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環境保護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27 08:36:00
導語:洪水環境保護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森林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加劇是不是導致九八年長江大水的重要原因,是近日內在報刊上經常討論的一個問題。由此延伸,人類活動所造成的各類環境問題與洪水等自然災害之間有沒有什么必然的聯系?為減輕洪水災害是否應當約束人類的活動?這些都是當代人類所面臨的重大問題。
首先討論一下環境與災害的問題。以往的研究將環境問題與自然災害是區別對待的。由于人類活動導致的各種環境污染或惡化稱之為公害,而由于自然現象所引起的生命財產損失稱為災害。換言之,后者為"天災",前者為"人禍"。從科學上劃分,前者屬"環境學",后者屬"災害學"。但是,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口的不斷增加,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人類對環境影響的規模也日趨龐大,因而出現了廣域環境問題。廣域環境問題可以跨越國界、洲界,帶有全球性特征。如由于人類從事工業生產而大量燃煤、燃油,排放CO2、SO2所產生的酸雨、全球溫升以及臭氧層破壞等問題,即屬于廣域環境問題或稱地球環境問題。廣域環境問題的出現使得環境問題有可能誘發或轉化為自然災害,有時需要把環境與災害放在一起去考察。如酸雨是一個大氣環境問題,但它導致森林枯萎,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劇,河湖淤塞,而成為自然災害。
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干擾達到一定程度就可能演變為自然災害。盡管這種干擾進程很慢,但累加到一定程度后就會顯現出后果,如黃河流域的黃土高原,早在6000年前曾經被森林所覆蓋,覆蓋率高達69%,并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加,逐漸成為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但近代大量的伐木、墾植,導致了森林的毀減,森林覆蓋率僅6%,且水土流失量由古代的8億噸/年增加到近代的15億噸/年,黃河的淤積和泛濫愈演愈烈。
與洪水災害關系更為密切的環境問題是森林銳減、圍湖造田、人水爭地等。森林減少使河流源頭對雨水的涵養能力降低,河流洪水增大,同時水土流失加劇,河床淤塞,河道水位抬高;圍湖造田使湖泊對洪水的調蓄能力降低,也將導致洪水漫溢。
至此,我們再來談一下今年的長江洪水。就其成因來看,主要是天氣形勢所造成,雨區北移受阻,長期停滯在長江中下游流域,連續形成六次大洪峰,長江中下游干流水位居高不下。從降雨和洪水形態來看,與1954年洪水基本相近,但從宜昌至漢口段的干流水位來看,普遍高出1954年水位,有些地方高出1米多,其原因是復雜的,與水土流失、圍湖造田、河勢變化等當有一定關系。因此,比較客觀地說,不能將今年長江洪水的發生歸結于人類活動的影響,但干流水位的抬升與人類活動有密切的關系。
當然,通過今年長江洪水,我們可以總結出很多寶貴經驗。但從根本上來說,我們要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進行認真的反思。五十年代以來,流行過"向大自然進軍"、"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等口號,人類凌駕于自然之上,任意改造自然,無節制索取,導致自然環境惡化,出現許多不可逆轉的環境變異。而近代地球環境理論則倡導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長期共存,主張"人類是地球的客人",人類要尊重自然,在自然所能允許的范圍之內謀求人類的發展,由此提出了"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從這一理論出發,要謀求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統一的發展,在環境保護方面明確提出了要"保護生物多樣性"。這些都要求人類要制約自己的活動,不能單一地把謀求人類發展作為唯一目標。
從防洪角度來看,人類要做到與河流和諧共處,調整好人與河流的關系。河流的洪水及其泛濫都是一種自然現象,而且對培育人類文明起到過重要作用。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高速發展,出現了人水爭地的矛盾,人們用堤防將河流、洪水束縛在一個指定的空間,不再允許其泛濫。從經濟發展角度來看,這是有利的,但堤防的存在也破壞了水陸的連續性,使沿河濕地消失,破壞了沿岸生物的生存環境。大壩的建設,從控制洪水來看是有利的,但它破壞了河流生態的連續性。因此在建設堤防、大壩等水利工程時,要考慮對生態環境的補償措施。對于洪水通道的必需空間,應當控制其開發和經濟發展,在遭遇大洪水時,使其暢通無阻,并避免在這些地域建設城市和進行大規模投資。而城市和重要設施則要避開洪水通道,在較安全的區域發展。對于已處于危險區域的城市和重要設施,要有足夠的安全保護措施。總之,對洪水的出路要有妥善的安排。其一,要根據國家經濟實力,不斷提高大江大河的防洪標準,使洪水主要沿河道下泄;其二,在遭遇超過防洪標準的大洪水時,要為多余洪水留出滯留空間,這些空間應當根據其利用機遇的大小,制定不同的開發利用方案,有控制地進行開發。在發生大洪水時有計劃地利用這些空間行洪或滯洪,確保經濟發達地區的安全。同時建立洪水保險和分洪區經濟賠償體制,保證行洪后這些地區的生產恢復。同時,在這些地區建立完善的予警報系統和居民避難系統,確保人身安全。這樣,就可以逐步實現人與水的和諧共處,洪水也就變得不那么可怕了。
21世紀將是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十分迅速的時期。面對這樣的大發展,我們應認真總結今年長江大洪水的經驗教訓,妥善處理好人與水的關系,這是保證我國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所必需的。
- 上一篇:防洪工程建設管理論文
- 下一篇:水質流域保護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