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不同宗教思想的折射

時間:2022-04-03 09:57:00

導語:小議不同宗教思想的折射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不同宗教思想的折射

論文摘要:宗教信仰是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對民族文化有著深刻的影響。作為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諺語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它折射出不同宗教思想和宗教觀念。對不同的宗教思想和觀念在英漢諺語中的折射進行研究,將有助于我們加深對中西文化背景和文化差異的了解。

論文關鍵詞:宗教思想諺語文化差異文化背景

宗教信仰是人類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對民族文化有重要影響。由于各民族在歷史、地理、政治、經濟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因而其文化也各有其獨特之處。民族間文化的差異經常在民族語言中有所折射,尤其折射在蘊涵文化意義的諺語中。因此研究英漢諺語中不同的宗教思想與觀念,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英漢民族的不同語言文化。

一、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信仰

(一)中國人的宗教信仰以佛教、道教和儒教為主

佛教于西漢末年由印度傳入中國后,對漢民族文化影響甚深。佛教認為人只要棄惡從善,修成正果,就可以成仙成佛。如漢語諺語:“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教中,人的生命包括前世、今世和來世。今世生命有限,前世,來世則無窮盡。所以漢語中有諺語:“不修今世修來世。”這“三世輪回”中還包括人畜之間的輪回交替。如果作惡,來世投胎會變成牲畜。佛教還認為人的所作所為能影響到今世和來世。因此有諺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其形成與發展源遠流長。道教的根本理教就是老子之道,即“道”和“德”。“道”和“德”是二義一體的。“要想得道,必須積德。”“道”和“德”都是行動的總準則。道教還有著樸素的辯證思想。如“柔勝剛,弱勝強”“物極必反”“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儒教由孔子開創,在先秦諸子時代形成。儒教思想包括“忠、孝、仁”,義這些美德;儒教還關心人在世間的位置、人際關系、人性與幸福等,其目的在于調和并統一人世間的各種矛盾。因此,漢語中產生了大量與此相關的諺語。如“天下人為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中國人信奉“儒、佛、道”三教。這三教通常互相補充,甚至融為一體,共同對中國文化產生影響。這種三教合一的格局使我們有時難以清楚地判斷某種思想的宗教來源。反映在諺語中的宗教文化也一樣,有時受一種宗教的影響,有時受三教合一的共同影響。

(二)英語民族的宗教信仰以基督教為主

英語國家的人大都信奉基督教。《圣經》被基督教尊奉為經典,分《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兩部。《舊約全書》是古代猶太人多種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的匯輯,敘述了世界和人類的“起源”以及法典、教義、格言等。公元前5到2世紀時為僧侶們所編訂。《新約全書》是基督教初期的作品,敘述了耶穌的言行和基督教的早期發展情況。基督教信仰上帝,信仰人類始祖原罪和基督救贖等。基督教強調要以愛心與人相處,要盡到對國家、對別人的責任。憑借“信”,教徒才有自由,而自由只有憑借著愛的行動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例如:

Lovemakesonefitforanywork.

ThatneverendsillwhichbeginsinGod’sname.

二、英漢諺語中所折射的不同的宗教思想觀念

諺語是一種深受廣大百姓喜愛的語言形式。它生動形象,通俗易懂,包含了人世間最平凡的智慧。宗教思想也經常在諺語中被折射出來。中外宗教差別從英漢諺語中的反映可以略知一二。

(一)至高無上的神—上帝與無神或泛神論

從嚴格意義上講,佛、道、儒三教是無神教。佛教追求的是獲得最高智慧的境界,而不是追求一個隨心所欲的神。道教承認的神仙是人修煉而成的,神仙也可以下凡成人。儒教承認天和天命,但這種天和天命只是一種抽象而玄妙的力量,沒有一個主宰的神。基督教是典型的主張有神論的宗教。基督教中的上帝是一個明確的神。英漢兩種語言的若干諺語反映了這種有神和無神的差異。漢語中關于天和天命,關于人與神的關系的諺語有: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酒肉穿腸過,佛主心中坐。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英語中,上帝的權和榮耀往往反映在諺語中:

Codisaboveall.(上帝高于一切。)

TruthisthedaughterofGod.(真理是上帝的女兒。)

(二)人人平等和森嚴的等級觀念基督教認為,人只妻有信仰,在上帝面}藻傘等的權利和義務。信仰使得人人平等。這種神學靈光掩蓋下的平等,共有兩層意思:一是人都是上帝創造的,上帝沒有創造君主和教皇,所以人無高低貴賤之分,只有職務不同;人生來有罪,在原罪面前,人人平等,不論君主、教皇都是罪人。二是基督教宣揚同胞之愛。基督教徒,無論男女老幼,全以兄弟姊妹相稱,應放棄相互間的隔閡。因此英語中有不少反映平等關系的諺語,如:

WeareallAdam’schildren.(我們都是亞當的子孫。)

Jackisgoodashismaster.(大家都是人,哪個也不矮三分。)

Everyoneisamasterandaservant.(每個人既是主人,又是仆人。)

Humanbloodisallofacolor.(人類血的顏色都一樣。)

Akingwithoutlearningisbutacrownedass.(無知的皇帝只不過是一匹帶皇冠的驢子。)

