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治本之策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02 11:07:00

導語:淮河治本之策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淮河治本之策管理論文

再覓淮河治本之策(上)

“大雨大災,小南小災,無雨旱災”——淮河災害頻繁導致今天整個流域的貧窮落后。而在歷史上,淮河流域自是富庶之地——“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從歷史上的一條利河、好河到今天的害河,災河,淮河還能夠根治嗎?

淮河再度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是從去年的洪水之后,而對于淮河兩岸的老百姓來說,1991年大洪水的記憶還十分清晰。解放以來的50多年里,治淮投入累積已達1000億元左右;最近聽說要在8年前完成“19+3”工程(19+3是指1991年淮河大水國家確定的四項淮河治理工程.再加上2003年淮河洪水后國家增加的3項內容),為此還要繼續投入數百億元。當這些投入完成之后,淮河的治理能達到一個什么樣子?根據以往的經驗,其結果恐怕要打個問號。我已經聽到一些熟悉情況的業內人士這樣說到:即使在2008年前完成了“19+3”工程,仍然不能根治淮河。這就促使人們不得不思考一個這樣的問題:淮河還能不能治本?如何才能治本?

淮河治本與一般治淮的區別

什么是淮河治本問題?從字意上說就是要恢復黃河奪淮入海河道以前的淮河干流所具有的河流規律。黃河在12世紀20年代決口改道后,打亂了淮干以北的一些支流水系規律,其中主要是泗水流域;以后它又在12世紀90年代奪取了淮干入海通道。因此,淮河失去了自己的入海通道,使淮北廣大平原地區洪澇災害頻繁。這種巨大的變化,在宋、金戰爭時期當然談不上根治,就是在元、明、清三個封建王朝的最盛時期也談不上。他們只能用小修小補的辦法,利用各種水系已經形成的狀態,在不打亂南北運河運輸大動脈的情況下改善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我們所說的根治淮河,是指恢復淮河干流原有的河道規律,使其發揮最大的泄洪能力。現在淮河流域的狀況是在黃河在淮后800年間自身不斷泛濫和受到黃河多次決口的淹沒及淤積所形成的,所以現在的淮河已經沒有必要而且也不可能恢復黃河奪淮以前的自然狀況,但是恢復淮河的河道規律卻是必要的。

那么,什么是一般治淮的方針呢?所謂一般治淮方針,就是不研究淮河流域的河道規律,只是就防洪講防洪,按照現在的淮河干支流泄洪過水能力,去疏浚河道,加高大堤以提高防洪排澇標準,也不要求改變與淮河有密切聯系的其他水利工程的相互關系。這種治淮方案雖然也能對防洪和排澇有所改善,但還不能算是治本。因為不研究、不了解淮干和一些重要支流的河道規律,則其泄洪能力就受到極大的限制,這樣就是只增加干流的過水斷面,而不能恢復淮河河道的泄洪流速和降低于交流的水位,縮短洪峰的傳播時間,也不能恢復淮河河道自身的沖刷能力和不斷的自我改善能力。50年來的治淮以及新近的“19+3”工程,仍然停留在一般治淮的水平上,與治本所要求的恢復誰干的河道規律,大相徑庭。

一般治淮方案的矛盾

這種一般治淮方針的不斷延續會造成什么后果呢?那就是各種矛盾錯綜復雜,難以擺平和解決。這里概述其中幾個最重要的矛盾關系。

首先是防洪和除澇矛盾。按照淮委的說法是,目前淮河的洪災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也就是說近幾十年來大堤沒有破,但澇災的問題日顯突出。1991年和2003年淮河大水所造成的損失有70%至80%是澇災造成的。實際上,在沒有恢復淮干原有河道規律的前提下,洪水越大,要想大堤不破就得加高培厚大堤,這樣內澇就越加嚴重。目前淮河流域最大的災害是平原受澇問題,而造成平原澇災的洪水主要來自占該流域面積2/3的平原降雨所形成的徑流。在淮干中游普遍淤高的情況下,這種內水無法得到有效的排泄。

