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水技術研究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30 03:24:00
導語:集水技術研究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非洲屋脊上的文明古國——埃塞俄比亞
埃塞俄比亞聯邦民主共和國位于非洲東部,是個有著3,000年文明歷史的古國。位于非洲之角的中心,東與吉布提、索馬里毗鄰,西北和蘇丹交界,北接厄立特里亞,南和肯尼亞接壤。國土面積約114萬km2,非洲第三,人口約7000萬人,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埃塞俄比亞境內多高原,占全國面積的2/3;低地沙漠占全國面積1/4左右。全國平均海拔2500-3000m,有“非洲屋脊”之稱。東非大裂谷橫貫境內,湖泊眾多,水資源豐富,因此又有“非洲水塔”之稱。由于緯度跨度和海拔高度差距較大,雖地處熱帶,但是各地溫度冷熱不均。每年6-9月為大雨季,10-1月為旱季,2-5月為小雨季。不同季節和地區降雨極不均勻,易出現局部干旱。首都亞的斯亞貝巴位于全國中心,地處高原,平均海拔2450m,氣候涼爽宜人,全年氣溫9.7℃-25.5℃,年平均溫度為16℃。
埃塞是世界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2001年人均GDP為165美元,其基本經濟特點是:農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農業勞動力占全國總就業人數的85%以上,農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0%左右,也是最重要的出口創匯來源。生產以小農耕種為主,耕作方式十分落后,基本靠天吃飯,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較低。農作物以苔芙、玉米為主要糧食作物,是世界上唯一以苔芙為主食的國家。人均產糧只有100余公斤,45%的人口生活在國家貧困線以下。埃塞牲畜總數居非洲第一位、世界第十位。畜牧業以小規模家庭放牧為主,管理粗放,受干旱和瘟疫影響大,發展比較緩慢。工業基礎薄弱,主要為紡織、皮革加工、食品飲料等輕工業,零部件、原材料主要依靠進口,工業產值只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0%左右。
近現代史上,埃塞戰亂頻繁,生態惡化,旱災嚴重,貧病交加。1973年和1983年兩次,奪走了50多萬人的生命。二十世紀末期,艾滋病以驚人的速度在埃塞蔓延,300萬人染病,30萬人死亡,艾滋病死亡率高居世界之首。1991年埃塞新政府成立以后,政局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新政府選擇了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制訂了“以農業為先導的工業化發展戰略”,人力資源開發被列為優先發展的重點。2001-2005年五年內,在14個領域開展改革和教育培訓。農業職業技術教育培訓項目是國家能力建設長遠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埃塞政府促進農業和經濟發展的突破口。
1.2埃塞俄比亞集雨利用的重要性
埃塞俄比亞號稱非洲的水塔,尼羅河的兩大支流之一—青尼羅河就發源于埃塞俄比亞境內的塔納湖,從全國多年平均降雨等值線圖可以看出(圖1),全國大部分地區年平均降雨量均大于300mm,降雨量大于600mm的國土面積約占一半以上。因此,從根本上來說埃塞水資源比較豐富。
