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綜合治理研究論文
時間:2022-06-28 08:40:00
導語:流域綜合治理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鐵爐溝小流域基本概況
鐵爐溝小流域位于豐都縣新縣城所在地,地處三峽庫區中段腹地。根據該流域治理前的1994年統計數據顯示,流域總人口17034人,土地總面積35.5km2,其中水田916.47hm2,坡耕地662hm2,林地775.6hm2,荒山荒坡347.87hm2,水域168.6hm2,其它679.46hm2,森林覆蓋率為21.85%。該流域原有水土流失面積19.94km2,占流域總面積的56.17%,其中輕度流失5.32km2,中度流失7.94km2,強度流失5.9km2,極強度流失0.74km2,劇烈流失0.04km2。年土壤侵蝕量8.93萬t,侵蝕模數2864t/km2·a,直接入庫泥沙量約3萬t。
鐵爐溝小流域新縣城建設區規劃用地9.3km2,建設用地6.56km2,人口7.9萬人。工程開挖土石方總量534.21萬m3,工程回填利用土石方量454.17m3,棄方80.04m3,工程水土流失總量達163.56萬t。該區以主體工程沖溝改造興建的排洪渠為軸線,以后緣截洪溝構筑“圍城”防護屏障,以棄渣擋墻、沖溝治理、道路防護和建筑組團的點、線、面以及擬建的長江防護大堤相結合建成綜合防治體系。
以豐都縣水土保持生態園區為中心的該流域新縣城建設直接影響區,位于建設區后緣至450—520m的高程,主要沖溝上游源頭的單面坡集雨區,面積8.46km2,人口4056人。出露地層為砂溪廟組,以紫色土壤為主,風化嚴重,地表物質松散,地面坡度多為15°—20°間,水土流失強度高,直接威脅新縣城的安全。該區以坡改梯、植物措施和坡面截面排水工程為主,實行水土保持綜合防護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小了后緣坡面水土流失對新縣城建設的影響。
鐵爐溝小流域農村綜合治理區面積17.74km2,人口8512人。地表巖性松散,地形起伏變化大,山高坡陡,坡長1km—3km不等,前緣坡度3°—8°,后緣坡度10°—20°,植被稀少,多年平均降雨量達1207.8mm,降雨集中且強度大,水土流失嚴重。該區以水系道路、坡改梯工程為主,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并重,建立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改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促進生態環境良性循環。
二、綜合治理開發模式的含義
“三位一體”解決“三大問題”,是鐵爐溝小流域綜合治理開發最顯著的特點,即對該流域新縣城建設區、直接影響區和農村綜合治理區進行分區治理開發,解決泥沙、移民和環境三大問題。新縣城建設區以預防為主,依法編報城市建設水保方案,以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施工期臨時水土保持措施,結合擬建的長江防護大堤和包括滑坡、崩塌點在內的水土保持監測項目,共同構成水土保持綜合體系,并形成以滑坡、危巖體為主的預警監測系統。直接影響區以水保生態區為核心,全面治理該區水土流失,使之成為建設區有效的安全屏障,同時考慮豐都縣有著“世界鬼文化中心”地位,以此帶動休閑觀光為主的第三產業發展,形成豐都新縣城的后花園。農村綜合治理區以治水為先導,水系、道路、坡改梯并重,推進生態林建設。
三、具體技術措施
(一)組織實施情況
鐵爐溝小流域從1994年開始實施以“長治”第三期工程為主的綜合治理,1999年實施以“長治”第五期工程為主的精品小流域戰略再次配套完善。采取“長治”、“移民”、“國債”、“生態”等項目資金打捆組裝,充分發揮各項目資金投入到一條小流域的優勢。在具體施工中,實行項目業主負責制、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按照水土保持基本建設程序管理。以鐵爐溝小流域為代表的豐都縣“長治”工程深受好評,該縣于2001年被長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員會授予“長治”工程樣板縣稱號。
(二)具體技術措施
1.新縣城建設區
按照《水土保持法》第十九條規定“建設項目中的水土保持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原則,對新縣城建設中產生的人為水土流失進行了及時治理。
該區棄方80.04萬m3,工程水土流失總量達163.56萬t,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主要有公路坡面治理工程、棄渣攔擋工程、截洪溝護坡工程、植物工程和建設期臨時防護工程,治理程度達100%。公路坡面治理工程共增加重力式擋土墻5131m,工程量為7183.4m3,增加護坡措施的坡面長4507m,面積2.25hm2,其中漿砌石護坡面積0.69hm2,工程量2070m3,植物護坡面積1.56hm2。棄渣攔擋工程共布置擋渣墻長4500m,工程量18000m3,棄坡面種草面積5.51hm2,造林3.9hm2,沿江擋渣帶用編織土袋固腳長2200m,工程量660m3,種草面積3.2hm2,采石場攔渣采用臨時攔渣編織袋長1200m,工程量360m3,2m高漿砌石擋渣墻1100m,漿砌石工程量1540m3,植草皮護坡0.41hm2,地表恢復植被造水保林5.75hm2。截洪溝護坡工程布置漿砌石擋土墻3642m,工程量4480m3,植物護坡長2437m,面積1.24hm2。植物工程草皮覆蓋面積73.0hm2,建設綠地119.0hm2。建設期臨時性防護工程種草202.3hm2,用于臨時擋護開挖土、石渣的編織土袋916m3。
