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專業群建設的內容與舉措
時間:2022-11-16 02:42:56
導語:水利工程專業群建設的內容與舉措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水利行業人才需求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在“雙高計劃”背景下,對高等職業院校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過程和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標準。結合水利行業發展現狀和未來人才需求變化,從水利工程專業群的組群邏輯、建設目標、建設思路和建設內容與舉措等方面進行分析,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與技術創新等方面不斷創新,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服務能力、行業影響力顯著增強,為社會輸送更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推動水利工程專業高標準、高質量發展,示范引領同類院校。
關鍵詞:雙高計劃;專業群;水利工程
1建設背景
隨著社會發展、技術進步及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轉型升級,社會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發生了較大變化,專業內和專業外交織更加頻繁,而作為傳統形式上的按專業進行招生就業、組織教學活動的方式已經難以適應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因此,國家、行業及諸多職業院校開始逐步探索以專業大類或專業群進行招生培養的改革[1-2]。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出,到2022年,建設50所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150個骨干專業(群)[3];2019年4月,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教職成〔2019〕5號)更明確提出,將打造高水平專業群作為改革發展任務之一[4]。全國水利教指委和水利教育協會《水利行業人才需求與職業院校專業設置指導報告》中指出,當前人才培養規模總體穩定,但還不能滿足水利行業發展的需要[5]:(1)水利行業未來3年社會對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缺口達10000人左右/年,其中需求最多的前4位專業分別是水利工程、水利水電工程管理、水利水電工程技術、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合計需求學生數量占水利類需求學生數量的78.8%;(2)水利類各專業人才需求與各專業招生人數不完全匹配;(3)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有待提高;(4)人才培養目標與行業人才需求層次匹配度較高,但課程適時調整和更新不夠;(5)畢業生就業滿意度較高,但仍需進一步提高職業能力。總體來看,水利類職業院校還需進一步優化人才供給側結構。根據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公布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建設單位名單的通知》(教職成函〔2019〕14號)文件,作為全國唯一一個水利工程專業群被確定為高水平專業群計劃建設項目[6]。
2組群邏輯
2.1專業群與產業(鏈)的對應性。水利是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涉及水環境保護治理、農業灌溉、治河防洪、水力發電、水土保持、水生態修復等產業領域。水利工程專業群針對農業灌溉產業,按照農業灌溉用水從水源到田間的全流程,對應水源治理工程、渠首取水樞紐工程、輸水渠系工程、田間用水節水工程建設與管理的工程建設產業鏈。2.2專業群人才培養定位。水利工程專業群立足國家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服務旱區現代農業灌溉,面向我國近50%國土的干旱半干旱地區,輻射世界30%以上的干旱半干旱地區,對接農業灌溉的水源治理工程、渠首取水樞紐工程、輸水渠系工程、田間用水節水工程建設與管理一線,針對技術技能“員級”崗位群(水質檢驗員、測量員、制圖員、施工員、質檢員、監理員、水管員等),培養“懂設計、會施工、能管理”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2.3專業群組群邏輯。水利工程專業群依照從水源治理→取水→輸水到田間灌溉的用水邏輯,遵循領域相近、崗位相通、分工協作、共建共享、協調發展的原則,選取水環境監測與治理(水源)、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取水)、水利工程(輸水用水)、建設工程監理(水利工程監理方向)(以下稱“水利工程監理專業”簡稱為“監理”)4個專業,組建水利工程專業群。