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開發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28 05:40:00
導語:水資源開發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陽光與空氣,同是生存不可缺少的要素,且為追求「生活」品質,提升「生產」數量,維護「生態」保育所必需,加上其有限及開發不易的特性。因此,確保水資源之質量與供應,是臺灣邁向21世紀之時,必須優先解決的重要課題。尤其當前水資源工作,須結合建設臺灣成為科技島的跨世紀施政目標,并兼顧臺灣民眾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臺灣產業整體發展、以及世界追求環境保育永續經營的潮流趨勢。如何強化水資源管理、保育以及統籌調配機能,并建立生態及環境之整合性開發利用機制,以配合國際水資源開發利用之主要趨勢,將是未來水資源工作之重點。
國際水資源開發與利用發展趨勢
鑒于世界上許多地區淡水資源普遍缺乏,而且有逐漸被污染破壞的趨勢。為達成使地球全體人口均有足夠良質淡水供應之目標,1992年地球高峰會議通過的21世紀議程中特別訂定水資源發展行動計畫綱領「水資源品質與供應的保護:整合式方法在水資源發展、經營與使用上的應用」,并就水資源整合發展與管理、飲用水之供應與衛生、水資源水質及生態保護等7大課題提出行動方案。議程強調,「各部門機構在水資源開發方面的政出多門,對促進水資源綜合管理的阻礙比預期的還要嚴重。有必要設立有效的實施與協調機制」,而在考量對環境、生態及社經之影響,并落實住民參與、節約用水及水質保育措施之整合考量下,應規劃和發展多目標之水電計畫,以確保全體居民都能獲得充足之水資源永續供應。
配合此一國際趨勢,多個國家及國際組織遂融合聯合國開發總署(UNDP)舉辦之1991年水資源組織功能強化研討會所達成的戴夫特宣言(DelftDeclaration),于1992年都柏林水與環境會議中,提出下列幾點宣言:
1.創造一個擁有適當政策和合理架構之水部門能力環境。
2.水部門組織之發展應重視社區參與。
3.強化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系統。
4.水資源應視為經濟商品來管理。
而聯合國大會于1997年亦通過一份世界水資源全盤評估報告(Comprehensiveassessmentofthefreshwaterresourcesoftheworld),除警告世界水資源需求為人口成長率之2倍,若不采取適當之措施,2050年時,全世界3分之2的人口將缺乏水資源且危害經濟、農業、生態之發展,并造成公共衛生的問題及糧食供應之危機。專家估計全球淡水資源之供應每年約有90,000億噸,透過水庫與水壩之興建,將能增加35,000億噸之儲存。報告中并指出,建造水庫將可提供可靠之水資源,惟須配合用水型態之改變及落實水資源開發計劃中受益者付費,受限者得償精神。
據此,1997年聯合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UNOECD),于澳洲舉行之永續用水會議,達成獎勵倡導節約用水措施、提升節水技術及推動社區參與水資源開發工作等共識。1998年世界水資源委員會(WWC),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總部舉辦之國際水與永續發展研討會,亦通過了一項優先行動方案,透過:
1.增進水資源利用與永續發展信息。
2.促進水部門人力資源發展與組織能力建構。
3.確定水資源永續管理目標及財務規劃。
以上措施,強化地方社團與住民的參與、建立水資源利用與生態系統之監測體系、整合水資源管理組織及提升水部門能力,以順利推動水資源之開發與永續利用。
因應國際趨勢
推動水資源開發與管理一元化工作
順應前述國際水資源開發與保育并重之趨勢,引進新科技于水資源開發、強化社區住民參與、推動節約用水措施并在環保、生態、社經兼顧下建立水資源整合性發展體系,正是"經濟部水資源局"落實水資源永續發展之重要方向。本人認為,為徹底解決臺灣地區水之過多或不足,實需推動水資源開發與管理一元化工作,其推動方向及目標如下:
一、營造和諧用水社會,整體調配水資源:
為因應新世紀臺灣競賽之挑戰,首要強化、穩定產業發展,故必須先針對產業之基本生產原料-水,予以靈活調度、豐裕穩定的供應。惟當前全臺灣可用水量中,近8成以上為農田水利會及自來水事業單位所登記使用,而使3大用水中之工業用水處于吃緊之狀態,農業將面臨尖銳之沖擊,農業用水亦需相對地因應潮流配合及支持,恰可調撥為提升生活品質之生活與保育用水及營造臺灣競爭力所需要之工業用水。因目前3大用水管理事權分散于"農委會"、"內政部"及"經濟部"3個部會,如此多頭管理下實難以訂定一隨時皆可因應多變化需求之水資源調配計劃,且各標的之間亦常因缺水而居本位的立場呈對立之現象,故應整合3大用水事權以達統籌調配水資源。