第二是上下游的矛盾。在這個方面最集中的表現就是洪澤湖蓄水發展灌溉和中游防洪除澇之間的矛盾無法解決。洪澤湖水位由13米左右上升到16米以上可多蓄水70多億萬,這對于發展蘇北的灌溉有一定好處,但這對于該湖以上的中游皖北地區卻是災難性的。最近臨淮崗攔洪工程實現截流,這是“19+3”中的骨干工程。它要達到什么目的呢?據說這項工程可使淮河的防洪能力達到百年一遇。而實質上,它是以擴大淹沒來進行防洪,即要在正陽關以上再造一個洪澤湖。這就把上下游的矛盾關系擴大到了皖北和豫東。

第三,興利與除害的矛盾。這里最重要的問題是南水北調與里下河地區的防洪治澇的問題。目前東線調水要經過洪澤湖調蓄,這就產生了幾個問題。其一,從三江營提水經過運河后,還要再提水才能進入洪澤湖,而從洪澤湖出水后,到淮安一帶水面只有幾米,一進一出,水頭損失不小,浪費了提水電力。其二,為運用洪澤湖調蓄.其水位還要抬高,目前有消息說要從13米抬至13.5米,這不僅使皖北的防洪除澇更加困難,而且加重了里下河地區的防汛壓力。

第四,遠景與近期的矛盾。由于一般治淮方案不敢設想恢復淮河干流的河道規律,因此,它的各種措施即使在短期內可以緩解某些方面的問題,但同時也加劇了另一方面的問題,即按下葫蘆起了瓢,從而使各種矛盾長期不斷累積,這是治標不治本的必然結果。上述三種重要的矛盾關系已充分表明了這一點。正因為如此,50多年來治淮投資近千億元未能解決根本問題,再投數百億元,也仍然不能解央根本問題。

那么上述諸多矛盾之中,什么是主要矛盾呢?答案是洪澤湖被淤高之后,等于在原來處于海平面以下的中下游河道交接處筑起了一道十幾米高的攔河大壩,現在要在這個臨時基準面以上去泄洪和分洪。這就是淮河災害頻繁的病根所在。

治本方案的指導思想

所謂根治淮河,就是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摸清淮河特性和河流規律,也就是說要使淮干和重要支流能夠具備泄洪和排澇條件。

由于淮河原入海河段被黃河淤高以后,廣大的淮河流域包括干流和重要支流在內的水流流速變緩,失去了河流自身的沖刷能力和沖淤平衡關系,因而在過去800多年中,淮干和其重要支流的河床斷面已經變成平原的排澇渠道,看不出有自然河流的運動規律,甚至由于多年的淤積,連原來的河道輪廓也無法辨認了。例如,現在淮河干流,只從河道被除這一特征來說,就不符合平原河道的正常規律,甚至也可以說與平原河道一般規律相反。這使得它不可能有足夠的泄洪能力。淮河這種反常不合理的現象,迫使我們決心尋找解決這個疑難的科學根據。

在研究淮干特征時,發現了最有價值的一份歷史資料。在宋代黃河奪淮以前,淮河下游的海潮影響可以達到盱眙(xuyi)縣城以西。這一資料對于研究和探討淮河的河道規律有決定意義。根據這個記載,可以使我們分析現在淮河下游河流的變化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現在的盱眙(xuyi)河段一直到洪澤湖的一般中水位約在海拔14米以上,而資料證明在宋代盱眙(xuyi)河段的中水位不會高于海拔10米,而枯水位也不會低干4至5米。當然這種估計的誤差幅度可能有1米左右。但可以肯定當時淮干的特征之一是屬于深水河床。

如果我們設想一下沒有洪澤湖這座十幾米高的攔河大堤,按照原來的淮干河道規律,目前的洪澤湖水位就要由12米至14米降為4至5米。因此新開挖的入海或入江河道其深水線底部,其高程應該相當于海平面或低于海平面。這樣的入海或入江河段,在盱眙(xuyi)以下的全河道坡降將由三萬分之一變為十萬分之一。這就是說,這個入海或入江河段的上游,必然是一種洶涌澎湃的狀態。可以設想平原河床如果發生了洶涌澎湃的河流流態或者說其流速每秒大于3至4米,那么河流的每一個彎段沖刷頂點必然處于一種迅速崩塌的狀態,必然向著人工河道的兩岸橫向方面發展,延長河道長度。這就要求我們考慮人工河道怎樣才能避免這種最不利的情況出現,這就需要解決河流學的一系列技術問題,同時也要解決人工開挖河道怎樣才能設計出最經濟的河床斷面。在解決了這一河段的一系列關鍵技術問題后,洪澤湖以上各河段的規律問題,就可以根據平原河道溯源侵蝕的規律,逐步探索出淮河河床的全部規律。這也是為什么要把入江、入海河段工程看作是治淮關鍵工程的道理。

