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英雄與文化的價值系統論析

時間:2022-01-11 11:01:00

導語:中國文化英雄與文化的價值系統論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文化英雄與文化的價值系統論析

論文關鍵詞:英雄;中國文化英雄;價值系統;價值載體

論文摘要:中國文化英雄是中國文化價值體系的集中代表,是中國文化得以延續和傳播的主要價值載體。中國文化英雄是中國文化價值傳播的主要渠道,它與官方建立的士文化是并行的價值傳播系統。官方價值代表了社會的、整體的、理論的力量對個體的要求與約束,而民間價值代表了個人的、靈活的、理想化的人生追求。這兩種價值體系的互相補充和融合,使中國人的生活有了選擇的可能,也有了所謂內儒外道和儒道互補的境界。

中國文化英雄是一個在中國文化史和政治史中舉足輕重、無處不在的文化存在,但迄今尚未引起學術界的正式關注。作為中國文化的一種中介性存在,中國文化英雄在中國文化的價值形成和社會政治運作方面,始終起著導向性、支配性作用。中國文化英雄是中國文化價值體系的集中代表,是中國文化得以延續和傳播的主要價值載體。

一、英雄、歷史英雄與文化英雄

《現代漢語詞典》中對英雄的解釋是:“非凡出眾的人物。指見解、才能超群出眾或領袖群眾的人。”這個解釋與一般人的直覺是接近的。美國傳統詞典對hero一詞的解釋卻略有不同,強調英雄不僅僅要有業績,還要有所犧牲。大多數英雄可能是在發生戰爭時對結局產生重大影響的關鍵人物。在國有危難之時,他們或運籌帷幌,決勝千里;或振臂一呼,身先士卒;或挺身而出,舍生取義。而在一個較長的歷史時間背景下被認為是英雄的人,一般是指那些有功勞和能力的,令公眾敬佩和模仿的,特別是曾經對歷史的發展變化(事件進程)產生了自己獨特影響的人。

我們通常所談論和討論的英雄大都是歷史中的英雄。最早的英雄是指那些以其傳奇般的個人經歷為氏族的生存發展做出了特殊貢獻的人,那些以其勇敢和力量而受到部落成員崇拜的人。民族、部落兼并過程結束之后,早期的氏族英雄漸漸演化為神話和傳說中的英雄,繼續受到人們的崇拜。此后,逐漸誕生了為全民族共同認可的歷史英雄。

文化英雄這個詞較少被人提起,這是因為,在人們的下意識里,已經把文化英雄歸并到普通的英雄范圍里面了。一般情況下,人們把文化界的某些名人和有成就的人看成是“文化英雄”;而在比較認真和正規的場合,許多人又把“文化英雄”等同于知識分子的代表,或是直接把“文化英雄”看作知識精英,如將陳寅格、顧準、金庸等人視為“文化英雄”。但筆者認為,這些認識與決定文化走向和文化結構的“文化英雄”無關。文化英雄不是一個小圈子里面的英雄,也不是一個階層、一個團體的代言人。文化英雄是整個文化系統的價值符號和價值象征。人們可以通過文化英雄理解一種文化,學習一種文化,接受一種文化,融人一種文化。所以,文化英雄是人心中的英雄。

“文化英雄”與通常的英雄概念最本質的區別在于,一般所謂英雄,是指以其思想、意志和行動影響歷史的人;而文化英雄則往往是一種象征性的存在,是一種文化的價值承載者?!拔幕⑿邸笔且粋€整體性的文化現象,其對中國文化的意義在于,它由一些不同的個體形象在中國文化的時空中不斷地豐富延伸,最終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價值象征系統,成為中國文化得以延續傳承的基本載體。

歷史英雄最主要的文化功能是顯示人類作為一種類存在的力量,為生活中的普通人樹立起生存的勇氣和信念,使人們在這些英雄身上看到自己潛在的力量和價值;而文化英雄則是人類文明進程中的價值代表和價值象征。歷史英雄因為改變了歷史,所以成為人們崇拜的對象;文化英雄則是因為創造了人生的價值,創造了人活著的價值尺度,而成為人們行為的榜樣。作為文化象征符號的文化英雄在最廣泛的意義上代表了中國文化的價值構成。