此外,該區地質構造基本穩定,地質條件簡單,但崩坡集中,多卸荷松動,共有崩、滑體及變形體等地質災害點7處。該縣實施了包括滑坡、崩塌點在內的水土保持監測項目,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滑坡、危巖體預警監測系統。
2.直接影響區
直接影響區位于建設區后緣主要沖溝上游源頭的單面坡集雨區,秦家灣、三合浩兩條沖溝共有三條溝源,集雨面積350.1hm2,坡度陡峭,汛期流量大,行洪斷面小,地表物質松散,對城區防洪構成很大威脅。該區以水保生態園區為中心,主要進行坡面水土流失治理,形成城區安全屏障,同時依托該縣旅游資源,積極發展休閑觀光為主的第三產業。
該區水土保持措施主要有溝道治理工程、坡改梯工程、坡面截排水工程、生態造林工程等,治理程度達100%。溝道治理工程漿砌石排洪渠長1.8km,沉沙凼13個;坡改梯工程面積73.38hm2,工程量3.9萬m3;坡面截排水工程布置小型水保工程85座,其中沉沙凼74座,截排洪溝渠7.25km,道路7.35km;生態造林工程營造水土保持林和疏幼林補植面積122.79hm2。同時,為使新縣城相互銜接構成整體防治體系,還在其間的溝谷岸坡營造了水土保持林82.7hm2,疏幼林補植81.4hm2,封禁治理169.5hm2。
3.農村綜合治理區
該區從防洪抗旱、改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促進生態環境性循環的目的出發,按照“山、水、田、林、路、能”等方面,以治理水土流失動力——水為先導,構筑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治理程度達85%以上。以該縣彈子臺水庫干渠為中心向分水嶺兩側輻射,形成縱橫交錯的水系道路骨干網絡,路渠并列布設,減輕了汛期洪水威脅;在水系道路周圍分層、成串布置蓄水池,汛期蓄水、旱季抗旱;根據該區土壤特性,因地制宜實施坡改梯工程,土坎、石坎相結合,降低了治理成本;山丘頂部普遍實施退耕還林以涵養水源,改善微氣候,促進生態林建設。
該區截至2001年底,共完成石坎坡改梯102.4hm2,土坎坡改梯117.6hm2,水土保持林162.3hm2,經濟果木林137.4hm2,封禁治理360.3hm2,整治山坪塘13座,修建蓄水池32口,沉沙凼509個,灌排水渠16.25km,攔山堰20.5km,田間便道18.06km,累計完成工程量43.67萬m3。
四、效益分析
(一)保水保土效益
通過綜合治理,鐵爐溝小流域年均土壤侵蝕量減少47.57萬t,其中工程水土流失量減少40.64萬t,直接入庫泥沙量減少16.56萬t,植被覆蓋面積增加到1267hm2,森林覆蓋率達到35.69%,對改善新縣城及三峽庫區生態條件具有顯著作用,為三峽工程生態環境建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二)經濟效益
根據抽樣調查分析,改流域糧食產量由治理前的3945㎏/hm2上升到治理后的5400㎏/hm2,增長36.88%;糧食總產量由治理前的6227t上升到治理后的6533t,增長4.91%;農業總產值由治理前的675萬元上升到治理后的1324萬元,增長96.15%;農民人均純收入由治理前的320元上升到治理后的1750元,增長446.88%。此外,由于水保生態園區的建設,帶動了該流域第三產業的迅猛發展,經濟效益顯著。
(三)社會效益
由于三峽工程建設移民搬遷,鐵爐溝小流域土地承載力由治理前的480人/km2上升到治理后的2580人/km2,人口環境容量顯著提高,同時,工程建設征用該流域土地9.3km2,其中耕地達279.53hm2。通過對該流域實施三位一體的綜合治理開發,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生產率和允許人口環境容量,促進了該流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推動了豐都縣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五、適用推廣范圍
泥沙、移民、環境三大問題使三峽工程面臨嚴峻挑戰,豐都縣鐵爐溝小流域三位一體的綜合治理開發模式,有助于減少直接入庫泥沙,促進三峽移民安置,控制開發建設引起的人為水土流失等問題,優化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建設,推動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因此,該流域三位一體的綜合治理開發模式適用于三峽庫區移民安置縣,乃至于全國移民遷建城市都可借鑒參考。
- 上一篇:農藝師職稱的綜合材料
- 下一篇:農科站農藝師發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