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殖民時期婦女觀的探析

時間:2022-04-03 09:49:00

導語:小議殖民時期婦女觀的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殖民時期婦女觀的探析

論文摘要:英屬北美殖民時期主流社會長期盛行的婦女觀念主要表現為兩大方面:一方面突出地表現為舊歐洲陳舊、傳統的婦女觀念在英屬北美殖民地主流社會的移植和延續,即婦女只是男人的附屬物和私有財產而已;另一方面明顯地體現在英屬北美殖民地的新社會環境之中,婦女是殖民地時期主流社會家庭與社會的重要支柱之一。當然這兩種婦女觀念表現出的內容在社會地位與影響上是存在巨大差異的,前者是主線與核心所在,后者僅是前者在新社會環境中進行的必要調整與補充而已。而陳舊、傳統的婦女觀念的形成與盛行是與基督教密切相關的。

論文關鍵詞:英屬北美殖民地時期;婦女觀念;宗教思想淵源;家長制家庭

美國立國之前的英屬北美殖民地時期,就某些時間段、社會的某些領域來說,舊歐洲大陸陳舊的、傳統的封建主義思想對英屬北美殖民地主流社會的影響是極其深人、極其嚴重的。這是因為,當首批到達北美大陸進行拓殖的移民們從舊歐洲的封建專制制度下逃離出來的時候,幾乎整個世界都還是處在封建社會專制制度的管理與控制之下,即便是當時比較先進的英國也概莫能外。所以,當移民始祖踏上北美大陸這塊新土地以后,他們自身便不自覺、無意識地扮演著舊歐洲大陸上形成于封建專制統治時期的所特有的一整套的人生價值觀念、社會習俗以及倫理道德觀念的傳播者和實踐者的角色。尤其需要強調指出的是,在整個17世紀,北美大陸上的英屬殖民地與她的宗主國一樣,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封建專制統治或者恢復封建專制統治的歲月中度過的。

一、陳舊、傳統婦女觀念的宗教思想淵源

大家知道,《圣經》是基督教的主要經典與教義集中體現之所在。在整個西方社會的影響可以說是根深蒂固、無孔不人的,滲透到社會生活領域的方方面面。從大的方面來說,國家或社會的重大事件或者活動均離不開基督教;從小的方面來說,個人的生老病死一生中的重要時刻都基督教密切相關。《圣經》是在男權當道的時成的,它曾經明確告訴婦女們,她們和男人一樣,都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出來的。雖然在字面意義上它公開承認男女在精神上是平等的,但是此種承認往往是沒有任何社會的實際意義。因為同時《圣經》又明確告訴婦女們,服從男人是她們的義務與天職所在。因為男人是上帝首先創造出來的,而女人則是導致伊甸園喪失的第一人。第一個被上帝創造的男人優越,夏娃應該獨自承擔“原罪”的全部責任。比如在《創始記》中,上帝就直截了當地對女性始祖夏娃說過:“我必多多增加你懷胎的苦楚,你丈夫必管轄你。”在清教徒們看來,上帝之所以要那樣懲罰夏娃,原因就在于她對人類在魔鬼撒旦的誘惑之下才遭受的首次墮落有著無法推卸的罪責。夏娃的墮落不但是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魔鬼撒旦誘惑的鐵證所在,而且還是要對男人進行的嚴重警告的內容所在,因為女人天生就具有誘人墮落的可怕力量,男人必須時刻保持著高度警惕。圣保羅曾經說過,禁止女人教導或者管轄男人。所以,作為女人就應該是深居簡出的,穿戴嚴謹的,必須為其丈夫多生養子女,終生服侍且服從丈夫。總之,女人必須格守婦道才可能減輕自身與生俱來的重大罪孽,她們必須避免公開從事社會活動,特別是在教會里要沉默寡言,以免誘人墮落進而危害到整個社會。通奸被看作是嚴重的社會犯罪行為。在17世紀的新英格蘭,法律明確規定通奸者要判處死刑。

