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水電的探究論文
時間:2022-10-16 10:04:00
導語:農村水電的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行業領導組織的相關研討中,大家越來越深刻地體認到,中國農村水電之所以具有與時俱進的生命力,根本在于其具有資源的長效性、市場的長效性、資產的長效性和促進與保障農民增收的長效性。
資源的長效性。中國幅員遼闊,河流眾多,徑流總量豐沛,地形復雜多樣,地勢落差大,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據行業最新調研統計,我國農村水電資源可開發量為1.41億千瓦,年發電量為4900億千瓦時。農村水電資源點多面廣,除上海市外,遍及30個省(區、市)1600多個山區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和東部山區,70%以上集中在西部大開地區。資源的長效性是中國農村水電的長效觀之一,反映為分布廣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以年復一年利用。
市場的長效性。2004年《國際小水電組織成立十周年宣言》高度評價中國以小水電為基礎實現農村電氣化的經驗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解決農村用電、加速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一條現實途徑,中國正在實施的“小水電代燃料”項目,開辟了農村水電發展的新領域。充分肯定中國建設各具特色的農村水電示范基地的做法和經驗。《宣言》提出各國政府應將小水電開發作為政府在農村的一項基本職責,為農村水電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全力促進其發展;積極支持現有電網覆蓋區內的農村水電建設,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促進分散電源的開發和實現電力工業的可持續發展;盡快在全球范圍內建立“小水電綠色能源證書”制度,保證政府部門在對小水電項目進行“清潔發展機制”資質審查時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中國農村水電是中國法律法規明確界定和國際社會公認的清潔可再生綠色能源,在堅持服務“三農”的方向和建立綠色能源證書制度、實行清潔發展機制……的推進與保障下,具有十分突出的市場長效性,它是中國農村水電的長效觀之二,反映為有著深厚的根基、長遠的前景、廣闊的市場,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需求越來越大、范圍越來越廣,只要農村水電發電提供綠色電能,就為市場所需,就由電網消納,就交市場交易結算,而這個市場既包括農村水電所在地市場、市縣市場、省(區、市)市場、區域市場、國內市場,還包括境外市場、國外市場。
資產的長效性。中央高度重視、地方統籌實施、部門緊密配合、群眾積極參與、標準規程規范指導、法律法規政策保障下的中國農村水電,其資產是優質資產。只要堅持改革體制,創新機制,即:堅持政府調節、部門指導、行業監管、業主實施;堅持規劃、論證、開工、建設、驗收全過程監管,制止和杜絕“四無”建設;堅持項目法人制、資本金制、招標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五制”管理;堅持建立健全法人負責、監理控制、施工保證、政府監督的質量保證體系;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行公司制改革,設立有限責任制企業、股份制企業、股份合作制企業或混合所有制企業;堅持電力體制配電端改革方向,完善分散開發、就地供電、就近消納、聯網運行的地方獨立配電公司的制與機制等等,這樣,建立在優質基礎上的中國農村水電資產,同樣具有十分突出的資產長效性,它是中國農村水電的長效觀之三,反映為國資部門管資管人管事與水行政主管部門管資管人管事的有機結合,實物性資產監管與資源性資產監管的有機結合,從而形成農村水電資產安全完整與保值增值的長效性。
促進與保障農民增收的長效性。各地在農村水電及電氣化建設中,涌現出一批以農村水電建設為載體,實行股份制辦電,農民分享股權的典型事例,使農民長期穩定地從農村水電直接獲得分紅收入,形成了農民增收的長效體制與機制。這種促進與保障農民增收的長效性,是中國農村水電的長效觀之四,也是現階段整個長效觀的核心所在,涉及農村水電工作宗旨,關系農村水電改革發展出發點和歸結點。
