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體制思考改革論文

時間:2022-06-27 11:12:00

導語:水利體制思考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利體制思考改革論文

水利體制改革”,難!我國地大物博,大江、大河、大湖,比比皆是:灌區、水庫、塘壩,星羅棋布。怎么改?還真有點“剪不斷,理還亂”的勁兒,關鍵是要尋找改革的突破口。

變“大鍋水”為“商品水”

前不久,記者輾轉江蘇里下河地區采訪。說起三河閘的管理狀況,一位工程師面露難色———管理處百十號職工,現在吃飯都吃不飽,“一方面,蓄水成本逐年增加,吃飯人數逐年增多,而國家水利資金有限,水價極低,坐吃山空。另一方面,管理上缺乏水商品意識,遇到澆灌時節,政府通知放水我們就放水;放多少,怎么放,很少考慮。兩面夾擊,日子難過呀!”

由于是“大鍋水”而不是“商品水”,水毀工程在全國相當普遍。記者今年回安徽老家探親,兒時釣魚、嬉戲的深溝早已淤塞;昔日水流潺潺、縱橫阡陌的渠道杳如黃鶴。

水利部計規司司長陳雷分析,由于農村水利體制改革滯后于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一部分水利工程設施處于建、管、用相脫節,有人用、無人管或鄉、村“松散”管理的狀況,水利工程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水利資產或閑置或流失,工程老化失修和效益衰減的問題十分突出。必須變“大鍋水”為“商品水”,才能“以水養水”!

“以水養水”,就是通過管理體制的改革,把水推向市場。通過市場養水,壯水,造福于民。“以水養水”遇到的首要問題,是觀念。

河南省方城縣副縣長李守強說到這個問題時,態度嚴肅。前年,他在農村調研時,遇到一個農民講:“水庫是俺爹修的,水是天上下的,渠道占了俺的地,水費我不應該交。”

應該說,李副縣長遇到的這種情況在全國有相當的普遍性。改革的困難,不僅來自用水者,還來自水利部門。記者走訪過安徽、江蘇等地一些灌區及具體的渠、閘管理處。大大小小的負責人一見記者,大嘆苦經。可事實上,他們卻手捧金子一般的“水”等飯吃……

大處著眼,小處落筆

“以水養水”,要有措施。要大處著眼,小處落筆。水改,工程浩大,頭緒繁多,從水利設施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改革的角度切入,體現了改革的循序漸進。

我國水利工程,多數由國家和集體投資、群眾投勞興建,隨著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和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農業生產由集體經營轉變為家庭經營,原來屬于國家、集體所有的水利工程管理的難度,制約了工程效益的發揮。水改,就從這里入手。

河北省元氏縣晏莊村處于太行山山前平原極度貧水區,1985年以來,由于持續干旱,淺層水枯竭,機井大部分報廢,全村近2000畝土地因缺水而變成“望天收”。專家考察后斷言,解決該區水源的根本辦法只有打深井,但該地深水層在300米以下,成一眼井少則30萬元。這對一個集體收入年僅1.05萬元,農民收入人均不足1000元的村來說,不啻天大的困難!1996年4月,村支部書記齊勝川站出來牽頭,聯戶以股份合作制形式籌建深井工程,不久,國家的一部分投資也進入了這個公司,工程有效澆灌面積達到1500畝,并實現了噴灌。

如今,晏莊股份制供水工程成了“國家—集體—個人”聯合型股份制供水工程。供水的公司化運作,國家受益,集體受益,農民也受益。

不僅河北省在探索水利工程的改革,而且黑龍江、山東、河南等省在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方面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通過“拍賣、租賃、承包、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制”等方式,明確所有權、拍賣使用權、放開建設權、搞活經營權,盤活了存量資產,調動了工程所有者的積極性。

“農民用水者協會”,水改的新衣

相伴著水改的腳步,1999年河南省南陽市鴨河口灌區的農村大地上,冒出了“農民用水者協會”。呼啦啦,灌區一共冒出了14個農民用水者協會,選舉產生用水戶代表309名,他們代表灌區44612戶用水戶,灌區用水戶成為灌區田間水利工程設施管理的真正主人。

“農民用水者協會”的成立,是鴨河口灌區管理局精心策劃的結果。他們對灌區內水利設施配套比較齊全,村級領導班子健全,發展水利信心足的地方,把支渠以下田間管理工程的經營權、管理權完全交給用水戶,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獨立核算。協會作為社團組織由民政部門登記注冊,具有法人資格。

新變化出現了。改制前,“一年建,二年毀,三年澆地不通水”的狀況不見了,農民把水利工程當作自己的財富,精心管護,工程完好率由原來的85%上升到97%。過去是農民用水,政府報水,管理單位放水,而灌溉無人管,秩序混亂,強水霸水,時有發生。現在,“上游咽,下游涸”的局面不見了。農民用水開始自己申請水票,持水票抽水。農民滿意地說,“協會好,協會好,有了協會有水澆,莊稼豐收不愁了。”

其實,改革帶來的新變化又豈止發生在鴨河口灌區呢?實施水改的地區,都出現了新的面貌……

水改,改變了人們的水觀念;水改,改出了水利的效益;水改,改出了農民的節水意識;水改,還改出了農民的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