含蓄的感情表達

把藝術當作傳情達意的手段,重視立意也是漢唐藝術的一大特點——寓情于景、于物,象征性的藝術處理給予了觀者極大的想象空間。漢霍去病墓前對各種猛獸動物的描繪,早已超出了具體表現的人或獸的本身,他們造就的不僅是祁連山這個自然環境。而最終想傳遞給人們的信息是祁連山所代表的一代名將霍去病堅韌的性格和他所創建的豐功偉績。

再來看看作為霍去病墓群雕的主題性雕塑——馬踏匈奴,那蜷縮雙腿,蓬亂須發,左手握弓,右手持箭,還要垂死掙扎但又面露無奈表情的匈奴人被那堅實有力,氣宇軒昂戰馬不可一世的踏于腳下,懸殊的抗衡場面不正是在深刻的揭示正義力量堅不可摧的主題思想嗎?看那神態機警而威猛的吊睛白額大虎,頂部花皮緊蹦,肢爪強勁有力,長尾巴搭于背部,將猛虎在等待獵物前的小心與謹慎表現的淋漓盡致。石雕巧妙的運用了石塊本身的起伏變化以及紋理特征準確的勾勒出猛虎雄健豐滿的體魄。特別是動勢的準確把握將“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人石棱中”的意境充分展現在觀者眼前。

然而用于傳情的載體,唐人在贊美大自然的同時更注重于洋溢著自我的豪邁。唐代在漢代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在本質上加以繼承并發展。唐陵石雕結束了東漢以來墓前石雕多樣性表現的造型傾向而將其引向全面程式化。石雕設置寓意已由前代的神靈護衛變為犬馬群臣,現實的人的本質力量在新時代中得到了更為充分的認識。以人作為主題的回歸是大唐時代精神的體現。

綜上所述,漢唐藝術代表了熱情向上,積極進取,堅忍不拔民族精神。成就于他的是關中大地這片沃土,他們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今天的我們站在這片土地上研讀那些曾經由冰冷變的炙熱的頑石。盡管他們只是那個時代的一個小小的縮影,卻足以讓我們感受到他們所帶來那股勢不可擋的民族霸氣,感受那用創造性、兼容性和自信心打造的博大的胸襟。予以學習、予以生活、予以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