現在要進一步提出的問題是:50多年來是什么阻礙著人們去恢復淮干的河道規律呢?本來,這個問題并不深奧。這里面有個現象與本質的關系,極而言之,就是在二河閘以下的老淮河入海水道不能、也難以恢復的前提下,要保留洪澤湖似乎就無法恢復淮子的河道規律,而要恢復淮干的河道規律似乎就必須廢棄洪澤湖。那些持一般治淮觀點的人們長期以來被這一表面現象所困擾,被這一思維定勢所籠罩,因而陷入錯綜復雜的矛盾之中而無法自拔,從而落入了窮于應付的被動境地。

在保留洪澤湖的前提下,能否恢復淮河的河道規律?答案是完全可能!這就需要實現河湖分家。一旦河湖分家,洪澤湖的蓄水位便與淮干的水位不相干了,河湖的矛盾便不復存在;即湖蓄湖的水,河泄河的洪;兩者再無瓜葛,現代科學稱之為解耦。這樣,我們便可以專心對付一個問題:即如何在洪澤湖一帶恢復淮干的深水河床,并利用這個深水河床,逐步向洪澤湖以上直至正陽關及臨淮崗一帶的淮河干流進行溯源沖刷,利用淮河的造床流量,使這段河道恢復成800多年前的深水河床,即使其河底高程由臨淮崗、正陽關一帶至盱眙(xuyi)一帶下切數米至十數米。

這樣一種淮河治本的指導思想,還要解決兩個問題:其一,河湖分家的具體方案要有利于首先形成洪澤湖盱眙(xuyi)以下的深水河床,而后才能以河治河,逐步向洪澤湖以上的淮干進行溯源沖刷,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工開挖量,使工程成本最小化。其二,由于二河閘以下的老淮河干流在黃河奪淮期間,已被淤高于十數米,且其出海口已向東延伸了70公里左右,放在這一河段恢復原淮干的深水河床既無必要也無可能,因而在洪澤湖以下設計一條新的入江入海深水河床就是必須的了。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2004年6月7日第23期

再覓淮河治本之策(下)

要解決淮河流域歷史上形成的錯綜復雜的矛盾,從淮河治本的角度來說重點是要形成以洪澤湖新大堤、三河深水閘和新的入江河道為骨架的工程體系。

淮河治本的指導思想是要恢復淮河的河道規律,便淮干和重要支流能夠具備泄洪和排澇條件,這就需要實現河湖分家。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則要新修幾個關鍵工程。

三項關鍵工程

修筑新的洪澤湖大堤

為了有利于在洪澤湖盱眙(xuyi)以下首先恢復淮干深水河床的條件下,實施河湖分離,必須將現在的洪澤湖東堤和南堤里縮1000米,即在淮陰老壩頭到盱眙(xuyi)一帶的60公里老堤內側1000米處修筑一條平行的新大堤。如此,在這一地段,原來的淮河干流就與洪澤湖分開了,洪澤湖的水位便與其徹底無關了,它就可以成為最先恢復的深水河床。這一方案的出發點在于要在洪澤湖盱眙(xuyi)一帶以下恢復原有形式的淮河干流深水河床,并以此為起點對上游進行溯源沖刷,以河治河,乃至最后把臨淮崗、正陽關一帶以下的淮干全部恢復成原來的窄深形式。一旦下游的人工深水河道形成,這里的淤積過程就會轉為沖刷過程,而且在原有的淤積河床上進行溯源沖刷,要比在新河床上進行得更加有力、更加迅速,也更加可靠。由此,淮河干流就不再進入洪澤湖,而是直接入江或入海了。這也正是我們所提出的河湖分家具體方案的要害。

修建三河一帶的深水閘

淮河治本方案的第二項關鍵工程,是在三河一帶的丘陵崗地建一座大流量的深水泄洪閘。這是一項關鍵的大工程,它要在此處切開丘陵,挖深十幾米,直至海平面以下數米。這個切開丘陵的深溝和深水閘一旦完成,經分離之后的湖南老淮干就會立即開始溯源沖刷的過程。如此,湖內老淮干就以深溝的方式與入江水道聯系起來。在其他矛盾一時難以解決的情況下,這對于提前解決洪澤湖以上的淮河問題,至關重要。它是使一般治淮向根治淮河轉折的關鍵。