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三農”問題,反復指出解決好“三農”問題是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現農民持續增收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同志說,要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尤其要增加對農村水電等“六小”工程的投入,要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加快貧困地區脫貧步伐。同志說,要圍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從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同志提出,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傾向;但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傾向。我國現在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以上所指所說,特別是同志提出的“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對于推動全黨全社會站在全局的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從根本上解決好“三農”問題,解決好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問題,解決好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收入差距問題,統籌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歷史意義和深遠影響。
中國農村水電促進與保障農民增收的長效性,主要反映為體現在極有說服力的一批典型事例中,即體現在尚未解決溫飽、尚未穩定解決溫飽以及基本實現溫飽的貧困地區的一批典型事例中,突出的如:
----甘肅臨夏縣刁祁鄉原是一個尚未解決溫飽的特困鄉。總戶數4790戶,總人口2.4萬人。黃河一級支流大夏河傍鄉而過,水能資源豐富,可開發量達2萬千瓦。“十五”以來,在國家的扶持下,通過農村集體和鼓勵農民集資開發農村水電,先后集資810萬元(國家扶持農村集體部分占51%),建成了3座農村集體小水電和兩座股份制小水電,共裝機2464千瓦(終期規模4068千瓦),年發電量800多萬千瓦時,一年收入200多萬元。實現了全鄉戶戶通電。除免費向學校、五保戶供電外,對農村用電實行0.25元/千瓦時的優惠電價,每年減輕農民負擔30多萬元,平均每戶70余元。全鄉農民除通過集體和個人入股分紅和在小水電企業就業取得收益外,還通過投勞及砂石料供應等增加收入。近年來,小水電企業還投資近百萬元用于學校、鄉村道路建設。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200元,其中集體和個人入股分紅收入120余元,占10%以上。小水電促進和保障農民直接間接增收貢獻率達50%以上。刁祁鄉農民人均純收入雖仍然很低,但已甩掉了尚未解決溫飽和尚未穩定解決溫飽兩頂貧困鄉的帽子。2004年我國尚未解決溫飽的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界定標準為人均年純收入637元以下,初步解決溫飽但尚不穩定的農村貧困人口界定標準為人均年純收入924元以下。到2004年末,我國農村尚未解決溫飽的絕對貧困人口有2600萬人,初步解決溫飽但尚不穩定的農村貧困人口有5000萬人,也即尚未解決和尚末穩定解決溫飽的農村貧困人口共有7600萬人,都主要分布在西部大開發地區。因此,刁祁鄉的事例具有重要的典型意義。
----四川彭州市寶山村是一個位于大寶山區的600多戶、2000多人的貧困山村。上世紀70年代在國家的扶持下,由農民集資3萬余元建起了一座100千瓦的小水電,嘗到了有電的甜頭。80年代在國家的支持下,投資500萬元,其中貸款300萬元,其余資金由農村集體和農民籌集,建起了當時全省最大的村辦電站,裝機1600千瓦。從此依托自然資源,大力發展小水電,不斷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經濟基礎越打越牢,致富路子越走越寬。1994年以寶山村集體經濟為基礎建立了寶山企業集團公司。目前全村約900個成年農民都是集團公司職工,外聘職工300多人,職工總數1200多人,其中高級職稱的有68人。集團公司下轄5家分公司,24個子企業,總計固定資產5.4億元,流動資金3600萬元。現己形成以農村水電為龍頭,“旅游”為重點,“建工建材與山珍食品”、“化工與建筑”為兩翼的集團化公司。其中水電開發分公司己在外地開發農村水電15座,總計裝機12萬千瓦。目前全村農民人均年純收入5500多元,人均年產糧1200斤,年實現工農業增加值5億元以上,其中工業增加值占98%。幾年前寶山村就已無貧困戶,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
----湖南省委領導按照國家政策規定精神,支持桂東縣黃洞鄉漚菜村、沙田鎮水莊村以農村水電建設為載體,將國家扶持資金轉化為農村水電生產力,量化為農民的股權,直接落實給貧困農戶,使農民長期穩定地從農村水電直接獲得分紅收入,形成了農民增收的長效體制與機制。黃洞鄉漚菜村位于高寒山區,全村人口430人,人均耕地不足一畝,1999年人均純收入只有506元,是一個尚未穩定解決溫飽的貧困村。2000年在省委領導支持下,用扶貧資金125萬元作為農民的股份,建成了裝機320千瓦的漚菜村小水電,年發電量100多萬千瓦時,年純收入16-18萬元,扣除集體提留6-7萬元用于村級道路維護、小學建設、貧困補助等外,平均每人每年可從小水電分得紅利200-300元。小水電安排待業青年3人,人均年工資7000多元。開發小水電帶動其他農副產品加工、鄉村企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壯大集體經濟。目前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08元,比1999年增長了5倍多。沙田鎮水莊村建成了水莊小水電,裝機570千瓦,共投入扶貧資金100萬元,其中配給每戶農民股份1000元、水莊小學教育基金股份5萬元、村集體股份47萬元,吸納其他入股資金140萬元,總投資240萬元。投產發電后,除保證每戶農民每年分紅200元左右外,年滿60歲的老人可領到一份“養老補助”,還可為全村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和其他公益事業提供資金。