因此,本文所涉及的對象不是“歷史中的英雄”,而是“人心中的英雄”;不是英雄與歷史的關系問題,而是作為文化概念的英雄形象與文化價值、文化結構的關系問題。

二、中國文化英雄

中國文化英雄是價值觀的代表,是人生的樣板,包括人格、尊嚴、成功、貢獻和理想幾個方面。英雄這一稱呼適用于兩種人物:一種是歷史人物,即那些以其個人行動和行動的后果而影響了歷史的人;一種是文化英雄,即以其思想、著述、人格、道德影響了他人的信仰和行為的人。歷史英雄僅指那些以其行動對特定事件或問題帶來決定性影響的人,而文化英雄雖然有時也可能兼具歷史英雄身份,但一般說來,是以其人格或思想的影響而位居英雄之列的。例如:孔子、老子、屈原、杜甫、司馬遷、諸葛亮、孔融、伯牙、大禹、周公、李白、陶淵明、關羽、蘇武、越王勾踐,等等。這些被看做文化英雄的人,每個人都有一篇感人的故事,每個人都代表了一種可貴的精神,每個人都是一種人生價值的化身,每個人都是人生的一桿標尺。這些人和他們的故事通過口耳相傳成為中國人人生經驗的一部分,成為中國人在處理實際生活境遇時的具體路標。人們并不認為自己一定會做出與這些文化英雄同樣的業績或達到同樣的人生境界,但卻相信,做一個人應該有像文化英雄那樣的情操、那樣的理想、那樣的人格。事實上,這些文化英雄一旦進人每個人的人生經驗,他們就不但作為精神偶像,而且也作為自我形象的一部分而被接受了。在許多具體的生活環境中,人們不僅僅把文化英雄看作學習的榜樣,而是通過心理整合把這些英雄身上的特殊品格視為自己個人人格的一個組成部分,使自己在心理上成為英雄的化身。在這個意義上說,只有文化英雄才是中國人心目中真正的英雄,也只有文化英雄才有資格成為做人的樣板。

中國人雖然承認歷史英雄的功績和才干,但他們對歷史英雄的敬意遠不如對文化英雄那么深廣真摯。在某種意義上看,歷史英雄是偉人、超人,而文化英雄卻是普通人、凡人,所以,中國人敬仰文化英雄而不是那么羨慕歷史英雄,這也正是中國人注重現實生活的智慧表現。

中國的文化英雄并不是一個特定的社會階層或特定的社會群體,也不是固定的由外部封贈的榮譽稱號,而是一種作為價值象征和人生樣板而存在的非特定群體。所以,在實際生活中,文化英雄很廣泛地存在于生活的不同層面,有代表整個中華文化的全民族性的文化英雄,有代表某一種人物性格或人生選擇方式的文化英雄,還有代表特定的人生理巷或人生境界的文化英雄,等等。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文化英雄并不是一種理論性的存在,而是一些與生俱來的、聽得著看得見的生活內容。文化英雄不是確定的官方的樣板,而是具體地活在公眾心中的生活樣板,是老百姓的生活指南。文化英雄代表著多種人生理想、人格理想和價值觀念,廣泛地存在于中國文化的不同層面。這樣,中國人就可以從不同的文化英雄形象身上,在不同的層次和意義上,看到自己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前進方向。由此,通過榜樣的作用,中國文化英雄使全體國人都進人到文化價值系統的建設進程中去。

在以往的研究中,中國文化的價值傳播渠道主要是“士”階層。在中國兩千年的君權統治過程中,士階層傳遞著社會主流核心價值。而在實際生活中,與正式的儒家系統并行的,還有文化英雄這樣一個價值傳播系統一直存在著。文化英雄在樹立和傳播價值標準方面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力有時比正統意識形態的傳播系統更加深人人心。

文化英雄都是價值的典范,在最初,文化英雄可能還是官方意志即官方意識形態的體現者。一個文化英雄可能首先是由官方推出的某種樣板,這時他還不是“文化英雄”。當他能夠被民眾接受成為生活的榜樣時,他可能演化為文化英雄。如果他不能順利轉化為民眾生活中的榜樣,即不能成為老百姓心中的英雄時,它就會死亡,成為典藉中的符號。

