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外匯儲備舉世第一的憂患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4 08:53:00
導語:我國外匯儲備舉世第一的憂患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前我國外匯儲備位居全球第一,雖然外匯儲備的增多代表財富規模和抵御風險能力的增強,但也會帶來一定的成本和風險。文章分析了造成巨額外匯儲備的主要原因并探討了如何加強對我國外匯儲備的管理。
關鍵詞:外匯儲備過多;流動性過剩;人民幣升值;雙順差
公開數據顯示,我國外匯儲備從零到1000億大約用了16年時間(1980~1996年),而第二個1000億,則用了5年時間(1996~2001年)。從2004年開始,每年的外匯儲備增加都在2000億以上。2006年2月,外匯儲備攀上世界第一之后,年底又超過萬億美元大關,到2007年9月末,外匯儲備已超過1.4萬億美元,穩居世界首位。
外匯儲備的增加雖然代表財富規模和抵御風險能力的增強,但也會帶來一定的成本和風險。
一、外匯儲備世界第一的隱憂
(一)加劇流動性過剩
“流動性過剩”主要是指銀行資金充裕,信貸投放的沖動性較強。自2002年下半年以來,由于國際收支雙順差格局加劇,外匯儲備持續快速增長,央行需要放出大量基礎貨幣進行對沖,我國經濟中的流動性過剩問題日漸凸現。央行從2003年就開始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進行管理,2007年流動性過剩愈演愈烈,央行調控方式和手段更加密集,到11月,9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5次上調存貸款利率,發行1.5萬億元特種國債和央行票據,啟動特別存款等措施來抑制流動性過剩,力求合理控制貨幣信貸增長。
從根本上看,國際收支較大順差是國內外多種因素造成的,如果條件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外匯儲備增加仍會持續,這意味著流動性過剩問題在今后還將持續存在。
(二)加大人民幣升值壓力
伴隨著我國持續的雙順差,外匯儲備隨之持續增長,尤其是2004年之后我國的外匯儲備急劇攀升,人民幣升值的壓力越來越大,自2005年7月21日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屢創新高,2007年底進入加速升值階段。如果外匯儲備增幅不減,人民幣升值壓力依然存在,就給原本舉步維艱的央行在宏觀調控上將帶來更大的壓力。
(三)加劇通貨膨脹,給貨幣政策自主性帶來壓力
按照世界貨幣數量說,世界物價水平與國際儲備水平有密切的關聯性,國際儲備增長與通貨膨脹是相互關聯的。因為外匯儲備以占款的形式由中央銀行購買并持有,這導致基礎貨幣量增加,再通過貨幣乘數效應,造成貨幣供應量的大幅增加,進而會導致銀行信貸擴張,誘發通貨膨脹。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外匯儲備在經濟過熱的環境下只會給通貨膨脹“火上澆油”。雖然央行采取多種措施進行沖銷,但壓力依然較大,從長期看,沖銷政策難以持續。
今年通貨膨脹已經顯現出來,8月、9月、10月超過6%的CPI數據就是明顯的例證。目前我國政府最為擔心的就是經濟過熱,抑制過度投資、抑制通貨膨脹已經成為一項緊迫而又極為重要的工作。
(四)影響我國的經濟結構調整
近年來,我國國民經濟運行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在總量矛盾緩解的情況下,結構矛盾日益突出,經濟生活中出現的“大而全,小而全”,重復建設、破壞環境的現象日益嚴重,當然,對外貿易的迅猛增長和盲目吸引外資無疑也影響了經濟增長的質量,加大了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成本。
總之,過多的外匯儲備既不利于一國國內貨幣政策的執行,也不利于經濟的穩定發展,同時也是資源的浪費和國民福利水平的下降。
