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風沙治理論文

時間:2022-07-16 04:57:00

導語:小流域風沙治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流域風沙治理論文

摘要摘要:劉窯頭流域為荒漠草原區的治理探索出一條成功之路,即以治理荒漠化,改善生態環境為中心,以淺層水開發引導農民致富為突破口,以造林、封山育林(草)、人工種草為手段,以提高土地生產率改善群眾生活質量為目的,發展區域經濟,使流域經濟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摘要:小流域風沙治理模式

劉窯頭流域是黃河上中游管理局1997年批復實施的水土保持重點生態項目,旨在探索西部荒漠草原區的風沙治理途徑,經過4年的試驗探索,順利完成各項任務,2001年底被財政部、水利部聯合命名為全國“十百千”示范小流域,并推薦為黃河流域精品試點流域。

1.流域概況

劉窯頭小流域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中部的青山鄉,屬鄂爾多斯緩坡丘陵區和毛烏素沙漠邊緣接壤地帶,總面積24.55km2,其中摘要:水土流失面積為22.21km2,占總面積的90.5%,且多為中強度侵蝕。流域內轄二個自然村,96年底共有60戶,325人,其中勞動力120人,人均有糧245公斤,均純收入629元,屬我縣的貧困村。

該流域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風多沙大,干旱少雨等自然災難十分頻繁,年平均氣溫7.6℃,無霜期128天,年平均降水294.6mm,且分布不均,多集中于6、7、8、9月份,形成雨季,年蒸發量達2179.8mm,為降水量的7.4倍,氣候干燥,年均風速2.8m/s,主害風為西北風,年大風日數達30天以上,沙暴日數達20天,并呈愈演愈烈之局勢。

該流域位于毛烏素沙漠第四系地下水系低洼坳谷古水文網的上游,具有豐富的淺層水,含水層近40米,埋深2.5—9.2m,水質好,極易開發利用。

該區域地形多為緩坡丘陵灘地和固定、半固定沙丘,間有流動沙丘分布,土壤以風沙土、灰鈣土為主,質地多為中壤,結構松散,易風蝕形成荒漠地。土壤肥力較低,草場以沙生干旱荒漠植物為主,植物群落結構單一,草層低矮,植被稀疏,間有少量人工灌木林,以沙柳為主,林木覆蓋度為8.8%。由于長期過渡放牧,草原嚴重退化,土地荒漠化日趨嚴重,風沙壓埋房舍隨處可見,已經嚴重威脅到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乃至生存。

2.綜合治理的指導思想和技術路線

治理的指導思想是以流域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目前狀況出發,圍繞土地沙漠化整治,以科技為主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提高群眾生活水平,發展小流域區域經濟,使流域經濟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治理技術路線是摘要:堅持綜合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科學配置各項林草辦法;以林護草,以草促牧,發揮畜牧業優勢;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和沙山資源,培育再生資源;發展以庭院經濟和個體小規模私營經濟并存的多種經營模式;發展水土保持產業,取得最大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使流域內的群眾盡快走上小康之路。

3.具體作法

3.1開發利用淺層水資源,并實行節水辦法,形成高效綠色農業生態系統。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治理也緊緊圍繞著“水”作文章,開源和節流并重,積極修建各類取水工程,發展水澆地,使流域內人均占有水地2畝,且全部實現節水澆灌。

3.2營造高標準、多功能的防護林體系,改善生態環境

農田防護林,草原防護林,放牧林等多林種、多樹種,呈網狀交錯分布,形成片、帶、網的防護體系。

3.3修建各類防沙、治沙工程,培育沙山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在流動沙丘和半流動沙丘上,采用草方格、編織網等多種材料設置沙障,并采用工程治沙,生物和工程辦法并存,起到“土蓄水,水養林,林固沙”的功效。

3.4發展以聯戶、戶為單元的經濟林基地

發展短、平、快的育苗專業戶,發展棗樹、杏樹等經濟林專業戶,發展以聯戶為單元的速生用材林基地,以短養長,以長補短,帶動經濟發展。

3.5加大牧草種植面積,提高畜牧業經濟。

人工種草和天然草場改良在荒漠草原區起著舉足輕重的功能,它即可以增加地表植被,防風固沙,保護環境,又可以發展家庭養殖業,帶動畜牧業發展。

3.6加大養殖業的發展規模,促進經濟發展。

養殖業是沒有規模就沒有效益,我們積極培育公司、大戶,形成以公司帶動農戶發展的養殖業經濟模式,搞活當地經濟。

3.7加大科技推廣力度,實現科技經濟。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們積極推廣中藥材種植等多項農村實用技術,并培養農民科技能手,最終實現科技經濟。

3.8完善基礎設施,提高群眾生活水平。

遵循“要致富,先修路”的原則,興修通往流域的公路,保證沙區道路暢通,完善農村照明、加工的供電網,自來水等系統,進一步提高群眾生活質量。

4.綜合治理取得的成果

4.1防護林網集中連片,結構配置適宜。

使所有的農地和草原免受風沙危害,水地糧食單產由原來的150公斤增加到500公斤,最高達650公斤,草原產草量也有原來的每公頃300公斤提高到650公斤。

4.2土地利用結構得到調整。試點初農、林、牧、非生產用地比例為6.5%摘要:8.7%摘要:72%摘要:12.8%調整為試點后的3.7%摘要:62.6%摘要:30.5%摘要:3.2%,經調查分析初步實現了各業用地平衡協調。

4.3土地利用效果得到提高。經過4年的治理,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7.41km2,治理程度由原來的10.5%提高到88.2%,使原來的275公頃難利用地變成林地,土地利用率由原來28%提高到85.1%,林草覆蓋度由原來18.8%提高到62%。

4.4產業結構得到了調整,經濟增長明顯加快。據統計試點后,每年農業凈增產值14.7萬元,林業9.86萬元,畜牧業5.34萬元,其它4.3萬元,在耕地減少的情況下,人均糧食由試點前的245公斤增加至509公斤,人均純收入由629元增加至1512無,凈增2.4倍。小流域經濟初具規范,基本步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4.5生態環境得以改變。所有流動沙丘得到控制,流域每年減少土壤侵蝕量為7.1萬噸,風沙壓埋的農田被逐年利用,風沙壓埋房舍,阻塞交通的現象完全控制,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初步改善。

4.6畜牧業優勢得以發揮。羊只存欄數量由原來1960增加到2850只,畜牧業收入由11.76萬元提高到17.1萬元。,人均畜牧業年產值達531元。

4.7普及科技新知識。引進推廣農業新技術,科技興農得到人們的關注,科學種田,科技養羊普遍得到人們的重視和推廣。

4.8群眾溫飽得到解決,環境得以美化。昔日黃沙滿目,今日一片綠洲。群眾物質生活及精神文明得到很大提高,治理區群眾水電齊全,生活正向小康邁進。

5.綜合治理取得的經驗

5.1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關心、支持是流域各項辦法順利實施的重要保證。

5.2發動鼓舞群眾,提高他們自覺投入流域治理工作的積極性,是完成各項治理任務的基礎條件。

5.3多部門支持協調,多技術組裝配套是建設高標準流域的關鍵。

5.4組織嚴密,責任落實的群眾自管體制是流域綜合效益鞏固和提高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