一種文化的價值系統,通常都是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價值選擇的結果。雖然價值系統的形成有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其主要的價值尺度都與統治階級的歷史要求相一致。這樣的價值系統會導致官方與民間存在許多深刻的對立,不利于社會的安定發展。因此,官方價值觀與民間價值觀需要相互溝通與融合。中國文化英雄最重要而又最不為人注意的意義在于,它實際上起到了溝通官方與民間價值觀的作用,它以活生生的個人形象的方式進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告訴人們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壞的,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什么是成功的、什么是失敗的,什么是受歡迎的、什么是受排斥的,等等。在文化英雄形象的形成和傳播過程中,官方的價值觀以及意識形態可能通過這種具體的個人形象而被普通民眾認識和接受,而某些誕生于民間的人生榜樣,由于在某種意義上恰好符合了官方價值觀的需要,也可能成為正統意識形態的象征物,則民間的英雄也有可能被官方接受、加工,然后重新以文化英雄的身份進人公眾的生活中。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是關羽。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文化英雄是主流文化與民間文化的融合劑與緩沖劑,是官方與民間文化溝通的中介。中國文化英雄可能來自民間,比如岳飛,也可能來自官方,比如雷鋒,當他們所體現的價值觀被官方和民間共同接受時,這個形象就同時代表了主流文化與民間文化的某些共同意愿。

文化英雄首先是作為理想的化身而存在的。一個人要成為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人生才算是成功與失敗?什么樣的選擇是正確和錯誤?什么樣的人生境界最值得人們羨慕和追求?人們都可以從文化英雄那里找到參照。一個文化英雄就是一種人生理想,在認識文化英雄的時候,中國人非常清楚他們的真正涵義。

文化英雄作為價值的標志并不是面面俱到的,而是只代表了某一種價值尺度。中國文化英雄是由許多不同側面、不同層次的人物所構成的整體。由這些不同層次和側面的價值代表,傳達出了中國文化的整體面貌與整體追求。這樣的有實有虛、有層次、有方向的價值體系,又從整體上構成了“中國精神”的豐富內涵。

中國文化英雄不是抽象的價值觀的代表,而是具體鮮活的人生的樣板,代表了人應該如此活著。對于中國老百姓而言,中國文化英雄就是他們的人生指南。在文化英雄的指引下,人生的每一步都有典范。從小孩到大人,從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到最高尚的人格頂峰與事業頂峰,在文化英雄中都有具體的榜樣。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古代兒童啟蒙讀物中的許多故事,就是為兒童樹立的人生榜樣。“孔融讓梨”就是文化英雄的一種代表性形態,作為文化英雄存活于中國人生活中的不是歷史上“學者孔融”這個完整個體,而僅僅是出現在故事中的一個4歲小孩。這種情況主要是生活中的日常榜樣,是比較普遍層次上的沒有被整個社會承認的英雄,但確實是人生樣板,具有文化英雄的屬性。文化英雄更多的體現在孟母三遷、蘇老泉發憤讀書、蘇武牧羊、木蘭替父從軍、姜子牙直鉤釣魚、范氫功成身退,等等,它們代表了不同的人生境界和人格境界,成為普通中國人成長道路上的標桿和參照物。人們并不是每一步都一定要照著這些榜樣去做,但有了這些樣板存在,至少在平凡單調甚至艱難困苦的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某種希望之光。

中國人判斷英雄,并不是以歷史功績或勝敗而論的。因此,“君子論人物,當論是非,不當論成敗。若以成敗論,則世之詭道而成功者豈盡可與也。孔子嘗云:勇士不忘喪其元,何延之足論。彼以成敗評豪杰者,市兒之見也’,,“自古皆有功,獨稱大禹之功;自古皆有才,獨稱周公之才。以其有德以將之故耳”??梢姡袊诵闹械挠⑿?,必須是在文化上可以作為價值楷模的人,即“有德以將之”之意。

特別是到了宋代以后,理學一統天下,講三綱五常,名教禮法,忠臣孝子,傳統的雄霸一方、挑戰皇權的古英雄、古豪杰不再受歡迎,主流意識形態開始推崇道德色彩的英雄。文學作品中,英雄一定要具備忠君報國的思想,不管是自始至終滿門忠烈的楊家將、岳家將,還是先造反后招安的梁山好漢,忠君報國、維護正統秩序是他們作為英雄的必要條件。所以,盡管曹操可以自稱為英雄,但在中國人的價值判斷體系中,他卻很難贏得這個稱號。