傳統的基督教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社會環境的變遷自然也發生了許多改變。特別是在歐洲大陸上興起的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更是深遠和深刻。具體到當時的英國來說,其突出的表現形式就是清教的產生與發展。

英屬北美殖民地時期的美國主流社會的清教徒們比較感興趣的事情之一,就是神學思想和內容在社會日常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和實踐。在英屬北美殖民地的具體應用和實踐的執行過程中遭遇到必須克服的最大難題與障礙所在,就是當時英屬北美殖民地女性人口與勞動力均嚴重缺乏,生存環境與條件非常的糟糕與惡劣。嚴酷的社會現實和生存欲望要求婦女和男人一樣必須參加社會生產活動,共同勞動。尊重婦女參加社會生產活動,高度重視婦女從事生產活動的價值所在,認為婦女是當時美國主流社會中家庭與社會的重要支柱之一,同時還是殖民地社會能夠生存且發展下去的希望所在。但是,此種觀念是以維護長期以來習慣性的家長制倫理道德制度的權威性、有效性為大前提條件的,僅僅是作為陳舊的、傳統的主流社會婦女觀念的必要的補充與調整而出現的。英屬北美殖民地時期的美國主流社會中,特別是在男人們眼中,妻子和丈夫共同承擔獲取全家人能夠經常吃飽、穿暖所必需的住所、食物、衣服等生活必備物質基礎而付出的繁重與艱辛的勞動,本身就是家庭主婦的義務和職責所在,是天經地義沒有什么大驚小怪的。

社會習俗既是陳舊的、傳統的婦女觀念的載體,又是支持與維護陳舊的、傳統的婦女觀念的無形的、強大的力量所在。妻子從屬于丈夫,女人低人一等,天生就是男人的附屬物。英屬北美殖民地時期的美國主流社會長期執行的法律體系,基本上是以英國的習慣法體系為藍本的。根據英國的習慣法規定,女人婚后,自身就不再存在了。因為她已經與丈夫合為一體,而一體是屬于她丈夫的。她在法律上不再對家庭的任何財產享有支配權,甚至對自己的嫁妝也不例外,對自己的行為不再承擔任何責任。她沒有訴訟的權利,沒有選舉權,也沒有對孩子的監護權。妻子的一切經濟收人,包括婚前的個人收人,均屬于丈夫。法律允許丈夫可以像懲罰契約奴一樣在肉體上任意懲罰妻子。正因為“妻子常遭丈夫打罵,所以法律禁止丈夫用直徑大于手指的棍棒毆打妻子。”

二、婦女僅是男人的附屬物和私有財產而已

對英屬北美殖民地的主流社會中婦女們來說,深刻地影響她們生活的各種封建專制主義的道德倫理規范、價值觀念、社會習俗等,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夫權大前提之下的家長制觀念和倫理道德觀念。在整個殖民地時期,不論是北部地區還是南部地區,主流社會的婦女們均生活在家長制的嚴密監控之下。男人們都按照家長制觀念去看待婦女們,認為女人僅僅是某件具體婚姻或者某個家庭的附屬物,她們是依附于男人而生存的,終生服侍與服從丈夫是她們最重要的職責和義務所在。此種觀念在清教勢力影響強大的新英格蘭地區表現地非常突出。在清教徒們看來,在家庭中,婦女與孩子必須絕對無條件地服從作為家長的那個男人。他們把家庭中的家長等同于天堂里的上帝,認為兩者的權威與地位是完全一致的,家庭中的婦女與子女只是他統治、管理與教化的“臣民”而已。依據這種家長制觀念,妻子的天職就是順從丈夫,必須時刻以此來指導和規范自身的日常生活。

