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外匯儲備激增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4 08:29:00
導語:我國外匯儲備激增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我國外匯儲備不斷激增的背后,熱錢的流入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原因。文章對熱錢流入的原因、規模和進入渠道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熱錢流入;外匯儲備;利率倒掛
2006年底,我國外匯儲備規模趕超日本,成為世界第一,規模超過一萬億美元。2007年底,我國外匯儲備余額已經達到了1.53萬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了43.3%。進入2008年以來,我國外匯儲備的增速越來越快,1季度增加1539億美元,同比增長39.94%。2008年4月,我國外匯儲備的增加又創記錄地達到745億美元。截止到5月底,我國外匯儲備余額達到17969.6億美元,前五個月增長已經達到2687億美元,而去年同期增長2263億美元,同比多增18.7%。按今年前五個月外匯儲備平均增加537億美元的速度,到2008年底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將會超過2萬億美元。如果是這樣,那么我國在07、08短短的兩年時間內,外匯儲備就增加了一萬億美元。而世界上目前外匯儲備規模排名第二的日本,截止到2008年4月底,也才剛剛達到1萬億美元的規模。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余永定說,我國目前的外匯儲備規模已經超過了世界主要七大工業國(包括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意大利,簡稱G7)外匯儲備規模的總和。外匯儲備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增加這么快,規模這么大,無論從國際橫向的對比,還是從國內的縱向對比,都是史無前例的。我國外匯儲備的異常變化促使我們深入探究其中的深層原因。外匯儲備的增加,從國際收支平衡表的角度看,基本上是通過經常項目與資本項目實現的。而經常項目主要又是通過貨物貿易順差實現的,資本項目在目前資本管制的條件下主要是通過FDI實現的。那么,如果外匯儲備的增加大大超過貨物貿易順差和FDI之和,就會被認為是無法說明來源的熱錢。按照這個標準,2007年我國熱錢流入就高達1172億美元,并且在2008年第一季度這個數字就變為了851億美元。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我國的外匯儲備增長中熱錢的流入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此外,即使在經常項目中,我們也會發現熱錢的影子。在2001年至2004年,中國的貿易順差大約都在兩三百億美元之間,而在2005年至2007年,中國的貿易順差就一下子躍為一二千億美元。在全球外需并未大幅增加,而國內出口產業的勞動生產率也未大幅提高,并且人民幣還持續升值的背景下,貿易順差的大幅增加就顯得比較突兀了。這就不能不使人懷疑貿易順差的大幅增加背后是否隱藏著熱錢的流入。同樣,在FDI的流入中,我們發現在2004至2006年間,我國實際利用外資的規模大都穩定在600億美元左右,而2007年一下躍升為826億,進入到2008年上半年更是上升為524億美元,同比增長45.55%。在投資額巨增的情況下,卻出現了外商投資企業數量和FDI的固定資產投資比例顯著下降的現象。2008年一季度,外商投資項目數同比減少25.26%,FDI用于固定資產投資比例由過去的50%下降到20%左右。針對這種現象,而當前中美利率倒掛正好為熱錢的套利創造了極佳的機會。美國在次貸危機發生以后,經濟前景惡化,美聯儲持續8次大幅降息,聯邦基金利率自去年8月份以來從5.25%降為目前的2.00%,為三年來的低點,并暗示有可能繼續降息。而我國由于CPI指數持續上升,2007年央行連續六次加息,一年期存款利率最終提高4.14%。自2008年1月22日美聯儲緊急大幅降息75個基點后,中美利率開始出現倒掛,并且倒掛的幅度越來越大。與此同時,美元對人民幣持續單邊貶值,并且貶值速度越來越快。2005年人民幣升值2.56%,2006年升值3.35%,2007年升值6.9%,2008年1~3月已經升值4%,并且未來還有較大的升值空間,國際投行估計2008年人民幣升值在10%~15%左右。這樣,人民幣對美元不僅有利率上的優勢,還有匯兌上的收益,匯差加利差兩項,熱錢今年可以安享10~12%的收益率,因此,在外匯市場上拋出美元,買入人民幣是微觀主體必然的選擇。再加上自2003年以來,我國經濟以年均增長兩位數快速發展,人民幣升值預期強烈,國內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持續高漲,各類資產的價格也在不斷膨脹,從而對國際上的熱錢產生了強大的誘惑力。而與此同時,美國較低的經濟增長速度,美元的不斷貶值,再加之雙赤字、次貸危機、美聯儲降息等等,所有這些,都讓國際熱錢一方面對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濟前景不看好,另一方面又認為到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投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所以熱錢流入我國也就在所難免.。