專業群以水利工程專業為核心,水利水電建筑工程、水環境監測與治理、水利工程監理專業為支撐。其中,水環境監測與治理專業面向水環境監測、污水處理、水質檢測、水源工程治理領域,典型崗位為水質檢驗員、制圖員、施工員等;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面向水源工程建設與管理領域,典型崗位有測量員、施工員、質檢員等;水利工程專業面向中小型灌區工程勘測設計、建設與管理領域,典型崗位有設計員、測量員、制圖員、施工員、水管員等;水利工程監理專業面向水源工程、灌區工程的建設管理領域,典型崗位有監理員、測量員、質檢員等。按照領域相近崗位相通原則,確定本專業群典型崗位為水質檢驗員、測量員、制圖員、施工員、質檢員、監理員、水管員等。4個專業初次就業崗位重疊2個,3~5年后遷移崗位相通率超過70%。專業平臺課中,《工程測量》《水利工程制圖及CAD》《工程水力計算》《工程水文及水利計算》《建筑材料》《工程力學與結構》《工程地質與土力學》《水利BIM》《水利云》等9門課的教學團隊、課程教學資源、校內實驗實訓條件、校外實訓基地、合作企業、就業單位等資源共享,共享度在0.8以上。
3建設目標
以《水利改革發展“十三五”規劃》為依據,經過5年的建設,到2023年,水利工程和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服務能力、國際影響處于國內領先水平。水利工程專業教學團隊達到國家級教學創新團隊標準,形成兩個專業的平臺課和核心課教學標準,探索形成“中水學院”(下設3個企業學院、境外“水利分院”)辦學模式,產教融合機制,行業影響力顯著增強,示范帶動國內同類專業群良性發展。到2035年,專業群辦學水平達到國際領先。形成成熟的產教融合的理事會制度、專業群發展制度和境外辦學方案;形成成熟的旱區農業水利職業崗位標準體系、專業群教學標準體系、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體系,為干旱半干旱地區國家貢獻中國智慧。
4建設思路
圍繞建設目標,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立德樹人貫穿到教學的全過程,貫徹“三全育人”思想,按照“四打造五提升”總要求,聯合校企行政四方成立“中水學院”,創新“五對接、六融合、多方向、組合式”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打造“院士領銜、大師示范、雙人帶頭”的國家級水平的教學創新團隊,建成產教融合的的校內外綜合基地,搭建國際先進的旱區節水技術技能創新平臺,制定國際一流的專業標準,打造高水平的技術服務能力。到2023年,專業群辦學水平在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5建設內容與舉措
聯合校企行政四方,成立合作發展理事會,組建“中水學院”,下設3個企業學院和境外“水利分院”,探索產教融合機制,建立新型“1+X”書證融通育訓體系,打造國家級水平教學創新團隊和農業節水技術研發平臺,提升專業群人才培養質量,引領國內外同類專業(群)的高質量發展。制定理事會章程及相關管理辦法6項,建立健全激勵機制相關制度17項。5.1創新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依托“中水學院”,創新專業群“五對接、六融合、短課時、微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專業群對接農業灌溉工程產業鏈、專業對接主要崗位群、專業方向對接水利行業龍頭企業技術崗位、核心課程標準對接關鍵崗位工作標準、學生就業意愿對接企業崗位需求;畢業證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融合(書證融合)、課程教學過程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融合(過程融合)、校內教學資源與校外教學資源融合(資源融合)、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文化融合)、專任教師與兼職教師融合(隊伍融合)、國際先進標準與國內標準融合(標準融合)。水利工程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5.2數字資源建設。對接水利工程建設行業崗位群技術技能要求,對水利工程專業群各專業課程內容進行重構組建課程模塊。更新升級水環境監測與治理、水利水電建筑工程2個國家級專業教學資源庫,新建國家級水平的水利工程專業教學資源庫。校企合作共同開發18門精品在線開放課程、21門數字資源學習包、7門移動學習平臺APP和1個數字資源標準庫5.3教材與教法改革。對接“1+X”證書研發與培訓,適應國際化發展需要,開發《水利工程設計》等7部漢英雙語教材,《工程水力計算》等3部活頁式,《工程水文與水利計算》等4部手冊式、《水利BIM》等2部項目化特色教材。利用專業群移動學習平臺、數字資源,構建全新模式的空中課堂。開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推動“3P”課堂革命,促進全面、深刻、立體的教法改革。