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課堂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

時間:2022-04-02 04:40:02

導語:高中數學課堂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數學課堂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科技發展的必然產物,是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運用的具體體現。因此,高中數學教師應該在教育信息化的視域下開展數學教學工作,從而使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能夠真正得到落實。本文首先對于教育信息化的具體含義進行了簡要的闡述,并對教育信息化對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促進作用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然后具體探討了教育信息化視角下高中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對策。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高中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數學對于高中學生的總成績有很大的影響。只有從學科核心素養角度出發來開展數學教學工作,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才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一、教育信息化與高中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教育信息化是科技發展的必然產物,是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運用的具體體現。作為高中教學中的主科之一,數學教學的發展也應該朝著信息化的發展不斷邁進,從而不斷提升教學的效果及有效性。(一)教育信息化的含義概述。關于教育信息化的含義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教育信息化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從而使學生能夠成長為適應信息化社會發展的人才;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要求在科研和教學當中加強對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從而使教育信息資源得到更加有效的開發和利用。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的要求,通過在教育過程中運用多媒體、計算機、網絡通信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教育改革的發展。此外,教育信息化不僅僅是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更重要的是要通過信息化實現傳統模式的變革,從而使教育觀念、思想、方法、內容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構造出共享、開放、交互的模式。在教育信息化當中,教學信息化無疑占據著核心的地位。(二)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培養中教育信息化的作用分析。數學學科核心素養不僅僅包括基本數學知識的傳授,也包括學生數學文化和思維的培養,其最終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對于數學學科的興趣,使其形成真正的數學學習能力,能夠自主地進行數學的學習。相較于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數學教學更加有助于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落實。首先,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更容易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不高是讓許多高中數學教師頭疼的問題。缺少興趣基礎,以應試為目的的數學學習并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數學核心素養,一旦沒有了應試的要求與壓力,學生很快就會放棄數學的學習。而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師可以通過更多的手段與途徑來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娛樂生活入手,將娛樂與高中數學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娛樂中學習數學,通過學習數學來愉悅身心。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推薦數學題材的紀錄片,如《尋找隱藏的維度》《數學漫步》《一根繩子有多長》《數學大謎思》,通過這些兼具科學性與藝術性的作品使學生感受數學的美,體會數學的魅力,提高其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還可以利用游戲來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如通過《微積分歷險記》這類以數學知識為題材的游戲,讓學生在玩游戲的過程中掌握微積分知識。所以說,相較于傳統高中數學教學的枯燥,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數學教學可以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在嚴謹性當中注入更多的趣味性,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其次,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有助于學生數學創新思維能力的形成。我們知道在高中數學中,解題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思考的角度可以有多個。因此,對于高中數學科學核心素養的培養而言,數學創新思維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在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很容易陷入一言堂的誤區,學生的數學創新思維能力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而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數學課堂教學必將更加開放,學生可以通過網絡來接收不同的數學知識,而不是僅僅局限在教師教授的與教材給出的知識。所以學生可以從更多的角度來認識與思考,從而找到適合自己的解題方法,打破固有的認識,培養創新思維能力。最后,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有助于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目標,讓學生能夠自主進行數學學習對于高中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至關重要。教育信息化使得學生的高中數學學習對于教師的依賴程度大大降低,及時脫離了教師的輔導,學生也能夠利用網絡從多個途徑進行數學學習,如學生可以在數學學習論壇、在線學習網站等獲取所需的資源進行學習,通過網絡資源與途徑來進行自主學習。

