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區防洪整治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27 06:58:00

導語:洞庭湖區防洪整治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洞庭湖區防洪整治管理論文

一、洞庭湖防洪概況:

洞庭湖地處長江中游,天然湖泊面積2625KM2,是我國最大的調蓄湖泊,擔負調蓄長江和湘、資、沅、澧四水洪水的任務,每年調蓄長江洪水約30~40%,洞庭湖洪水主要是暴雨洪水,受長江上游約100萬KM2又受洞庭湖水系約26萬KM2地域洪水的影響。洞庭湖最大組合入湖洪峰流量64053M3/S,最大出湖流量43500M3/S,當重現54年洪水洞庭湖區需分洪160億M3,無論是長江洪水,還是湘資沅澧洪水都將在洞庭湖發難,造成洞庭湖區泛濫成災,若長江洪水與四水遭遇,洪災將會更嚴重。

二、洞庭湖防洪形勢分析:

經過近幾年來國家加大對洞庭湖的治理力度,堤防的抗洪能力有了較大提高,加之長江三峽工程及湘、資、沅、澧水上游一批水庫的投入運行,洞庭湖造成洪災的機率理應減少,但由于江湖水情變化、全球氣候變暖、泥沙淤積等自然因素加劇,經綜合分析洞庭湖防汛將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江湖水情關系變化

洞庭湖由于圍湖造田、泥沙淤積加劇,迫使洞庭湖湖床高程抬高,蓄洪湖容銳減,湖區蓄、泄洪能力進一步削弱,在同等洪峰流量下,水位抬升明顯。如:湖口七里山1954年洪峰水位34.55M,出湖流量43400M3/S;1998年水洪峰水位34.55M,出湖流量28500M3/S,在相同水位情況下,泄洪能力下降,因為洞庭湖吐洪能力減少,湖區水位抬高,20世紀90年代對比50年代多年平均洪水位,湘陰抬高2.43M,沅江抬高2.4M,南嘴抬高1.79M。同時由于洞庭湖水位抬高,也引起湘、資、沅、澧水尾閭水位抬高,20世紀90年代對比50年代多年平均洪水位,長沙抬高1.83M,益陽抬高0.59M,常德抬高1.75M,津市抬高1.65M。水位抬高加重了湖區的防洪壓力,給洞庭湖區安全渡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泥沙淤積嚴重,湖區行、蓄洪能力下降

洞庭湖在每年的汛期,湘、資、沅、澧四水及長江四口的洪水攜帶大量泥沙入湖,每年入湖泥沙1.75億T,其中長江四口來沙量占81.7%,由城陵磯入長江0.45億T,滯留在湖區1.3億T,蓄洪湖容相應減少(相當于每年損失一座防洪庫容為5000萬M3的水庫)。洞庭湖湖床逐年抬高,湖區行蓄洪能力下降,洞庭湖每年新增沙洲0.4萬KM2,湖區水面率下降,加之主洪道的阻洪作物降低了水流速度,加速了泥沙的淤積速度,嚴重影響了洞庭湖的行蓄洪能力。

3、現有防洪大堤防洪標準低、抗洪能弱

目前洞庭湖區有7850KM防洪大堤,其中一線防洪大堤3500KM,間堤850KM,內湖堤3500KM,多為均質土堤,洞庭湖的一線防洪大堤雖經過五六十年代的治湖運動,八十年代的加高培厚,九十年代的除險加固,防洪標準有所提高,但由于湖區堤防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堤基條件差,堤防多是依河勢而建基礎多為沙基堤,且絕大多數堤基未做處理;二是堤身填筑質量差,大堤都是在原有老堤上逐年加高培厚修成,質量不好。在高洪水位的長時間浸泡下,堤防經常發生滲漏、管涌、滑坡、崩岸等險情,在1998年汛期洞庭湖共發生各類險情2萬多處,大部分堤防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險情,幾千公里防洪大堤險像返生。

4、人力不可抗因素的存在

洞庭湖洪水多為暴雨性洪水,長江四口、湘資沅澧四水組合入湖,洪水在洞庭湖匯集從而在湖區泛濫成災,全球氣候變暖是否會誘發災害性天氣的形成,還有如70年代河北板林水庫失事給下游造成了毀滅性的災害,所有這些人力不可抗因素的存在,都是洞庭湖區防洪最不可估量的潛在威脅。

三、洞庭湖防洪對策及整治措施:

洞庭湖治理是一項系統而又龐大的綜合性工程,其治理不僅關系到洞庭湖區的局部利益,還關系整個長江中下游的整體體益,洞庭湖又稱“長江之腎”每年分泄長江超額洪水,九八年洞庭湖共調蓄洪水160億M3,大大的減輕了長江下游的防洪壓力,確保了長江中下游大中城市的防洪安全,洞庭湖治理要科學規劃、統籌安排、綜合考慮上、中、下游的整體利益,做到“攔、蓄、擋、泄”相結合,具體措施如下。