經由合理分配后之水資源,就臺灣面而言,可促進產業服務,促使同一用水事業朝多角化方式經營,擴大水利事業團體之任務,借重自來水公司與各農田水利會之營運管理系統與水利設施,串聯形成全省供水網絡,透過互相接駁或調配供水之方式,有效紓解局部性缺水風險,穩定供應各標的用水需求并增加用水效率,則可降低缺水危機,并促進生產及繁榮。并經由事業民營化,提升臺灣競爭力;就社會面而言,此一彈性水量可消弭不同標的的用水之間糾紛,營造和諧之用水社會。
二、增進臺灣民眾生活福祉,消滅旱澇災害,尋求行水區完善之管理及實時迅速應變之能力并規劃親水空間:
河川有如大地之動脈一般,本為一完整之線性體系,惟在現行管理面上,由于人為本位之行政區域與管轄權責之劃分,就縱向而言,上、中游之野溪治理與治山防洪計畫分屬林務與水保單位主辦,下游之河川治理與管理由水利單位負責,河口之海岸管理則由"內政部"營建署負責。就橫向而言,因常以河川為天然境界線,而導致左、右岸分屬不同行政區,造成治理、管理標準不一及景觀不同之現象。人為分段治理之結果,未以全河系之平衡為考量,僅以主辦單位之管理目標為要而施行其治理計劃,此一結果,已造成部分失衡現象。故基于天然河性不可劃分之原則,宜統籌上、中及下游及左、右岸之整體規劃、治理事權。
河川行水區之事權包括野溪治理、防洪計劃、排水計劃、水道防護、河川地整體規劃利用、水質整治及海岸保全等,故具體策略即將各行水區之上、中及下游及兩岸之管理、執掌,配合整體之水、土、林政策,確保最佳化之操作模式。即延伸林務及水保單位之綠化保土目標,由專責水利單位進行流域整體規劃,河川行水區部分由水利單位統籌辦理,藉由劃一之防洪標準與有序之施筑,消滅洪害。至于行水區外之事權則在流域整體規劃原則下,與相關單位協調分工,惟進入行水區之水量及水質需在水利單位之規劃標準內。有關洪災之搶險作業及水門、抽水站之控管亦應交由水利單位,統一調度指揮,以實時、有效的因應流域內之緊急狀況,減低損失。
再者,雨水下水道之排放口多位于行水區部分,不但水質與水量難以掌控,附帶之水門及抽水站操作時機等亦多紛擾,極易釀成洪災。因此基于河川行水區事權整合以達成完善管理之目的,宜將雨水下水道排放由水利單位就水系運作整體考量規劃,同時進行排放口水質水量之管制,以有效消滅洪災,確保生命財產安全及建設生產環境。
三、創造維護質與量均佳之水資源,加強水污染防治工作:
現今臺灣地區河川行水區因不當使用已使得原有河川地形失去往日風采,雖然環保意識已然抬頭,但是水質惡化情勢已非單一口號或管理能予解決。主因系下水道排放進入河川系統,多頭管理水質監控成為不易掌控之死角。目前環保單位雖已不遺余力進行水質保護工作,然若欲維護河川生態系及控制污染排除后能不污染水源,則必須掌控其排放水量、河川水量及水質之基本資料。又依據飲用水管理條例,為確保水源水質而禁止各項開發行為之區域多在水利設施地址或行水區內,與水利主管機關之主管區域重疊,而行使之水域保護整治亦含有多項水利業務,故其政策與實施協調有所重復或欠一致之處,有待整合,使事權一致,故水利單位與環保單位應于此部分密切協調﹑聯系,才能使水質保護達治本之最終目標。
有關創造美好環境方面,除上述之水質保護外,亦應徹底進行水污染防治及水質監督之工作。其方向為加強改善河川行水區整治及集水區不當使用行為及嚴格監控污染水排放情形,以避免河川地成為垃圾集中地或污水排放溝。目前水利單位對于河川以積極進行管理及疏浚﹑防洪工程,為減免事權分散、業務重疊等弊病,及加強河川管理與執行之一貫性,實應將行水區之水污染整治移轉至水利單位。另搭行水區巡防單位之列車,將河川水質監測告發工作移為水利單位之職掌,則可明顯地節省人力資源,達成政府業務精簡之政策。
四、為臺灣競爭力及行政效率,配合政府組織再造,整合僵化的、協調費時、費事的水利相關事權:
近年來臺風或豪雨大雨,常常造成土石流或都市積水等問題,檢討主因系參與水利相關業務決策單位過多,機關組織之間職掌疊妝架屋,不夠現代化所致。為徹底解決水的問題,實應由因應社會之真正需求及推動臺灣跨世紀建設之觀點著手調整組織架構,并搭省組織業務調整及政府組織再造之列車,以達成"行政院"精簡政府行政組織及行政扁平化之目標,俾藉由高效率及經濟之政府機構設立,提高臺灣競爭力。同時預估未來10年內為提高競爭力,臺灣預定每年需投入約500億元左右之預算,并需大批專業人才來推動進度,故需設立一專責機構以掌控整體之方向。綜上所論,就短期而言,為強化水部門資源管理之能力,在兼顧開發與保育之原則下,促進水資源永續利用,建議于"行政院"下成立"水資源總署"負責民生及公共用水、農業用水及工業用水3大用水之相關法令、政策及督導等事宜,以利統籌調配各事業。并于該署下,再依河川天然形勢成立河川管理局專責辦理河海堤防洪工程、河川流域管理及污染取締、水土保持等工作,以防范水患發生并提升河川環境品質,開創親水空間并配合社區整體營造。此外,為統合水資源開發工作,在水資源總署下,設立水資源管理局,負責興建水庫、攔河堰。俾藉由水資源開發與管理一元化,實時監控水資源情勢,統籌調配水源并執行中、長程水資源開發工程。就長期而言,考量臺灣之整體發展,建議將水資源、土地資源、能源之主管部會統合成立"資源部",俾建立整合性之水資源管理體系,提升行政與人力資源運用效率,并確立臺灣水資源利用之整體目標,促進資源永續發展利用,或考量環境與資源之互動互利,設立"環保資源部"。
- 上一篇:民族自決權研究論文
- 下一篇:發展中國家民族主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