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防汛搶險隊伍構建策略探討論文

時間:2022-11-04 09:46:00

導語:群眾防汛搶險隊伍構建策略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群眾防汛搶險隊伍構建策略探討論文

摘要:黃河安危,事關大局。歷史上,黃河給我國造成了深重的災害。黃河屬于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也是世界上聞名的“地上懸河”。黃河下游河道是黃河防汛的關鍵河段,防汛任務十分艱巨。同時,黃河下游河道,又是黃河宣泄洪水的重要通道和區域。黃河安危責任重大。

關鍵詞:黃河防汛搶險隊伍建設

人民治黃60年來,黃河防洪治理與開發取得了輝煌成就,防洪工程體系不斷完善,抗洪能力大大增強。但是仍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洪水隱患還沒有徹底根除,抗御洪勞災害的能力還比較低。我們要從全國經濟社會改革發展大局出發,以人民群眾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盡最大努力,認認真真、扎扎實實地做好每一項防汛準備工作,決不能有絲毫的麻僻思想和僥幸心理。在加快防洪工程建設的同時,必須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強化黃河防汛搶險隊伍建設,決不能忘記“堤防靠人防,人防靠人想”這一道理,切實把加強防汛搶險隊伍建設提到重要議事日程中來,一旦黃河出現較大洪水,才能守的牢、搶的住,在兩岸筑起銅墻鐵壁,使黃河順利流入東海,確保黃河歲歲安瀾。

一、加強黃河防汛搶險隊伍建設的必要性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黨和國家對水利愈加重視,水利形勢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水利部黨組提出了新的治水思路,強化進一步實施最嚴格的河道管理制度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實現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以水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國家把水利放在基礎設施建設的首位。“實現水利現代化”這一新世紀的水利目標,鼓舞著黃河的治理者,在沿著黃河的現代化奮勇前進,提出了新時期黃河治理的目標,“堤防不決口、河道不斷流、水質不超標,河床不抬高”,全河上下正在圍繞“原形黃河、數字黃河、模型黃河”三條黃河建設努力奮斗,把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確定為終極發展目標。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的首要任務應當首先是確保堤防不決口,防洪工程建設與防汛搶險隊伍建設同樣重要。黃河防汛搶險隊伍建設是沿黃黨政軍民的新時期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國家安定團結的大好形勢和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形勢越好,對黃河安全的期望值越高,黃河一旦決口將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將會打亂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在國際國內都會造成不良影響。黃河能否安全度訊受到國際社會、我們黨和國家領導以及全國人民的關注,黃河防汛搶險隊伍擔負著重大歷史責任。因此,加強黃河防汛隊伍建設十分必要和緊迫。

二、目前黃河防汛搶險隊伍現狀

(一)黃河專業防汛搶險隊伍

1、年齡結構偏大。專業防洪搶險隊伍年齡大多數已接近或超過50歲,其身體條件已不適應防大訊搶大險的需要。

2、知識結構單一。多年來從事修、防、管的工作任務,缺乏掌握防汛搶險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方面的技術人才,更缺乏熟練掌握防汛搶險技術方面的年輕職工。人才“青黃不接”的局面已明顯出現。

3、自我提高意識不強,信心不足,大多數一線職工生活在農村,家庭負擔使其在自我提高方面力不從心,再加上文化底子相對較薄,缺乏信心。同時受家庭條件的制約,削弱了他們學習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對學習和鉆研防汛搶險技術缺乏自覺性和主動性。

(二)機動搶險隊伍

機械化搶險隊伍是近幾年為適應黃河防汛搶險的需要組建的新生力量。組建時間短,隊伍年輕化,未經過專業教育與培訓,缺乏防大訊、搶大險的實戰經驗;搶險設備品種單一,缺乏先進的防汛搶險配套和搶險堵漏新技術新設備的配備。

(三)群眾防汛搶險隊伍

群眾防汛搶險隊伍一般由鄉防汛指揮部,按照民兵組織形式組建防汛基干隊,搶險隊、護閘隊、搬遷隊、留守隊、后勤隊等。將所有農村青年登記造冊,有的常年在外打工,人員分散,集中受限,不易防汛知識培訓與管理,同樣存在落實困難現象,個別是紙上談兵。

在防汛搶險隊伍中,普遍存有麻痹思想和僥幸心理,存有“堤高石頭壩,來了大水也不怕”的盲目樂觀思想,由于黃河近年來未出現較大洪水,對洪水突發性、災害性認識不夠。

三、黃河防汛搶險隊伍的基本要求

(一)思想認識到位。認真學習《防洪法》,充分認識黃河洪水的突然性和災害性,牢固樹立“以防為主,防重于搶”和“常備不懈”的思想,克服麻痹思想和僥幸心理。

(二)要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素質。這是對防汛搶險隊伍的內在要求。只有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覺悟和道德標準,才能有無私奉獻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腳踏實地的做好防汛搶險的各項準備工作,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防汛搶險斗爭中去,才能有奪取勝利的信心和決心。

(三)要努力學習科學的防汛搶險技術知識,這是提高防汛搶險隊伍素質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條件。只有掌握好防汛搶險技術知識,才能應對各類洪水和各種搶險的復雜局面。

(四)要善于研究黃河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妥善處理問題。

(五)要具備頑強拼搏,敢于向洪水做斗爭的精神,抗洪搶險如戰場,只有具備頑強拼搏,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精神,才能奪得防汛搶險的全面勝利。