埃塞全國分為三個氣候區。熱帶氣候區海拔在1830m以下,年平均氣溫27oC以上,年平均降雨量小于510mm;亞熱帶氣候區,海拔在1830-2440m之間,年平均氣溫22oC以上,年平均降雨量510-1525mm;海拔2440m以上是溫帶地區,年平均氣溫16oC,年平均降雨量1270-1780mm。盡管這些氣候區里降雨量比較充足,但目前埃塞俄比亞國家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仍然是干旱威脅。其原因是降雨量雖多,但降雨在年內的分布極不均勻。以美卡薩(Melkassa)雨量站40年的統計資料為例(圖2),從10月到來年5月的8個月中,降雨天數只占全年降雨天數的37.3%,降雨量只占全年降雨量的33%,而6月到9月的4個月中,降雨天數占全年降雨天數的62.7%,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7%。可以看出,67%的降雨量發生在4個月內,其余季節降雨稀少。同時,這些為數很少的降雨往往是以暴雨的形式發生,由于埃塞全境以火山灰砂性土為主要表層土壤,保水性差,遇暴雨水土流失嚴重,再加上旱季氣溫高,氣候干燥,相對濕度小,蒸發力強,使得降雨的保持與利用十分困難。因此,在降雨量相對充足,而降雨時間分布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情況下,只有通過雨水資源的集蓄利用才能化解水資源不足的矛盾。近年來埃塞政府選擇了集雨利用的農村發展道路,從中國以及世界其他國家派人學習集雨技術,爭取世界各種組織和機構對埃塞集雨發展的支持,從而促進了全國集雨技術的發展,也有力地改善了農村貧困狀況。
2.集水技術的發展原則
埃塞俄比亞農村地區,只有3-4%的人口使用清潔安全的飲用水源,其余人口的飲用水都存在衛生問題。由于水源衛生問題造成的疾病威脅是埃塞繼干旱之后的第二大發展障礙,最主要的疾病就是瘧疾,每年全國因瘧疾死亡的人口不少于艾滋病。其次,農村地區在干旱季節的取水由于路途遙遠要花費大量的勞動力。由于埃塞的文化傳統,家庭取水的責任幾乎完全由婦女和女孩承擔。據埃塞農業部的統計,在旱季平均每天農村婦女要走10-15km的路程,使用各種各樣的容器去取家庭每日所需要的水,平均每個家庭每日消耗43-50升水,人均約9-10升。家庭取水成了農村婦女的重大負擔,同時也使許多女童為取水而放棄了上學。更有甚者,旱季取水困難時農民不得不去附近城鎮買水。根據調查,在旱季納澤雷特(Nazareth)鎮5km以外的農戶常常到鎮上買水,每升水的價格為0.01比爾(Birr),約合人民幣1分,每噸水約10比爾,合人民幣10元。這對于收入水平極低還處于貧困狀態的農民來說是一項巨大開支。除花錢以外,為了取水,一個家庭成員,一般是婦女,每天往返20多公里,用25升左右的陶土水罐背水兩次,以滿足全家人的生活用水。取水容器最主要的是陶土罐,原因是陶土罐當地制造,價格低廉。其次用塑料桶、汽車輪胎內胎、動物皮囊等人背畜馱,部分地方也有用馬車拉水。
利用雨水集蓄技術可以大大減少農戶用水開支,減輕農村婦女的取水負擔,減少因取水導致的女童輟學問題,并可以獲得比較清潔的水源。因此,埃塞政府將雨水利用作為農村發展的主要技術手段。國內主要通過其農業部和水資源部組織實施雨水集蓄利用計劃,包括人畜飲用水集雨計劃和集雨小規模灌溉計劃等。在國際上通過各種國際組織和民間團體廣泛籌集發展雨水集蓄利用的資金和技術,例如,聯合國機構、非政府組織(NGO)等。
埃塞俄比亞的集水利用技術分為兩大體系,如圖3所示,一是雨水集蓄利用系統,包括各種集雨面直接收集雨水、儲存,以供人畜飲用和小規模灌溉;二是結合水土保持措施的徑流集蓄利用系統,包括開發利用河道雨洪,通過各種攔截、蓄水等工程設施,將雨洪攔蓄在水庫、塘壩內,也可以將河道集中的雨洪通過工程設施在坡面上分散攔蓄在土壤中,發展植物生產。
在發展集水技術中,埃塞俄比亞既重視雨水也重視徑流的集蓄。主要指導思想是首先解決農村人、畜飲用水源,其次發展小規模灌溉,第三是集蓄雨水、攔截徑流,并儲存于土壤中支持作物生產以及林草種植。人畜飲用水集蓄技術重點在于發展適宜的集雨面和蓄水池,這是埃塞近年來在集雨技術發展中的重點,也學習了許多我國甘肅的經驗,以農戶家庭為基礎,農戶出勞動力,國際、國家出錢或材料的方式。小規模灌溉主要是在家庭集水設施附近發展小面積的以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為主的灌溉。
- 上一篇:計算機地質模型分析論文
- 下一篇:政府軟件產業發展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