而在民間,文化英雄一定是人心中的英雄。首先,它應該是民間的理想,成功的標志。其次,它應當可以被效仿,并被轉化為自我形象,成為每個人自我肯定的方式。這是中國文化英雄存在的基本方式和生命力所在,它不是確定的官方的樣板,而是具體地活在公眾心中的生活樣板。只有這種存在形式才能使中國文化英雄擔負起中國文化價值傳播者的作用,而中國文化的價值也只有在這種傳播方式中才能打通官方與民間的價值標準。比如包公這個人物。歷史上的包拯是一個皇權體制下的一個正派的普通官員,并沒有文學作品中那種超凡的能力、氣魄和膽略。但后來,他被寫進文學作品中,成為一個代表民間意志和民間價值理想的文學形象,這時,他的身份、特點和性質都發生了重要變化,他由聽命于皇帝、專門為皇帝服務的普通官員變為老百姓的代言人,擔負起匡扶正義、剪除邪惡以至抵抗皇權重壓、保護百姓利益的光明使者的作用。直到今天,包公仍然是正義的化身。至于他實際的地位、官職、權力,沒有人關心。從官方到民間,大家都公認包公是一個正面形象:對官方而言,他忠于職守,維護了皇權的最終地位;在老百姓心中,他不畏強暴,剛直不阿,為了維護法律的嚴肅性大義滅親,是一個沒有一絲雜念的可以信賴的人。所以,包公是一個很典型的被中國官方和民間共同接受的價值象征、價值樣板。包公身上具備了許多做人的優秀品質,值得每個人學習效仿。作為一個人,如果能夠獲得像包公那樣的成功,也是一生的榮耀??梢?,包公正是那種中國老百姓需要的既有象征性又有實踐意義的文化英雄,是一個至今活在人心中的英雄。

中國文化英雄對中國人的影響是直接的、具體的,并且是深人人的內心和靈魂的。它們作為價值觀的代表,直接決定著中國老百姓的人生選擇,其道德示范功能及約束力遠遠高于宮方的法律體系和樣板體系,成為中國文化事實上的最有效的價值傳播系統。

三、文明的成長孕育文化英雄

英雄的誕生過程在各個民族和各種文化中基本是相同的。從最初的部族狩獵英雄、戰爭英雄,到后來民族國家的歷史英雄,再到后來作為文化象征符號的文化英雄概莫能外。一些部族英雄和部族兼并之后形成的民族英雄(在很多時候也許仍然是部族英雄),后來被演化為神話英雄。當比較穩固的民族國家形成之后,則有了現代意義上的民族英雄及歷史英雄,比如秦始皇、漢武帝、成吉思汗、康熙大帝以及岳飛、文天祥、鄭成功、戚繼光、孫中山等。在文明的形成與完善過程中,則出現了代表一種文化內在價值尺度的“文化英雄”,比如、諸葛亮、李白、孫悟空等。

隨著人類社會結構的復雜和完善,人對社會和歷史的認識與要求也不斷地深人和升華,人類文化的內涵也積淀得越來越豐富。文化英雄是在文明的成長過程中不斷發育形成的,因而,文化英雄是由不同的層次和內涵來構成的,有官方的、民間的,還有專屬于文人知識分子的,有屬于全民族的,也有僅屬于某些階層范圍的,有意識形態型的,也有生活型的。中國文化英雄都是后來形成的,是在歷史中因為利益沖突和價值沖突的調和而被民間和官方共同塑造出來的,最典型的如文圣人孔子和武圣人關羽。

我們通常所理解、傳播的孔子,是一個被壓扁了的偶像,是封建集權統治下一個道德的象征??鬃踊钪鴷r是被主流意識形態和君主們排斥的,在他死后多年才被發現可以用來統一人們的思想。于是,有了獨尊儒術的局面,也有了孔子從漢代到清代不斷膨脹、不斷神話的形象塑造史。但在民間,除了偶像之外,孔子還是一個熱愛生活、腦子里裝滿理想和愿望的可親可愛的鄉村教師??鬃由钤诙Y崩樂壞的戰亂時代,他想恢復周朝的禮制,想讓當權者放棄爭霸去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并期待著君主們用自己的人格去感化天下的人。這無異于異想天開。但孔子的可貴就在于,他永遠把理想作為人生的第一目標,他并不在乎自己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只在乎我要什么,我做得怎么樣?!爸洳豢啥鵀橹?,是孔子精神的最核心價值。所以,作為中國文化英雄最突出的代表,孔子是一個官方和民間都能接受的人,既有理論意義又有現實價值。在理論上,他是中國文化的象征,是治理國家的精神標桿;在現實中,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他就是書的代表,是大多數中國人的人生出路所在。

