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生態景觀與文化元素分析

時間:2022-02-13 10:14:32

導語:水利工程生態景觀與文化元素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利工程生態景觀與文化元素分析

摘要:伴隨著社會生產模式的變革和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水資源的需求總量不斷提高,在此背景之提高水利工程建設步伐成為水利事業長遠發展的必然要求。傳統水利工程設計將重點放在其調蓄功能上,缺乏生態景觀的設計和文化元素的融入,使得水利工程的經濟、文化綜合功能發揮不足。針對于此本文就水利工程設計中生態景觀和文化元素的構成關系進行了分析,希望可以為我國水利工程設計理念的創新和水利行業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水利工程設計;生態景觀;文化元素;構成關系

生態景觀和文化元素構成關系的分析是現代水利工程設計的新的研究方向,是提高水利工程綜合效益,促進當地經濟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據。水利設計人員需要對工程建設地的周邊環境、氣候特征、文化因素等進行綜合的考慮,通過水利工程展現地區的文化內涵和生態景觀特色。加強水利工程設計生態景觀和文化元素的構成關系研究對于傳承區域歷史,提升文化品質也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生態景觀和文化元素的構成關系

1.主從關系。水利工程設計人員必須要明確生態景觀與文化元素二者之間的主從關系,生態景觀為主,文化元素為從。水利工程基礎設施結構是生態景觀設計和展示的基礎,從文化角度來講生態景觀可以算作較為特殊的人文景觀,文化元素需要以生態景觀為依托,不同區域的歷史文化存在差異,因而文化元素的融入手段和展示方式也有所不同。從主從冠詞層面來講,水利工程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需要通過生態景觀為基礎來實現,而文化元素則是生態景觀文化底蘊的必要條件。2.平衡關系。現代化的水利工程設計需要加強生態景觀和文化元素構成關系的研究,從而找出實現水利工程建設生態景觀與文化元素實現物質與精神平衡的途徑。水利工程社會效益的實現是其功能性評價的重要指標,在生態景觀建設中需要以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目標為基礎,協調當前社會公眾對于水利工程項目的生活工作行為需求和心理需求。水利工程中的文化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區域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形象,是平衡水利工程項目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因而在水利工程設計中必須要注重文化元素和生態景觀的平衡關系。3.形象關系。受我國疆域遼闊的影響,水利工程項目的建設區域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生態特征以及人文景觀等方面都存在顯著的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利工程設計的難度。設計人員要在充分了解水利工程建設條件的基礎之上,結合區域的生態環境和文化特色進行水利工程項目的設計,提高水利工程設計方案的科學性,充分展示區域的文化形象和生態環境風貌。生態景觀是水利工程展示區域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態環境特色的重要手段,區域文化則以生態景觀和其他的水利基礎設施為依托以獲得社會認同感。