二、教育信息化視角下高中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對策

如何充分利用各種信息化的教學手段,使其作用能夠充分地發揮出來,是每一位高中數學教師都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打造開放的課堂。我們知道,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帶來的改變不僅僅是促進教學技術的進步,同時其對于課堂教學模式改變也是極為深遠的。因此,為了使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能夠更好地落實,高中數學教師應該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打造出更加開放的數學課堂學習環境與氛圍。在開放的課堂環境下,學生數學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培養與提高,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例如,在“用樣本估計總體”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將課堂教學搬到計算機實驗室當中進行。為了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開放,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空間,教師可以改變以往單方面的知識灌輸模式,轉為讓學生以網絡和其他信息化技術手段為陣地進行自主學習。為了讓學生能夠通過自主學習掌握用樣本的頻率分布估計總體分布的相關知識,教師可以“我國居民生活用水定額管理”為課題,讓學生自己通過在網上查找數據與資料,撰寫課題報告,通過頻率分布的相關知識對于我國居民生活用水定額管理的科學性進行評價,并從頻率分布的視角來探討提高用水定額管理合理性的措施。這樣,通過以課題為載體,讓學生利用網絡為陣地,數學知識的傳授就不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大包大攬,教師只需要在課堂上放開手腳讓學生自主探索數學問題,并在適當的時候進行指導,幫助學生理清思路,進而完成教學的目標。而且,通過開放的數學課堂教學,學生數學知識的學習并不是依靠教師的灌輸,而是通過自主探索獲得。這樣,學生對于如何通過樣本的頻率分布估計總體分布將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能夠將相關的知識點內化到自己的數學知識結構當中,學習的效果必然會更有保障。如此一來,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就能夠得到真正的落實。(二)運用信息化的教學方式。我們知道,教學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而教學信息化的實現必須依賴于各種形式的信息化教學方式與手段的運用。教師只有掌握信息化教學手段,并能夠根據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運用,才能夠有效地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學的水平,從而使學生的高中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得到培養與提高。多媒體教學是目前運用得最多的信息化教學手段,也是目前高中數學教師必備的信息化教學技能。而在當前,許多數學教師對于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僅僅局限在通過多媒體課件來展示教學內容,簡單地實現教學內容的數字化,從而達到輔助教學的目的。這對于通過信息化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該開發出多媒體教學更多的用途。例如,教師可以借助于多媒體教學形象、直觀的特點,將抽象的數學知識進行轉化,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與理解。尤其是在“空間幾何體”的教學當中,靈活地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直觀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利用三維設計軟件來進行教學。通過合理利用三維設計軟件,教師可以對基本的空間幾何體和復雜的組合空間幾何體進行建模,利用軟件的視圖變換功能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觀察各類空間幾何體,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空間幾何體的相關知識。(三)構建基于互聯網的翻轉課堂。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為一些新型課堂模式的發展與推廣運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翻轉課堂是一種顛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新模式,其注重的是先學后教,將傳統的教與學的順序進行了顛倒。翻轉課堂不僅是對教與學順序的改變,同時也使得在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中教與學、學生與教師的地位出現根本的變化,學生的學成為了占主體地位的一方。而互聯網的發展和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使得翻轉課堂的模式得以實現。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培養高中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需要教師充分運用翻轉課堂的模式。在課前,教師可以通過在線教學平臺來指導和監督學生的學習。學生課前學習的效果對于翻轉課堂的效果具有直接的影響,如何保障學生在課程能夠充分進行數學學習是一個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為此,教師可以通過在線課程教學(如慕課)來指導與監督學生的課前學習。通過慕課,學生不僅可以進行基本的數學知識的學習,還可以通過在線測試來檢驗課前學習的效果。教師也可以根據測試的結果來找到學生課前學習存在的突出問題。在課中,教師可以學生的在線測試結果為依據,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從而幫助學生查漏補缺。由于教師在課中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知識的講解,因此可以更好地實現個性化的教學,對于進行更多的個別指導。在課后,教師也可以慕課指導學生的課后學習,幫助學生進行進一步的鞏固和提高。依托于互聯網教學,教師可以構建起更加有效的翻轉課堂模式,從而在數學教學中真正做到以學生的學習為主體,有效地培養與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促使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得到更加有效的落實。

三、結語

總之,高中數學教學必須緊跟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步伐,通過不斷提高信息化教學的水平,使學生的數學知識更加牢固,數學思維得到更好的培養,最終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能力,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劉長偉.注重學科核心素養在教學中的落實———以高中數學為例[J].江蘇教育,2017(9).

[2]朱文浩.基于信息化生態課堂背景下高中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18(4).

作者:張博 單位:甘肅省隴西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