新的入江水道

目前的入江水道是由1851年淮河南決沿三河(即禮河)入江后形成的,自三河閘至三江營入長江,全長156公里。總的來看,淮河下游,即從洪澤湖處的中渡到三江營,大都是借道湖泊,不成河形,也無較大支流匯入,特別是自三河以下,基本上是以漫流的方式泄洪,這樣水流流速變緩很多,泄洪能力大大降低。實際上,只有窄深形式的河床才能多過水。從這一點出發,應在三河或進入高郵湖那一段為起點開挖一條新的入江水道,其河寬也就在300至400米之間,但其河床底部的深水線應達到海平面以下。新的入江水道,自三河以下需開挖的長度約在90公里左右。其位置大體在運河西堤以西,高郵湖、邵伯湖以東的地區。這里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因為在那一帶的廣大地區,有第三紀地層的問題,而新開挖的人江水道,在其河道基礎的設計上必須避開這一地層。

在這里,我們要提及入海水道的工作,這是因為當淮干不入洪澤湖之后,河床高程將逐步下切,現有的入海水道高程不能適應恢復淮干深水河床的要求;但其可為直接入湖的淮河支流分洪、排洪。因此,這應作為長期規劃中的一項工程。從長期看,淮干有三條入江入海水道(即南7經三河、高郵、邵伯湖的主要入江深水河道,經深水運河的入江水道以及入海水道),可以更好地解決各種意見的爭端;特別是如江蘇要求有一部分淮干水量直接入海,這點應予以考慮。我們修筑洪澤湖新東堤、新南堤的河湖分離方案,對此已有預案。這里的問題在于,如欲在未來多增加入海水量,現有的入海水道需要加以改造,其河底高程應降至海平面附近,工程量不算很小,特別是從三河往東至運河一帶,尚有一部分在淺丘上的工程開挖量。

根治淮河的前景展望

以三項關鍵工程為骨架的淮河治本工程體系如果付諸實施,將對解決淮河流域歷史上形成的錯綜復雜的矛盾起到什么作用呢?

防洪問題

一旦河湖分離和新的入江深水河道實現之后,洪澤湖這個臨時基準面將由海拔10.5米降至海平面上下,那么淮干中游各主要控制點的洪水位將全面下降。當然,這要有一個過程。即洪澤湖這個臨時基準面被消除之后,近數百年來該湖以上淮干河段的溯源淤積過程將波再顛倒過來,變成一個溯源沖刷過程。這個過程是先挖后沖,以河治河,開挖為輔,自沖為主,淮干將充分利用它的造床流量,開始一個自我恢復過程,這是一個良性的累積過程。而且這個過程將會相當有力和快速。在這樣一種新的形勢下,淮干的防洪問題發生了質的改變。由于其河床逐年下切和中下游正常坡降恢復所帶來的泄洪流速大大加快,將使淮干泄洪能力大增,我們的估計是將使淮干中下游的泄洪能力增加5千至1萬個流量。目前淮干正陽關以下在全部使用了22個行蓄洪區后的泄洪能力還不到1萬個,而淮干百年一遇的洪水流量是1.5萬個。也就是說;如從根本上治淮,那么就可在大大減少行蓄洪區的條件下,使淮干能防御百年一遇的洪水。這樣,淮河流域的防洪形勢就從根本上改觀了。

治澇問題

淮河流域的2/3屬于平原地形,因此這里澇災的成因是平原地區降雨所形成的徑流。由于洪澤湖這個臨時基準面被抬高了10米左右,它所造成的溯源淤積全面淤高了淮干中游河道,這兩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淮干中游洪水位明顯上升,洪水過程明顯延長,造成干流頂托,各支流在洪水期間無法向干流排水,即造成大面積長時間的關門淹。

以往的防洪指導思想,是在維持洪澤湖、甚至繼續抬高這個臨時基準面的前提下去防洪,于是只有一條路可走;即不斷加高培厚堤防,開辟更多的行蓄洪區。這實質上是靠擴大淹沒來防洪,即用增加澇災的損失來減少洪災的影響。所謂,去一害更增另一害。

