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教學合作學習研究

時間:2022-10-19 10:44:58

導語:初中數學教學合作學習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數學教學合作學習研究

摘要:文章作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就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意義展開了簡要論述,重點探討了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方法,旨在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初中數學;合作學習模式;應用

作為一種教學方式,合作學習模式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開展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但就目前的實際情況而言,初中數學教師在課堂上開展的一些合作探究學習活動只是走走過場而已,根本未將合作學習模式的優勢發揮出來。所以,教師一定要對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作用有充分的認識,真正發揮出合作學習模式的優勢,讓學生切實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1.有利于“因材施教”的實施。“填鴨式”教學是傳統教學中初中數學教師普遍采用的方式,教師只是傳遞知識,未對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予以重視,大大打擊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1]。而合作學習模式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討論時間更加充裕,這樣既讓教師有了更多的時間對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關注,同時又讓學生有了更多的機會展現自我。比如,對于某個課題的研究,教師把學生分成多個小組展開合作學習。那么,每個小組在討論和研究過程中,勢必會遇到各類問題,但這些問題對他們來說或許就是學習盲點和學習知識的延伸所在。如此教師便能對學生的問題有充分的了解,進而做到有針對性的授課。2.有利于學生團結互助精神的培養。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讓傳統教學方法發生了巨大改變。利用合作學習模式,可將個體學生轉化為一個團體,大家一起學習進步。而只有具備了一定的團隊意識和能力,才有利于學生間的互相幫助與監督,進而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二、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1.小組互動學習模式。合作學習模式中用得最多一種形式便是小組互動學習模式。教師在初中數學課堂上可根據具體情況對全班的學生進行分組,事先確定好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并安排各組學生在上課前把相關的教學資料準備好,以便學習與掌握數學知識。在學生完成教學目標后,教師再展開相應的習題練習,對小組互動學習模式的學習效果予以檢測,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比如,學生在學習幾何圖形時,由于幾何圖形均有不同的特點,因而學生需要做全方位的考慮,諸如三角形的分類與特征、四邊形的分類依據、幾何圖形的面積與周長求法等均在考慮范圍之類。學生在小組互動模式的學習過程中,須親自驗證各種幾何圖形,而在這一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各種問題,且這些問題都需要學生重點掌握。因此,各小組成員在解決問題時也就進一步了解了知識點,對該知識點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從而對深入學習數學知識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2.競爭學習模式。初中數學教學不僅僅是將初中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體現出來,更重要的是體現競爭合作。比如,方程內容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占到很大的比重,諸如方程的列法、解法等都在其列。為此,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這一部分內容時,可借助競爭式學習模式來進行合作教學。一方面,教師可結合班級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進行有規律的分組,具體來說就是數學能力強與數學能力較弱的學生均在同一組中,且每組成員的人數要一致。另一方面,教師把白紙分發給小組每一位成員,每張白紙上都寫著多個相同的方程組,小組的成員只能選擇其中一道題來完成,做完后再由下一位成員完成其他題,每位成員都完成后再對各小組所用時間進行計算。利用該方法,既可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又對各小組成員間的互幫互助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3.課外合作學習模式。一般而言,能夠對學習的內容予以靈活的應用,使之在實際生活中發揮效用是我們學習知識的目的所在[2]。數學學習同理。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通過合作學習的方法對學生們運用數學的能力予以培養,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比如,在完成“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識點教學后,教師可讓學生進行一些課外實踐活動。教師先對所有學生進行分組,再讓每個小組中的學生對不同銀行的利息、存款利率等展開統計、分析;接著讓小組學生選出他們認為最理想的存儲方式,并闡述緣由。借助這種聯系學生生活的實踐方法能夠使學生對知識點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促進他們數學應用能力的提高。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合作學習模式,不是簡單地將教學模式轉變就可以了,而是要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掌握到數學學習的方式與技巧,讓所有學生均在活動中找準自己的位置,進而促進自身能力的提高。

作者:王利軍 單位:湖南省宜章縣第二中學

參考文獻:

[1]曾期嫣.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才智,2011(17):98.

[2]桑明杰.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赤子(上中旬刊),201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