在關羽身上形成的超越階級、超越國界、超越時代的崇拜,是空前絕后的。老百姓崇拜關羽,覺得他是個武藝最高也最講義氣的人。他之所以被神化,主要還是一個“忠”字。從“桃園三結義”開始直到死亡,他始終追隨劉備。后來的歷代皇帝大力宣揚他的“義”,把他抬高到“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朔贊宜德關圣大帝”的尊位,這是當時統治者為籠絡和軟化反抗的一種策略和手段。其實只是拿他做個幌子,想讓中國的老百姓學習他對主人的“忠誠”精神。俗話說“買家沒有賣家精”,在關羽從人到神的形成過程中,歷代的統治者皇帝就是賣家,他們以無比的熱情向老百姓推銷忠義的榜樣關公;老百姓則是買家,他們以無限崇拜之情真誠地信仰和接納關公。結果是,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經過關公這個中介形象達到了精神統一:大家都欣賞關公所代表的忠勇仁義的價值觀。這樣,關羽以一個無與倫比的完美形象征服了中國人。

中國文化英雄可能不是偉人、不是重要人物,只是生活中的名人、道德高尚的人,或是一個努力實踐自己信仰目標的人,是以其行為方式和行為精神感動他人的人。在最初他們只是生活中某一方面的代表人物,后來,他們的行為或理想被更多人承認和接受,于是成為社會公認的代表一種文化內在價值尺度的標志,成為全社會所接受的“文化英雄”。這里的關鍵是他們必須能夠代表一種文化內在價值尺度。

四、文化英雄在中國文化系統中的地位與作用

一種文化的形成、傳承與發展,是由社會共同體在長期的歷史活動過程中所發現、所接受、所堅持的價值觀來決定和體現的。經過歷史的篩選、陶冶和凝煉、雕琢,這種價值觀滲透到社會共同體成員的日常生活中,影響著人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內化為全體成員的精神氣質和文化品格。各種零星的、個別的、臨時性的、區域性的、小團體性的價值觀和價值準則,逐漸凝聚在一起,成為全社會共同信仰和堅守的價值體系,成為一種深厚的文化傳統及文明形態。

價值系統的形成與完善,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由各種相關因素合力完成的,既有民間日常生活中的樣板作用,也有官方的勸諭、規范、示范與引導的作用。在中國價值系統的形成過程中,官方對士階層的激勵與提攜可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比如隋唐以來的科舉制度,通過士階層的成功,向民眾宣示了以“效忠皇室,服務于皇室”為基本路線的成功之路,由此突出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價值觀。而與此同時,始終不被官方提起,其實是被官方刻意回避的另外一條價值傳播鏈—中國文化英雄也在潛移默化地完善著中國的價值體系。

事實上,中國文化英雄是中國傳統文化得以穩定傳承并延續發展的最核心因素之一。在官方的構建與傳播過程中,中國文化的價值系統主要只強調和推廣“忠”、“孝”兩個概念,而對這個完整價值體系中的“信”、“梯”、“禮”、“義”、“廉”、“恥”等其他因素則有所弱化。這種官方系統的價值觀具有自上而下的外在性的嚴整拘謹的特點。以維護君權為基本要求的三綱五常、名教禮法、忠臣孝子,是官方價值傳播渠道的基本出發點。官方價值系統雖然構成了中國文化價值系統的基本框架,但缺少生命的創造力和個體性的活力。中國文化英雄的存在,恰恰彌補了官方價值系統的缺憾。文化英雄是民間渠道,在正統的、強力的、帶有強制性的“忠孝”價值觀之外,中國文化英雄讓普通百姓看到了另外的可能性,比如“俠義”、“隱逸”、“天生我才必有用”等所代表的個性化的立足于個人的價值觀,就使人生充滿了活力、充滿了樂趣。中國文化英雄在中國文化系統中始終是與士文化并行的平行的價值傳播系統,官方價值代表了社會的、整體的、理論的力量對個體的要求與約束,而民間價值代表了個人的、靈活的、理想化的人生追求。由官方與文化英雄共同傳達出來的中國文化價值系統,才是一個完整的有活力的具有文化延續性的價值系統。這兩種價值體系的互相補充和融合,使中國人的生活有了選擇的可能,也有了所謂內儒外道和儒道互補的境界。

在學術上對于中國文化英雄的認識還是一片空白,希望本文的論述能夠有助于我們在多元化的時現或搭建具有生命力的新時代的價值載體與價值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