二、生態景觀與文化元素構成的基本原則

1.生態系統自我恢復原則。現代水利工程設計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要求工程設計師基于生態和文化的要求融入自然界,圖1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概貌,這是我國偉大的水利工程學家李冰在戰國時期修建的,該工程在不破壞當地生態的基礎之上,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造福了當地的居民。李冰在都江堰的設計中堅持了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原則,現代工程設計師要意識到自然是無法被人類所控制的,在水利工程設計中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組織和恢復原則,促進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注意的是地區之間存在顯著的地理和文化差異,水利工程設計中要結合當地的實際,基于河流的自然生態特點和當地人文特征,尋求最優生態文化工程設計方案。2.以人為本原則。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在水利工程設計中也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促進生態景觀與文化元素關系的協調。水利工程師設計人員需要提高對于生態景觀和文化元素構成關系的研究,盡可能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水利工程建設中融入可供觀賞、娛樂的文化生態景觀。水利工程的建設要滿足開發和保護的雙重需求,結合區域內的自然環境特點,合理開發工程項目周彪的生態景觀和文化遺跡,以人們的精神需求為出發點,將當地的歷史文化元素融入水利工程建筑和生態景觀設計中。3.可持續發展原則。水利工程項目的設計要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在分析生態景觀與文化元素構成關系時要對水利工程利用的長期性和景觀設計的科學性進行考慮。可持續發展原則要求水利工程項目與當地生態環境和經濟環境必須是和諧共生的關系,設計人員要以綜合開發、永續利用和統一管理為設計理念,在生態景觀和文化景觀的設計構建中堅持開發和維護的結合。水利工程的建設不能以生態環境的破壞為代價,要將水利工程作為文化建設質量提高和生態環境改善任務的實現途徑。4.經濟性和安全性原則。水利工程的設計和建設要同時符合生態學和工程學原理的要求,設計人員需要對兩方面的理論進行綜合利用,以實現水利工程經濟性、社會性和安全性的統一。水利工程基礎設施和建筑需要在行業標準和規范的規定范圍之內進行,符合工程力學、水文學中相關的物理規律,確保工程的使用壽命和安全穩定性。水利工程需要承受冰凍、洪水、干旱等多種惡劣自然氣候環境的考驗,在生態景觀設計和文化要素融合的過程中必須要充分考慮到這些因素,在河流地貌學原理的支持之下進行水利工程河流橫斷面和縱斷面的設計,以確保水利工程的耐久性和穩定性。

三、實現生態景觀與文化元素協調的舉措

1.創新水利工程設計理念。水利工程與一般的建筑工程既有共通之處也有其特殊的地方,設計人員要明確水利工程之間的共性和區域水利工程設計的特殊性,提高水利工程設計的科學性,促進當地經濟和水利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水利過程設計過程中盡可能減少對于環境的改造,水利工程的建設要將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作為根本目標。生態景觀和文化元素的構成關系與生物、園林、歷史文化、景觀設計和水利工程等多個學科都有所關聯,因而要進行多角度的全方位設計創新。2.水利工程生態治理。現代城市人口高度密集,區域水資源、土地、空間和供排水都處于高負荷狀態,水資源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水利工程建設區域內的生態環境會對水利工程的建設進度和利用成效產生直接的影響,針對于此必須要進行生態治理,充分利用生態環境的自我修復自我調整特點,促進水利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需要注意的是,生態環境的治理必須符合相應的規范和標準,按照既定的流程來進行。水土保持作為水利工程生態治理的重要內容,其具體的工作流程如圖2所示。水利工程設計過程中要對當地的土地、人口、氣象、地質、水文等資料進行收集和整理,在此基礎之下編制相應的生態治理方案報告書,工程建設過程中盡可能避免對周邊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改變傳統硬質護岸方式選擇生態型護岸材料,合理設計水利工程生態文化景觀,滿足人們親水、休閑等需求。3.水利工程綠化景觀設計。現代水利工程設計要對綠化和景觀設計給予充分的重視,結合區域環境氣候特點選擇合適的植物種類和景觀配置方式,在滿足水利工程基本的調蓄功能的基礎之上為人們營造親水的休閑空間。設計人員要對原有的生態自然景觀進行充分的挖掘,將人造景觀融合于自然景觀之中。為了降低管理的難度和維護成本,水利工程周圍的綠化盡可能選擇當地的樹種,在河流護坡和灘地可以選擇觀賞性較強的小喬木和灌木樹種。生態景觀設計要與人文環境進行結合,將區域文化元素充分融入水利工程建設中,可以在生態型水利工程之中加入文化景觀廣場的設計。對傳統的河道治理方案進行改變,降低對周邊環境的不利影響。

四、結束語

對生態景觀和文化元素的構成關系進行研究有利于提高我國水利工程設計的科學性,促進水利工程經濟、文化和社會功能的實現。水利工程設計人員要以設計理念創新為基礎,通過水利工程設計規劃全面性的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推動水利工程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譚洪波.淺談城市濱水景觀設計與歷史文化相結合—以建甌市城南片區水南段沿江景觀工程設計為例[J].江西建材,2017,(14).

[2]韓淑婷.云南師范大學呈貢主校區西區景觀格局與生態學過程分析[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7,(10).

作者:馮幼燕 單位:臨沂市園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