----江西銅鼓縣紅蘇村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由三戶農民帶頭用自己的積蓄和籌集的資金,在自家門前辦起了紅蘇村第一座農民股份合作制小水電,裝機容量260千瓦,2002年建成發電,當年即獲得純收入10余萬元。在榜樣力量的激發下,目前紅蘇村已成和在建的農民股份合作制小水電已有7座,總裝機容量3085千瓦,全部建成投產后年發電量可達1250萬千瓦時,年可實現純收入220多萬元,全村人口468人,人均小水電收入可達4700元,全村1/3的農民將成為小水電工人。紅蘇村也將由原來靠山吃山的“林業村”,變成借水發財的“水電村”。
----福建德化縣大銘鄉由鄉政府用原建成的鄉集體小水電企業資產提供無償擔保,幫助貧困農戶貸款興辦小水電,做到全鄉家家都有小水電股份,戶戶都有小水電分紅收入,共享鄉村小水電資源,實現共同富裕。目前全鄉農民人均擁有小水電裝機0.9千瓦、享有小水電股份100O元,2004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3486元,其中小水電貢獻占2/5。隨著農村水電資源的開發,大銘鄉一是積極推行小水電代燃料,家家用電燒飯,戶戶保護林木,村村涵養水源;二是積極引進加工企業,推動農村經濟發展,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三是積極探索新時期農村水電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完善,加強生產經營管理,為全鄉人民朝著寬裕型小康邁進不斷作出新貢獻。
----廣東乳源瑤族自治縣是位于粵北山區的少數民族貧困縣。總人口38萬人,人均耕地不足1畝。但縣境內水能資源十分豐富,可開發量達50多萬千瓦。過去農民收入主要以糧食和反季節蔬菜種植為主,1993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僅770元。1993年以后在農村水電及電氣化建設中逐步全面推行股份制集資辦電,全縣已建成小水電295座,總裝機40余萬千瓦,14個鄉鎮、鎮鎮有小水電,有40個行政村、村村有小水電股份,有240個自然村、年年分享小水電紅利。20年后的2003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3626元,比1993年增長了3.7倍,其中小水電貢獻1490元,占41%。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823元,小水電貢獻率達45%。乳源縣農村水電是縣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目前全縣農村水電企業年收入4.5億元以上,年上繳稅金7000萬元左右,占全縣財政收入的一半。乳源縣充裕的電力,低廉的電價,吸引了許多省內外境內外企業落戶投資置業,帶動了全縣經濟社會蓬勃發展。農村水電及電氣化建設,讓乳源縣早早地摘掉了貧困縣帽子。
----福建永春縣一都鎮美嶺村地處本縣鄰縣交界的叢山中,原為一都鎮三嶺行政村的一個偏僻自然村,1979年人均純收入只有70元,是名副其實的特困村。1981年后經濟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1987年升格為行政村,1988年成立泉州市首家村級黨委會。黨組織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領導核心作用,1996年、2001年先后兩次被評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2004年全村112戶,475人,外來員工2000多人。1981年美嶺村領頭人蘇新添帶頭出資5萬元,動員群眾集資13萬元,共籌資18萬元建成1座40千瓦的小水電,用自發電力帶動膠合廠生產,年獲利30萬元,跨出脫貧致富第一步。1986年又籌資108萬元建成1座320千瓦的小水電,帶動制材廠、紙箱廠、竹編廠、茶葉加工廠等一批村辦工廠生產。從此以電養電,以電興業,滾動發展,村辦企業越辦越興旺。1993年,建成泉州市最大的水泥廠,年產量30萬噸,并在泉州市區購地50畝創辦了美嶺商貿大廈。隨著村辦工商企業的蓬勃發展和用電量的急劇增長,“九五”、“十五”期間他們跨縣開發小水電和建設熱電聯產的配套小火電,全村發電裝機達到2.2萬多千瓦,2004年發電量1.2億千瓦時,本村用電量7000萬千瓦時,包括外來員工人均用電量2.8萬千瓦時,戶均生活用電量5357千瓦時,自給有余,余電上網銷售,達到國際社會發達地區平均用電水平。美嶺村經過20多年的艱苦創業,從山溝里崛起,發展成為富甲一方的美嶺集團,全村經濟結構實現了由農業型向新工業型的跨越,農民全部成了工人,兩個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1999年美嶺村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2004年全村工農業增加值達3.2億元,村民人均收入2.4萬元,上繳國家稅金1530萬元,村財政收入4580萬元。2001年以來,投入1.2億元發展教育,創辦全縣首家村辦高級中學;投入1300多萬元美化環境和增強文體、保健設施;投入1500多萬元鋪設水泥公路38公里。村里60歲以上老人每月可領取400元福利費,全村累計用于扶貧濟困資金達2000多萬元。美嶺村的艱苦創業、開拓進取,成為我國山區脫貧致富的一面旗幟,全國已有30多萬人次到美嶺村參觀學習。美嶺村黨委書記蘇新添先后當選為黨的十五大、十六大中央候補委員,受到、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轉