在17世紀后期與18世紀的英屬北美殖民地主流社會中,大家公認的最有權威性的專門論述婦女行為準則的《女士天職》中,具體明確地對殖民地婦女的天職做出了如下規定:作為一名家庭婦女,必須對丈夫溫柔體貼,逆來順受,忠貞不渝,絕對服從,并且要深居簡出,勤于操持家務。“這就是英屬北美殖民地時期美國主流社會對婦女們提出的要求。特別是當時的殖民地社會里男女人口比例嚴重失調,女性人口相對比較少、社會勞動力又嚴重缺乏的環境下,很自然要想真正成為一名理想的婦女,那就應該是多多生養孩子。成年女子必須出嫁,否則被視為恥辱。英屬北美殖民地的人們崇尚與羨慕人丁興旺的大家庭,鼓勵婦女們早婚早育,渴盼婦女能夠給家庭生養很多孩子。當時非常流行的祈禱詞之一就是,我們的土地是無償提供的,我們的男子漢是誠實的,我們的女人的兒女成群的。比如:托馬斯·杰斐遜的女兒瑪莎·杰斐遜·倫道夫有12個孩子;弗吉尼亞殖民地的富婿瑪莎·勞倫斯·拉姆齊在16年中生了11個孩子;南卡羅來納殖民地的瑪麗·希茜給第一、第二、第三任丈夫依次生了7個、7個、3個孩子,共有17個孩子。在英屬北美殖民地時期乃至立國初期的美國社會,大多數的家庭都有12個孩子,有的甚至擁有16個、18個乃至更多的子女。[3J13婦女因為生育負擔過重,往往壽命短促,而且嬰兒的死亡率很高,婦女難產致死者甚多。結婚、生養子女,深居簡出,做個賢妻良母,就是英屬北美殖民地時期美國主流社會男人對婦女幸福全部內涵的理解與認識。對于做女兒的來說,能夠讓父母親感到最開心、最欣慰的事情,就是她能夠早早嫁人,然后按照男人的要求做個好妻子與好母親。

英屬北美殖民地時期主流社會的政府部門把維護家長制家庭的道德倫理,懲罰違背社會性別規范的行為作為自己的天命和職責所在。家長制家庭既是當時英屬北美殖民地主流社會的縮影,又是穩定社會秩序的堅強支柱。家長制家庭結構穩定與否,關鍵在于確保丈夫的權威,同時要求妻子的言行舉止絕對不能超出女性規范,即必須格守婦道。比如說禁止女人辮發、戴耳環和珠寶、穿昂貴的衣服等。從17世紀60年代開始,英屬北美殖民地時期的行政管理部門不僅通過公開懲罰違背家長制家庭道德規范特別是女性性別道德規范的行為,而且還通過制定極力維護丈夫與父親的權力、主人的權力的法律法規,來不斷強化家長的權威、維護現存的社會秩序。

三、婦女是殖民地時期美國主流社會家庭與社會的重要支柱之一

在英屬北美殖民地時期的主流社會中,由于女性人口嚴重短缺,外加生存環境惡劣,當時還存在一種婦女觀念,即婦女是當時殖民地社會能夠存在并發展下去的希望所在,尤其是她們的辛勤勞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價值。

英屬北美殖民地時期的美國在拓殖的早期,可以說幾乎是個清一色男人的世界。比如:1606年12月,倫敦公司運送的144名男性移民到達切薩皮克灣。1607年英國在北美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據點詹姆士城建立時,這里僅有兩名婦女。1620年12月,前往北美大陸的第一批清教徒乘“五月花號”在馬薩諸塞一個荒涼地帶靠岸時,船上101名乘客中也只有29名婦女,其中未婚的年輕姑娘僅有11名。在弗吉尼亞,1619年一艘商船一次運來了144名單身婦女,她們被以每人120磅優質弗吉尼亞煙葉的價格賣給了這里的殖民者為妻。這樣,在英屬北美殖民地初創時期,雖說不斷有婦女或者隨家人、或者以契約奴身份、或者被人販子拐騙與綁架漂洋過海而來,但是男女人口比例始終是嚴重失調的。