二、造成我國外匯儲備全球第一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鼓勵出口的對外貿易政策,造成貿易長期順差
長期以來,我國實施的是鼓勵出口的對外貿易政策,如對外向型企業實施一系列鼓勵和優惠政策,包括匯率低估、稅收優惠、貸款傾斜、低地價、低水平勞工保護等政策,使得外向型企業比內向型企業有較多的優越條件,促使對外貿易迅猛發展,尤其是在2001年后,一年一個臺階,我國在世界進出口總額的排名從2004年開始,連續三年名列世界第三,中國外貿增長速度居所有經濟大國之首。
據海關總署的統計,2007年1~9月,全國外貿進出口總值超過1.5萬億美元,年底有望突破2萬億美元大關,持續、快速增長的貿易順差是構成我國外匯儲備猛增的主要來源。
(二)實行強制結售匯政策是導致外匯儲備增長的根本原因
強制結售匯制度是指除國家規定的外匯賬戶可以保留外,企業和個人必須將多余的外匯賣給外匯指定銀行,外匯指定銀行必須把高于國家外匯管理頭寸的外匯在銀行間市場賣出。在這套制度里,央行是銀行間市場最大的接盤者,從而形成國家的外匯儲備。
強制結售匯制度實行13年,中國的外匯儲備從1993年底的211.99億美元,增至今年6月末的13326億美元。充足的外匯資金一方面為國內建設和對外投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外匯占款形成的基礎貨幣已成為中國貨幣投放的主渠道,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不斷強化的情況下,外匯儲備的激增,使中央銀行不得不等額賣出基礎貨幣,從而形成和加劇了中國的流動性過剩,并成為通貨膨脹壓力的主要誘因。
(三)FDI的大量流入以及其對出口的拉動作用
中國利用外資連續多年位居發展中國家首位,自2001年以來資本項目余額超過經常項目余額成為外匯儲備增長的主要來源。到2006年底,我國累計吸引外資達7000億美元。2007年1~10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39.95億美元,同比增長11.15%。
目前,我國擁有穩定的政治環境、廉價高效的勞動力和廣闊的市場前景,在宏觀政策不進行重大調整的前提下,外資對我國的投資勢頭不會減弱,以投資拉動出口的局面也不會有較大改變,雙順差的局面在一段時期內還將持續。
(四)國際熱錢的持續涌入對我國外匯儲備造成一定影響
在人民幣升值心理預期持續的情況下,近年來,大量國際熱錢通過合法、非法途徑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套利、套匯。根據海關、商務部公布的上半年數據,新增的外匯儲備中,有1209億美元至今無法準確地判斷其來路。分析人士認為,這1209億美元主要是通過各種渠道混入中國的國際熱錢。
國際熱錢流入的后果“危害巨大”。首先,國際熱錢的流入加劇了人民幣基礎貨幣投放的壓力,進一步惡化了流動性過剩的局面;其次,國際熱錢自身追逐短期投機利潤的特性,決定了其規模的大起大落,這會對金融當局的貨幣政策產生嚴重干擾;再次,國際熱錢的大量流入流出會對我國的金融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脅;最后,熱錢的流入還違背了我國利用外資的目的,助長了投機之風。
三、減少外匯儲備快增的策略探討
國際經驗表明,目前并不存在一種適用于各國的最佳外匯儲備管理模式,從中國經濟特點和國際經濟環境看,中國外匯儲備持續增長的局面在較長的時期內還將延續。要減少外匯儲備的增幅,消除其負面影響,就應當調整外資外貿政策,鼓勵“走出去”,實行藏匯于民,提高儲備管理水平。
(一)調整外資外貿政策,提高引進外資質量
我國多年的貿易順差,并非完全依靠出口商品的品質和成本方面的優勢,而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貿易政策的扶持,今后要改變單純依靠要素投入和低廉價格追求數量型的增長方式,提高對外經濟貿易的效益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應該取消國家一直實施的限制進口措施,減少出口,尤其是限制加工貿易企業從事能源消耗較高、環境污染較重、附加值較低的生產加工,從而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促進加工貿易健康發展。