類似的事例還有不少。然而各地在農村水電及電氣化建設中,雖然涌現出一批在國家的扶持下,農民入股辦電直接增收的典型事例,但是就全國總體而言,特別是就貧困山區、老少邊窮地區而言,尚屬局部事例。在通過發展農村水電直接增加農民收入的問題上,絕大多數貧困山區、老少邊窮地區和農村、農民,與以上典型事例相比,存在的差距還很大。既凸顯廣大貧困地區和農村、農民遠未分享國家改革發展的成果;更顯示水能資源豐富的廣大貧困地區和農村、農民需要在國家的扶持下,大力開發農村水電,促進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的急切性和緊迫性;還表明廣大貧困地區變農村水電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和生態環境優勢,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推進經濟社會全面和諧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完全可能性與十分必要性。這是廣大貧困地區和人民群眾的長期心愿和迫切期待。
目前,我國不少貧困地區農戶除勞動力和土地外,人均收入僅能維持簡單再生產和基本生計,特困農戶更難以維持生計。在社會辦電中,強勢資本開發農民身邊的水能資源常與農民爭利,同時對占用農村土地大多采取一次性廉價補償的做法,農民不僅難于參與辦電,且受失地失業嚴重威脅。沒有國家對“三農”的扶持,將扶持轉化為農村水電生產力,量化為農民的股權,不很好解決農民土地入股、合營等問題,農民很難參與農村水電的開發利用。貧困地區急需國家在社會辦電中,提供農民參與開發經營農村水電的公平機會和公正待遇。
綜上所述,落實中國農村水電的長效觀,體現中國農村水電的資源長效性、市場長效性、資產長效性和促進與保障農民增收的長效性,把貧困地區的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生態優勢、生產力優勢,符合貧困地區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符合山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同時把國家對農村、農民的扶持轉換為水電生產力,量化為農民的股權,開辟農民增收的新途徑,建立農民利用身邊豐富的農村水電資源增加收入的長效體制與機制,符合我國現階段已應實施“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符合進一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的要求;符合深化農村改革,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造血功能與機制的需要。滿足了貧困山區人民改變自身落后的生產生活條件和脫貧致富的迫切愿望,符合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得到了農民群眾的真誠擁護和廣泛參與,這是農村水電及電氣化事業發展的生命源泉!
堅持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統籌與經濟建設、江河治理、扶貧開發、生態建設四個方面的結合,堅持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的方向,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與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水能資源統一管理為基礎,以農村水電電源、電網和管理現代化為龍頭,以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和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相結合的文明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為貧困山區和老少邊窮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電能支撐和保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斷作出新貢獻,則是催促和推進農村水電及電氣化建設持續進行的永不枯竭的動力源泉!
- 上一篇:農村土地流轉機制幾點思考
- 下一篇:國土干部管理體制改革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