正是因為英屬北美殖民地時期美國女性人口的嚴重缺乏,外加生存環境的極端惡劣,因為物以稀為貴,無形中就提升了婦女的重要性,在某種程度上能夠使得男女的生活與勞動趨向于高度一致。在英屬北美殖民地時期的主流社會中,人們要求并且鼓勵婦女們走出家門,參加生產勞動。尤其是夫妻之間高度的勞動與生產協作是他們生存的必須要求。這是因為英屬北美殖民地時期的美國社會正處于前工業化階段,還是一個以土地為核心的典型的農業社會,家庭始終是社會生產與經濟活動的主要組織者與執行者,擔負著絕大多數的社會與經濟職能。英屬北美殖民地初期開始行政管理部門就積極鼓勵男子結婚成家。家庭經濟的成長與發展依靠每一個有勞動能力的家庭成員的共同努力,而對于想要實現經濟上自給自足的家庭來說,婦女的生產勞動自然就是不可或缺的了。所以,在18世紀的卡羅來納邊疆,人們經常看到“婦女在放牧牛或豬,制作奶油、奶酪,播種,收獲玉米,研制草藥”的農家田園生活景象。1710年左右在弗吉尼亞的邊地經常會發現婦女“在樹林里拿著一桿槍,捕獲野鹿、火雞等等”。因此,不論是在家內勞作還是在家外的勞作,總是能夠看到婦女們的忙碌身影。富裕家庭的婦女們同樣也要參加各種社會生產勞動,她們與貧窮家庭婦女們的差別只是前者的勞動條件與勞動環境相對好些罷了。在城鎮,人們同樣積極鼓勵和支持婦女們尤其是那些必須自謀生計的寡婦、單身婦女參加生產勞動或者從事服務行業。比如:她們可以經營旅店、酒館等,也可以成為女工匠、技術工人、工廠主等。在紐約、波士頓、巴爾的摩以及那些較小的城鎮,婦女生產和銷售從干貨、食品雜貨到瓷器、家具和五金的幾乎每一種日用品。通常情況下,她們既是生產者又是銷售者。當然,我們必須強調的地方是,英屬北美殖民地時期的主流社會和19世紀的美國主流社會差不多,在城鎮,吸納婦女們最多的職業部門是家庭服務業。有機會成為出門做工者或者開店經營者主要是那些懷有一技之長或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婦女,對于更多的沒有一技之長又沒有濟基礎的婦女們來說,她們擇業的機會非常有限。對于絕大多數的已婚婦女們,尤其是其丈夫在世的情況下,她們在舊歐洲陳舊的、傳統的婦女觀念的影響之下,受到丈夫的重重束縛與管制,整日都處在生養子女與繁重、乏味的家務勞作之中,事實上就是長期廉價的家庭奴隸而已。老處女和寡婦的法律地位稍微高些,有訴訟權,有權管理和處置自己的財產,可以保留自己的勞動報酬。

四、結論

在英屬北美殖民地時期主流社會中,盡管婦女們在當時美國的社會與經濟生活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她們的社會與家庭地位卻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善與提升。社會上,沒有因為婦女們及其生產勞動對殖民地社會的生存與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而良心發現,提升婦女的家庭與社會地位。可以說在政治上,婦女們是沒有任何權利和地位的;在法律上,當時“已婚婦女,不論她是富人還是窮人……都是不存在的人,’;l9;在宗教方面,婦女在教會中極少擁有發言的機會,成為神職人員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的;在受教育的權利上,當時殖民地的所有高等學府,一律嚴詞拒絕女子人學受教育。在家里,最好的情況是,作為妻子的家庭地位只是處于奴隸、契約奴和子女之上,但是毫無疑問處于丈夫的絕對管轄之下。說到底,英屬北美殖民地時期的主流社會最感興趣、依賴性最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那就是婦女們的生育能力和勞動生產能力,她們不僅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即人種自身的生殖繁衍的能力,而且還是生活物質資料即衣服、食物、住所以及為此必要工具的生產能力。這大概就是英屬北美殖民地時期美國主流社會的婦女們雖說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從事各種社會生產與經濟活動,為拓殖北美大陸殖民地做出了與男子相比毫不遜色的特大貢獻,但社會現實卻是不幸的、殘酷的,沒有能夠從根源上轉變舊歐洲陳舊的、傳統的婦女觀念,真正提升婦女自身的社會地位與家庭地位。婦女仍然是處于依附于男人的不合理地位,并且在政治、法律、宗教、受教育權利等方面仍舊處于無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