另外,淮河目前的洪水過程很長,一次洪水過程長達三四十天,導致內水長時期排不出去,澇災損失占總損失的70%以上,但這并不是淮河所固有的。以往的淮河流域是這樣的情況:來一次降雨,很快就流走了,再來一次降雨,很快就又走掉了。由于其是深水河床,水流迅急通暢,故而每次降雨所形成的徑流不會滯留下來。而有了洪澤湖這個臨時基準面后,下一次雨就滯留下來,再下一次雨又滯留下來,這正是長期高位行洪的成因。如果我們實施淮河治本方案,那么特明顯縮短洪峰的傳播時間。

一旦淮河治本方案完成之后,豫東、皖北、蘇北的1億畝耕地可基本解除澇災威脅,其中江蘇受益最大。其方式是:國家集中力量投資于治本方案的關鍵性工程(據我們初步估計僅需百億元左右:其中洪澤湖新大堤約20億元,三河深水閘約20億元左右,新的入江水道約40億元左右),當這些骨干工程及其必要的配套工程完成之后,淮干水位將會逐年下降,這種投資的效益將不斷累積,并逐步擴大。而在淮干周圍的支流區域,鄉、縣、市的地方干部和老百姓就會爭先恐后地往干流里排水,疏浚自己所在區域的支流、降低其水位,這樣土地產出就會增加,而當地群眾和干部的治淮積極性就會大增。

蓄水興利問題

通過把洪澤湖大堤向里縮1000米形成新東堤和新南堤這樣一個河湖分家方案,洪澤湖蓄水發展灌溉和皖北及湖濱圩區廣大地區防洪除澇的矛盾不復存在。

根據淮委的計算,目前直接入湖和淮干入湖的流量是:以百年一遇來計算,前者約為7000個流量,后者約為1.5萬個流量,兩者之比為1:2。即洪澤湖主要蓄直接入湖的淮河支流的水量。如遇旱年,可關死三河深水閘,從淮干提一部分水入洪澤湖。如遇大水年,洪澤湖承受不了直接太湖的水量、而直接入海水道又宣泄不了時,可在直接入湖的那些支流建閘控制,在洪澤湖以上向淮干分洪,讓新的入江水道多分些洪水。

在這里還有一點應加以強調。新的洪澤湖大堤不僅實現了河湖分離,從而為恢復淮干入江深水河床建立了堅實的基礎。它還為運、湖分離創造了條件,在此基礎上江蘇應將里運河向下挖深至海平面上下,這對于里下河圩區的洪澇災害可謂治本之舉。

今后,淮平有了直接入江的深水河床,淮河洪水三去其二,再加上深水運河這條第二條入江水道以及入海水道和洪澤湖新大堤,里下河地區的洪水災害近乎根本解決。所謂“倒了高家堰,揚州不見面”的格局將永遠成為歷史了。另外,里下河東堤治運河地帶可把內水向運河抽排,這有助于提高這一地區的治澇能力。

湖濱土地開發

在里下河以西,河湖縱橫,洲灘出沒,基本是以一片的漫流方式來泄洪;這使泄洪流速大大變緩;泄洪能力明顯降低。而一旦在這一帶形成一條標準斷面300米~400米,河底深水線在海平面附近的入江水道,局面將根本改觀。這為湖濱上地開發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這一帶有白馬、寶應、高郵和邵伯等諸多湖泊,水面達上千平方公里,大水時一片,大旱時全部干涸。因此,這里的土地資源絕大部分被荒養和浪費了。在實施了淮河治本方案后,這里的土地大部分可以被充分利用。在這方面可以借鑒長江流域兩湖的經驗,即蓄洪墾殖。新的入江水道一經形成,從上游來的洪水便基本不再進入湖區,這里又沒有較大的支流匯入,因此,本地只需處理由區內降水形成的內陸水。兩湖的經驗表明,這些內水只需比湖底大一些的面積就可存蓄起來。在這個范圍里,大水時,可實行一水一麥,或一水一稻,平水年可實行一水幾麥、或一水幾稻。其他的原湖區可以非蓄洪的方式進行墾殖,如發展工業和城鎮經濟。

另外,在丘陵與湖區之間應有隔堤,使之能向長江直接流水,而不是把內水全部蓄在湖里。這樣,原有湖區大部分荒棄閑置的土地便可以得到充分地開發和利用。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2004年6月14日第24期