5.4師資隊伍建設。教師是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的引領者和執行者,教師隊伍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好壞。依托“校企行政”四方合作發展理事會,聘請院士、產業教授、技術專家、技能大師、項目管理人員、杰出校友等組成兼職教師庫,使師資團隊專兼結構比例達到1∶1。形成由專業帶頭人引領、產業教授、骨干教師、青年教師聯合組建專業教學創新團隊,形成技能大師、骨干教師按照1∶5的比例組建引領技術技能創新團隊,形成院士、行業技術專家、骨干教師按照1∶3∶10的比例組建引領的技術研發團隊。同時,與陜西省水利廳、陜西東莊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有限公司共建東莊水庫樞紐教師培訓研修基地,開展水利施工技術與工法研究、水利新材料新工藝研究,開展教師業務能力培訓和技術技能培訓。5.5實踐教學中心(基地)建設。實踐能力是職業教育的核心。以產業轉型升級形成的新產業、新技術、新工藝為目標,通過增加設備、開發新工藝、提升新功能以適應現代化農業節水產業,升級專業群原有校內水工監測實訓中心、建材檢測實訓中心、安全管理實訓中心等3個校內實訓中心和黑河金盆水庫、寶雞峽灌區、涇惠渠灌區等3個校外實訓基地,新建“學研中心”“灌排實訓中心”“水利云”“水利BIM”與水利工程綜合實訓中心,為專業群提供專業技能培養,共享率達到90%以上。同時與陜西省東莊水利樞紐建設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建設“東莊水庫樞紐”校外產業實訓基地。依托“東莊水庫樞紐”基地開展實踐教學、教師培養、項目研究、技術攻關,為人才培養、教師鍛煉和企業提供技術服務。5.6技術技能研發平臺。與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中國水利教育協會、中國電建集團三局、十五局、中國葛洲壩集團、中小型水利企業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兩院兩中心,構架圖如圖2。借助楊凌示范區地域優勢,與以色列工程技術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旱區節水農業研究院合作,建立旱區農業節水灌溉共享研究院。與西安青清水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技術集成、新技術研發、水利工程BIM建模的水利云應用技術研究院。與陜西水環境監測中心合作,建立渭河(楊凌)水質檢測技術中心。依托校內、校外實訓中心(基地),創建專業群學生創新創業中心。5.7社會服務。依托2院2中心,針對節水灌溉技術、水利云技術、水利BIM技術、水環境治理等水利行業新技術,制定培訓計劃、培訓內容,為中小型水利企業開展技術培訓;研發新技術,為中小型水利企業提供技術服務。服務“走出去”水利企業;推廣“三江源”水利訂單班培養模式,培養少數民族地區水利人才。5.8提升國際化人才培養與服務水平。與中國電建集團、中國能建集團等水利行業龍頭企業合作,在老撾、幾內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水利分院”,在柬埔寨開展節水技術服務,拓展國際化辦學新途徑,開展國際化人才培養,推廣中國職教標準和職教模式,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同時,引進《節水灌溉》等4門課程、旱區節水技術、水利工程施工等行業及職業標準1~2套,提高專業國際化辦學能力。5.9建立可持續發展保障機制。成立水利工程專業群建設與改革指導委員會,分析、研究、論證,提出專業群發展擴容、縮減、轉型等意見,指導專業群動態調整,形成與農業灌溉行業供給側改革的協調聯動的專業群發展機制。學院通過內部教學質量監控平臺實施“8字螺旋”質量改進循環,進行自我監控和診斷改進。
6預期成效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水利工程專業群自批準為國家高水平專業群以來,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數字資源建設、教材與教法改革、師資隊伍建設、實踐教學中心(基地)建設、技術技能平臺建設、社會服務水平提升和國際化合作與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過這些內容的建設,水利工程專業群辦學水平、社會服務達到國內領先、國際知名,成為國內同類專業改革創新發展的引領標桿,成為干旱半干旱地區現代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的重要支撐。同時,更好地發揮科技引領作用,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
作者:郝紅科 張迪 李特 單位:楊凌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水利工程現代化及精細化管理方法
- 下一篇:水利施工鉆孔灌注樁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