目前中國人均吸收外商投資僅有53美元,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僅占發達國家人均水平的1/12。盡管新的《企業所得稅法》將于明年實施,但我國積極利用外資的方針、政策依舊,部分外資企業依然可以享受優惠待遇。在引進外商直接投資方面,今后我國要根據產業政策,引進急需的或能提高產業層次的技術和資本,重點引進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高、有利于國家發展的外資項目;要著重提高引進外資的技術含量,減少重復和低層次的引進,減輕外匯流入壓力,以真正實現“以市場換技術”的目標。
(二)鼓勵“走出去”,努力實現藏匯于民
為緩解外匯儲備過多的壓力,強制結售匯制度于今年宣告終結,這就意味著我國外匯管制相對放松,我國在制定更積極的對外投資戰略時,應將外匯儲備與國有企業的跨國經營戰略、銀行的國際化經營戰略結合。
要推進有競爭力的企業“走出去”,進行并購重組或者新建方式促進產業鏈的轉移,加速國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成立美元技術創新基金,支持國內企業加強與跨國大公司的技術合作和開發;要大力發展資本市場,促使更多的人民幣儲蓄和外匯儲備向資本市場流動;更重要的是要進一步完善匯率形成機制,增強匯率浮動彈性,擴大其浮動區間,從而加大資金投機進出的風險成本,抑制其投機操作,起到釋放升值壓力、減少外匯儲備快增的作用。
(三)阻擊國際熱錢的涌入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中國經濟在今后數年內都要面對國際熱錢的不斷涌入,其中的風險將會累積,因此,阻擊熱錢將是一場持久戰。加強監管,加大打擊非法跨境匯兌力度,制定可操作的有效方案,及時查堵國際熱錢的流入渠道是非常重要的。
對于可能已涌入股市、樓市等市場的熱錢,除了采取措施提高匯率彈性以增大短期資本流出的風險、加強對短期資金流入和結匯環節的管理之外,建立跨部門的熱錢監控中心十分必要。中國監管部門和實體經濟在接受熱錢沖擊挑戰的同時,必須盡快學會主動靈活地與之打交道,這才是熱錢給中國經濟帶來的最大考驗。
(四)實施儲備貨幣結構多元化戰略
長期以來,我國外債涉及的幣種包括美元、日元、歐元、英鎊等,其中美元所占比重較大,占外債總額的70%左右。從2005年開始,我國實行的是“盯住一籃子”的匯率政策,歐、美、日多年來又一直是我國的前三大貿易伙伴,因此外匯儲備貨幣應當多元化,而不宜過分地集中在美元上。適當、漸進式地調整我國的外匯儲備幣種結構,實施多元化戰略,有利于外匯儲備的保值和增值。
(五)增加黃金和石油儲備
近年來,由于美元持續下跌,黃金和石油價格不斷攀升,我國黃金儲備不到我國外匯儲備的2%,仍維持著2002年12月以來的水平。同時我國也是世界主要的石油進口大國中唯一尚未建立石油戰略儲備體系的國家,因此,我國可動用部分外匯儲備購買黃金和大幅增持石油儲備,以促進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立梅,劉偉.外匯儲備增長對我國經濟影響的分析[J].改革,2000(3).
2、陳金明,汪平.推進我國外匯儲備管理模式改革[J].宏觀經濟管理,2006(12).
3、巴曙松.國家外匯投資公司面臨六大挑戰[J].中國經濟周刊,2007(11).
4、閆屹,李靜.從外國經驗看我國巨額外匯儲備的積極管理[J].武漢金融,2007(3).
5、谷信東.加強管理,穩定規模——我國外匯儲備的現實選擇[J].外匯管理,2005(4).
6、人民銀行2006年四季度貨幣政策報告.對沖流動性過剩仍是貨幣政策重要任務[N].經濟日報,2007-02-10.
7、商務部新聞辦公室.2007年1~10月全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情況[R].商務部網站,2007-11-12.
- 上一篇:中藥材產業發展科學發展觀的調研報告
- 下一篇:食品藥監局科學發展觀調研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