熱錢的不斷流入,在外匯市場上使外匯供大于求,造成本幣不斷升值。,印證了原來的升值預期,引發新一輪的外匯流入。我國外匯儲備的增加目前就是建立在這種惡性循環的基礎上。而現實中熱錢流入的最好途徑往往是隱藏在經常項目和FDI中。因為我國對經常項目采取了人民幣可自由兌換,熱錢隱藏其中便于結匯成人民幣。而我國對FDI采取鼓勵的態度,熱錢隱藏其中也比較方便進入。因此,無論是貿易渠道或者FDI,都存在為熱錢進入提供渠道的情況熱錢通過貿易渠道進入中國的方式有(1)通過境內的外貿企業虛報貿易出口,如提高出口商品的價格,低報進口價格,增加外匯收入,減少外匯支出,將外匯留在境內結匯套利;(2)預收賬款和延遲付匯。通過編制無貿易背景的假合同,讓國外公司以“預付貨款”的名義將外匯匯入國內,再結匯成人民幣存款;(3)經常賬戶下非商品貿易款,如國外匯款、轉移支付等進入;(4)混入出口收匯項目中,如“光票”結匯;(5)無真實貿易背景的情況下直接通過外匯結算賬戶以貨款形式多收外匯;(6)利用外匯管理局的出口收匯核銷制度,以收回歷年積壓逾期未核銷款項的形式多收匯,這樣即能達到將外匯調入境內的目的,又清理了逾期未核銷問題。熱錢通過投資渠道從資本和金融項下進入中國。
(1)FDI是熱錢進入中國的一條重要的合法途徑。中國內地對外商間接投資實行嚴格管理的同時,對FDI采取鼓勵和吸引政策,外商直接投資的外匯可在銀行開立現匯保留,也可以通過銀行賣出。國際短期資本可以利用中國內地對外商直接投資外匯流入沒有任何限制的政策,很便利地流入,并通過銀行套換人民幣;(2)通過QFII制度以間接投資方式把外匯轉換成人民幣資產。中國內地自2002年開始實行QFII制度,該制度的最大風險莫過于外資進入后對本國證券市場和外匯市場產生的沖擊。它使得短期資本具有進入中國內地證券市場的合法渠道。目前中國QFII快進快出的現象較普遍,投機性非常強。地下錢莊也是熱錢流入的重要渠道。地下錢莊主要從事跨境非法資金流動活動,以達到投機套利或洗錢的目的。近年來,一些國際熱錢通過這一渠道進入中國。目前,國內地下錢莊不僅為客戶進行匯兌,而且還為客戶進行本外幣置換,投機套利,嚴重擾亂了中國內地正常的金融秩序。這些熱錢進入中國以后,基本放在流動性高的資產,一般是國庫券、儲蓄、股市,最多還是房地產。據人民銀行房地產金融分析小組分析,這些國際游資主要通過四種渠道進入熱點地區房地產市場:
(1)直接設立外資房地產投資公司或參股境內房地產開發企業;
(2)間接投資,購買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債券或外資房地產中介公司以包銷的方式批量買入樓盤,再進行商業性銷售;
(3)外資銀行對房地產開發企業和個人發放貸款;
(4)非居民外匯流入,結匯購買房產。國際熱錢大量進入中國,并從事房地產市場的投機炒作,使中國房地產市場房價居高不下。對于當前熱錢流入的規模,由于熱錢本身所具有的隱蔽性和非透明性,再加上統計數據上的困難,要確切估算具體的規模有相當的難度,并且不同的專家學者估算的結果也并不相同。據中國社科院世界政治與經濟研究所專家張明推算,從2003年到2008年第一季度,約有1.2萬億美元的熱錢涌入,而在此期間這些熱錢已取得投資收益5000億美元,因此已高達1.75萬億美元,這一數字大約相當于截至2008年3月底的中國外匯儲備存量的104%。而據廣東省社科院課題組的研究,在2002年到2006年的5年間,流入我國的境外投機性資金總額在2400億美元以上,而2007年全年有超過4600億美元的境外投機性資金流入我國。因此,2002年到2007年流入我國的境外投機性資金累計將超過7000億美元。如果再加上2002年以來6年間外國直接投資在我國盈利的留存額3000多億美元,總金額將超過1萬億美元。上述兩種估算結果在當前相關的研究中具有較大的影響力,這兩種結果都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在目前我國所擁有的外匯儲備中,熱錢的因素占了相當大的比例。熱錢涌入的風險不可小視。過多熱錢的進入將導致更多基礎貨幣被迫投放,加劇國內的流動性過剩,熱錢進入股市、樓市后,會造成資產市場價格的飆升。而由此帶來的財富效應,還會助推商品市場價格的上漲,加大我國通貨膨脹的壓力和宏觀調控的難度。而熱錢一旦大規模撤出,同樣會給經濟安全帶來風險。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給東南亞國家帶來了巨大災難,而其主要誘因之一就是大規模熱錢在短期內的進出所致。因此,我國外匯儲備的激增背后所隱藏的熱錢的風險我們決不能掉以輕心。
參考文獻
[1]杜艷.數千億美元熱錢隨時撤離各部委聯手調研.
[2]李東平.近年中國貿易順差虛假程度及其對貨幣政策的影響簡析[J].國際經濟評論,2008,(3).
[3]馬駿.熱錢流入途徑調查(摘要).
[4]唐旭,梁猛.中國貿易順差中是否有熱錢,有多少[J].金融研究,2007,(9).
[5]姚枝仲.中國急需加強對外資企業留存利潤的監測[J].PolicyBriefNo.08003,中國社科院國際金融研究中心,2008.[6]張明.當前熱錢流入中國的規模與渠道[J].WorkingPaperNo.0811,中國社科院國際金融研究中心,2008.
- 上一篇:高校教師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
- 下一篇:教育局電化教育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