Acatmaylookataking.(貓也有權看皇帝。)

Sixfeetofearthmakeallmenequal.(六尺土下不分貴賤。)

和基督教不同,儒教以孝梯為本,維護親親、尊尊的憲法等級制度。孝梯之道其實就是把人世的不平等建立在樸素的倫理情感及對生命感恩的基礎上,并以此掩蓋赤裸裸的社會不平等。因而,在“愛有差等”的倫理秩序中,永遠附會不出人格平等的觀念。這種不平等觀念在漢語諺語中時有反映:

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

三綱五常,三從四德

小鬼斗不過閻王。

官向官,民向民,和尚向的是出家人。

官大一級壓死人。

(三)基督原罪說與佛教性善論/佛性論

《圣經》中講述著人類的原罪。亞當、夏娃在蛇的引誘下,偷吃了智慧樹上的禁果而知曉了赤身裸體的難堪,尋物遮丑。這觸犯了上帝的禁令,被盛怒之下的上帝逐出了伊甸園,并以亞當從事勞作之苦,夏娃承受分娩之痛來解脫人類始祖犯下的這一原罪。其實,原罪只是一個隱喻,它表明:人類作為亞當和夏娃的子孫,從出生的時候就具有作惡和犯罪的意向。因此,英語中有很多關于罪惡的諺語:Sinsarenotknowntilltheyareacted.(罪未犯就不為人所知。)Thesinsofthefathersarevisiteduponthechildren.(父輩的罪孽會殃及子孫。)

Oursinsandourdebtsareoftenmorethanwethink.(我們的罪和債常比我們想象的多。)

善是人的本性。這是儒家性善論的邏輯起點和第一原則。孟子說:“人性之善,猶如水之就下。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所說的人性本善,意指在人的本性中皆有“善端”,即善的萌芽。漢語中有很多勸人從善的諺語。如:

恭可釋怒,讓可息事。

寧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貪是諸惡源,誠為萬善本。

佛教的佛性說也認為,眾生皆有佛性,不會犯原罪。所以,在中國傳統觀念中,人罪是逆境就引惡念而犯下的。是難以饒恕的。因此有諺語“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追。”

(四)上帝恩賜與因果報應

在基督教教義中,人如能贖罪,就能得到寬恕,就能得到永生,甚至能進入天堂,這都是上帝的恩賜,世人只要信奉耶穌,上帝就會不記前嫌,就會給人以新生命,甚至允許其上天堂。因此,人能否贖罪與自身的善行無關,而只是上帝的恩賜。如英語諺語中所說:

CrossesareladdersthatleadtoHeaven.(十字架是通往天堂的梯子。)

ThewaytoHeavenisbyweeping-cross.(磨難和懺悔,始能進天堂。)

ThegraceofGodisgearenough.(上帝的慈愛是足夠的家財。)

NocomingtoHeavenwithdryeyes.(眼無淚水,難進天堂。)

Godtempersthewindtotheshornlamb.(上帝送暖風給被剪毛的羔羊。)

與基督教不同,佛教的因果報應論成為民間)‘一泛的信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是不報,時辰未到。時辰一到,馬上就報。”佛教還用生死輪回與十二緣起結合,進一步解釋因果報應。人如果做了好事,來世就變成人,人如果做了壞事,來世就有可能變成畜生、餓鬼。因此有諺語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行。”又說,“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三福:一日有三惡,三年必降三禍。”

(五)博大仁愛與大慈大悲

《圣經》中雖然強調上帝愛人類,人類敬上帝,實際上不過是讓人們互愛,即宣揚博大的仁愛精神。《新約》中的上帝,為了贖免人類始祖所犯的原罪,上帝竟以自己唯一的兒子的生命為代價替全人類謀得了幸福。上帝無條件地愛世人,而作為上帝的子民更應該無條件地愛上帝、愛他人。西方社會提倡“自由、平等、博愛”,就是受基督教影響的結果。如英語諺語:

Lovebegetslove.(愛產生愛。)

Lovemakestheworldgoround.(愛使世界更美好.)

Loveisthetruepriceoflove.(愛是愛的真正代價。)

佛教極度推崇慈悲精神。“慈”指使眾生快樂,給他們幸福。“悲”指去除眾生的苦惱,使之擺脫痛苦。佛教認為慈從悲來,悲必為慈。“悲”原意指痛苦,由痛苦而產生悲情。一個人深刻感受到自身的痛苦,也就能對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產生悲情,自然地、由衷地衍生出對他人的友情,并擴展為對一切眾生的普遍的平等的慈愛。所以,漢語中有許多關于慈悲的諺語。如: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佛屠。

佛法無邊,慈悲為懷。

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三、結語

作為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宗教信仰對民族文化有著深刻的影響。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諺語又是經過千錘百煉后流傳于人們生活中的一種語言形式,它言簡意賅,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其中往往包涵了深刻的文化意義。本文對中國的佛教、道教、儒教及西方基督教的基本思想進行了簡要的分析與概括。從有神與無神、平等與等級觀念、原罪說與性善論、恩賜與因果報應、博愛與慈悲五個角度,對中西不同的宗教思想在英漢諺語中的折射進行了初步的探索與研究,希望能借此增進我們對中西文化背景和文化差異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