四、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整體素質

建立健全高素質的黃河防汛搶險與管理隊伍,全面提高防汛隊伍整體素質,是“實施最嚴格的河道管理制度、確保防洪安全”的必要前提,目前,現有的黃河防汛搶險隊伍和河道管理隊伍與所承擔的繁重的防凌防汛、搶險除險與河道管理任務極不相稱。因此,當務之急,應從進一步強化黃河防汛搶險隊伍和河道管理隊伍整體素質入手,充實人員,強化培訓,提高素質。真正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專業防汛搶險隊伍。

(一)加強思想素質教育以提高職工的思想道德素質推動隊伍素質全面提高,堅持教育常抓不懈,使職工隊伍思想政治覺悟跟上時展的需要。

(二)發揚黃河精神黃河精神就是“務實、開拓、拼搏、奉獻”的精神,是我們黃河系統的一面光輝旗幟,它激勵和鼓舞著一代又一代黃河人為了黃河安瀾奮斗不息,奪取了黃河防洪搶險斗爭的全面勝利。我們要繼續高舉這面旗幟,引導黃河專業防汛搶險隊伍樹立愛崗敬業精神;艱苦奮斗,頑強努力的拼搏精神;積極改革,銳意進取的精神;堅持本職,不怕犧牲的奉獻精神,為奪取防汛搶險斗爭的勝利提供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

(三)強化技術培訓要切實加強防汛搶險技術的培訓,應常年堅持把崗位培訓、技術比武作為職工技術培訓的有效手段,通過開展多種培訓班,舉辦各種搶險堵漏技術比賽,要通過防汛搶險演習,提高專業隊伍的搶險堵漏實戰能力,積累經驗。通過河道工程整治施工,進一步提高專業隊伍的實戰能力。

(四)對機動搶險隊伍要嚴格按軍事化要求強化訓練,強調嚴格的紀律,練就過硬的本領和作風,不斷提高快速反應能力和實戰工作能力。

(五)按要求配齊機動設備,加強設備的維修保養,機械完好率保證100%,搶險隊伍要熟練掌握操作技能,一旦發現險情能夠管打管用。

五、群眾防汛搶險隊伍建設不容忽視

黃河防汛涉及到千百萬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需要全社會的廣泛支持和配合。《防洪法》中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防洪工程設施和依法參加防洪搶險的義務。在歷次的黃河抗洪搶險斗爭中,沿黃廣大人民群眾都積極參加,奪取了一次次抗洪搶險的勝利,群眾防汛搶險隊伍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在新的形式下更應當加強群眾防汛隊伍的建設,不斷提高群眾防汛隊伍的素質。一要加強《防洪法》及其有關法規的宣傳,提高沿黃廣大人民群眾參加防汛搶險的積極性,切實增強廣大干部群眾的使命感,責任感,為抗洪搶險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二要切實做到防汛工作“五落實”,特別要落實防汛搶險行政首長負責制,明確責任,落實任務,制定好黃河防汛預案,嚴明防汛紀律,做到政令暢通,一旦發生大水,做到有組織,有紀律、妥善協調、密切配合,有條不紊;三要對群眾防汛搶險隊伍加強防汛搶險技術的培訓和思想教育,抓好技術培訓的落實和訓練質量的提高;掌握防汛搶險及各類險情的辯別與搶護方法,并進行必要的實戰演練。

六、加強防汛隊伍自身保障

防汛搶險隊伍都應做好自身保障工作,黃河防汛搶險工作有其任務的應急性,時間的隨機性和區域的不確定性,給后勤保障工作都造成多重困難,各種防汛搶險隊伍都要樹立自身保障為主的思想。在物資器材儲備上力爭做到品種全、數量足,并且要研制配備必要的野外保障物資工具、生活物資和方便食品,以及通信設備,照明設備和電源設備,在自我保障的同時,建立起聯絡體系,最大限度地提高保障能力,做好與洪水長時間做斗爭的準備,保證順利完成防汛搶險任務。

七、充分發揮駐軍在抗洪搶險中戰斗堡壘作用

做好與駐軍的聯系、溝通與協作。人民解放軍在歷次抗洪搶險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駐軍要在汛前確認責任段,明確任務,了解工程情況和工程薄弱堤段以及易發生的各類險情及搶護措施,進行必要的搶險技能訓練,充分發揮在抗洪搶險中的戰斗堡壘作用。

國家對黃河防洪工程的投資每年都有計劃,對黃河防汛搶險隊伍建設的投資也要列入年度計劃,比如培訓、演習、群眾防汛搶險隊伍的組建與管理,搶險工具物料的配備,都要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改進計劃經濟時期留下的弊端,探討新時期防汛搶險隊伍的建設機制,以適應新時期防洪搶險新形勢的需要。公務員之家

雖然黃河防汛工作形勢嚴峻,防汛搶險隊伍建設勢在必行,“凡事預則立,不預則破”,只要我們在黨的領導下,提高認識,認真落實“及早動手、防重于搶”的防汛方針,充分準備,就會防患于未然,奪取黃河防汛搶險斗爭的全面勝利。

要加強各項防汛責任的落實,做到思想認識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嚴明防汛紀律,實行責任追究制度。加強與部隊聯系,強化技術培養、不斷提高各類防汛搶險隊伍的實戰能力和搶險技術水平,形成專業隊伍與群防隊伍相結合,軍民聯防的黃河防汛搶險大軍,具備應付各類洪水特別是防大洪搶大險的要求,達到“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