相關背景:

為什么淮河災害頻繁

800年前的淮河干流在三河以西直至河南一帶,大體上是東西走向。黃河奪淮后,對淮河影響加劇,而洪澤湖形成加快是從明朝中期開始的。明弘治7年(1494年),劉大夏主持治河,堵塞黃陵崗,修筑太行提,截斷黃水北流各泛道,致使黃水南流,主要走汴、泗、睢、渦河入淮,使黃河泥沙在淮河下游淤積日益嚴重.明嘉靖44年(1565年),潘季馴主持治理黃河、淮河和運河,大筑高家堰.此后,黃河3/4的泥沙帶到下游河道和河口淤積,使黃、淮、運交匯之處的清口一帶河身不斷淤高。康熙15年(1676年),黃河河身由原來深6至13米淤淺到1至3米。“洪澤湖底浙成平陸。高家堰石工原1丈多高,已淤漫3尺,至康熙19年(1680年),靳輔在高家堰洪澤湖大堤上創建6座減水壩,至此,洪澤湖大堤基本成型,北起淮陰老壩頭,南至洪澤湖蔣壩鎮,全長60.1公里。通過靳輔的系統整治,使洪澤湖邊一步擴大,它已成為一座平原上的大型人工湖。康熙19年,淮河大水,使汴淮交匯繁盛千年的泗州城全部沉入湖底,當時湖水位高達18米,湖面達4000平方公里以上。

目前的洪澤湖已與數百年前大不相同,其湖盆呈淺碟形,徹底平坦,其海拔一般在10至11米,其最低凹的湖底平均在7.5米,水下淤灘一般為10米~11米,西部海拔為11米以上,東部一般為9至10米,北部一般為10至11米,南部一般為7.5至9米.盱眙(xuyi)以下老淮河干流到淮陰老壩頭一帶整個河身全部沉于湖底的丘陵根上。其河道已被淤高了8至10米,與洪澤湖南部湖底的平均高程大體相同。

洪澤湖這個攔河大壩一經形成,淮河干流的正常溯源侵蝕過程便被顛倒過來,變成了溯源淤積,根據現有的資料可以算得在正陽關一帶河床被淤高了3~4米以上,到蚌埠一帶也大體如此,蚌埠至盱眙(xuyi)一帶河床被淤高了4至5米以上。因此,可以作出這樣的判斷:淮干自正陽關一帶以下的河床被淤高了數米至十數來。這正是淮河災害頻繁的根源。

淮河曾是一條利河

淮河在南宋以前是一條利河、好河。那時,淮河是在漣水東面的云梯關單獨入海,水泥還急通暢,在其入海口,水深而寬闊。當時,洪澤還未成湖,只是一片沼澤,海潮一直可上溯到盱眙(xuyi)以西,海船可直到蚌埠一帶。淮干的深水河床足夠排泄上游的來水。同時,上游地區的土壤侵蝕也不嚴重,河水含沙量不大,很少淤積,航運暢通,兩岸的灌溉非常便利。

宋代大詩人秦觀在登泗州城后曾寫下這樣的詩句:“渺渺孤城白水環,鲉鱸人語夕陽間,林稍一抹香如畫,知是淮流轉處山。”當時的淮河流域是一塊河湖交錯,沃野千里,資源富饒的大地.淮河兩岸,經濟富庶,文化發達,老子的家鄉就在這里。北來的一位官員曾說:“天下無江淮不能以足用,江淮無天下自可以為國。”由此可見其在隋唐和北宋時代為國命之所系。老百姓的話:“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說盡了這樣一幅圖景。

在黃河奪淮以后,淮河以往的河道規律被破壞了,從此淮河遭到了厄運,變成了一條多災多難的河流。淮河流域也因此逐步變成了:“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的格局。

導致今天淮河流域貧窮落后的,是泄洪排澇自然條件的喪失。而只要解決了這個問題,淮河流域的農業和工業條件比長江以南還有利。淮河流域是我國最重要的農業高產地區之一,它有兩億畝耕地,近二億人口,近千億噸煤炭儲量。年降雨量也比較適度,在利用地面水和地下水等方面也是全國最有利的地區。特別是近千億噸的煤炭儲量對于華東和長江三角洲的發展,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