1、工程方面的措施

1.1:在湘、資、沅、澧上游修建控制性水利工程

在湘、資、沅、澧上游修建控制性水利工程攔蓄上游洪水,攔洪錯峰,以減輕下游的防洪壓力,現在洞庭湖水系湘、資、沅、澧上游僅有一座以防洪為主的水庫,即澧水上游的江埡水庫,在發生如九六、九八年的大洪水時水庫調洪削峰力不從心,為了保證洞庭湖區及長江中下游的防洪安全,按照湖南省防指“水庫在汛期要把防汛放在第一位”的重要指示精神,省防指研究決定應適當降低汛前庫水位,將庫水位在期前嚴格控制在汛前控制水位以下,保證留有一定的防洪庫容,經調整后洞庭湖水系上游的18座大型水庫總防洪庫容41.76億M3,(其中:湘江流域10座水庫控制流域面積2.8萬KM2,防洪庫容7.53億M3;資水流域2座水庫控制流域面積2.27萬KM2,防洪庫容10.23億M3;沅水流域4座水庫控制流域面積8.3萬KM2,防洪庫容16.4億M3;澧水流域2座水庫控制流域面積6484KM2,防洪庫容7.6億M3)如重現九六、九八年洪水上游防洪庫容明顯不足,應在四水上游新建綜合性利用的大型水庫,增加防洪總庫容,提高四水尾閭的防洪能力,確保下游防洪安全。

1.2:加固堤防,提高抗洪能力

洞庭湖現有一線防洪大堤3500KM,按照重點、一般、蓄洪垸的標準進行加固,提高大堤的抗洪能力,如果一旦堤防潰決,將會造巨大的社會、經濟損失,堤防是防洪工程的重要組成部份,“千里金堤毀于一穴”對于一線防洪大堤的險工險段應加強治理,消除堤防隱患,進一步提高大堤的整體抗洪能力。

1.3:束水攻沙,減少湖床的泥沙淤積

每到汛期湘、資、沅、澧四水及長江四口攜帶大量泥沙入湖,入湖后由于過水斷面加大,流速減小,水流攜沙能力降低,至使大部分泥沙淤積在洞庭湖。束水攻沙,加大流速提高水流攜沙能力,對洞庭湖洪道進行整治,使中小洪水歸槽,減少泥沙淤積的速度,盡量減輕泥沙淤積對防洪安全的威害。

1.4:大力整治洪道,確保行洪安全

對于洞庭湖主洪道內的阻洪高稈作物、廢堤、殘埂應徹底清除,以暢洪水,減少汛期行洪阻力,對具部行洪過水斷面太小,不能滿足安全行洪的洪道采用挖泥船疏浚與固堤相結合的方法,治理效果良好,對洪道疏浚一方面可以擴在過水斷面,提高安全行洪能力,同時利用疏挖的泥土用于堤防的固堤護腳,又可以加大堤防的抗洪能力,提高防洪標準。

1.5:繼續實施平垸行洪、退田返湖

由于歷年圍湖造田,導至湖區水面銳減,洞庭湖蓄洪量減少,為了防洪安全,洞庭湖將堤垸劃分為蓄洪垸和重點垸,在水位過高時,蓄洪垸主動蓄洪,以減低水位,保證重點堤垸的安全。現在湖區共有萬畝以上蓄洪垸24個,蓄洪容量163.28億M3,應繼續做好蓄洪垸的配套設施建設,確保蓄洪垸的人民生命安全,對于蓄洪垸的運用應堅持在科學調度的前提下,滿足防洪整體要求。

2、非工程措施

2.1:上游加大水土保持、減少水土流失

淤積在洞庭湖的泥沙大部來自四水及長江四口,在長江、四水上游加強水土保持,可以從根本上緩和洞庭湖泥沙淤積,減少泥沙淤積對洞庭湖防洪的影響,減緩因泥沙淤積造成湖區蓄洪能力的急劇減少。

2.2:力爭早日實現水文氣象信息化

水文氣象的及時傳輸已成為決定防汛成敗的關鍵因素,汛期的水文氣象資料為防汛指揮者提供重要參考,只有對水文氣象實施實時監控,才能保證防汛決策的正確性、科學性。同時水文氣象信息現代化也是水利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力爭早日實現水文氣象現代化,為洞庭湖防汛服務,為水利現代化服務。

2.3:健立健全防汛保障制度

洞庭湖共有蓄洪垸24個,總面積436.69萬畝,耕地231.32萬畝,人口149.7萬人,在遭遇特大洪水時,蓄洪垸的垸民將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為了減少蓄洪垸內人民的后顧之憂,建議國家逐步建立與健全蓄洪垸內人民的防汛保障制度,確保他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減少蓄洪時的人為阻力,保證最佳蓄洪時機。

2.4:防汛物資儲備要充足到位

汛期如發生險情,將耗用大量的防汛物資,若防汛物資準備不充足,廷誤搶險時機后果將不堪設想,汛前應將防汛物資準備充足,在后勤保障上為確保安全渡汛創造先決條件。

四:總結

總之洞庭湖治理關系長江中下游大局,影響深遠,對于洞庭湖治理應立足長遠,不可急于求成,一蹶而就,治理范圍廣是一個龐大而又系統的綜合性工程,在治理過程中應因勢力導,具有科學性、全局性、前瞻性、長遠性,綜合考慮上中下游半系。要實施這一宏偉工程,從中央到地方都應做出巨大的努力,國家必須在政治、經濟上給予支持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