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質疑能力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1 04:11:00

導語:小學數學質疑能力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數學質疑能力研究論文

【摘要】:在小學階段,學生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和疑問。小學教師要善于把握學生的這種天性,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通過答疑解惑,讓學生在質疑中主動的去發現問題,從而尋求正確的解題方式,歸納和總結解題的方法和規律,充分發揮其學習的主觀能力性。

【關鍵詞】:質疑釋疑因材施教

學貴在“疑”,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學生的天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根據課堂情況、學生心理狀態和教學內容的不同,適時地提出經過精心設計的問題,對于培養學生的能力大有裨益。巧妙地設疑,可以集中學生的聽課注意力,使他們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一、營造質疑環境,鼓勵大膽想象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但是,目前的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還是串講串問,沒有留給學生積極思維的空間。要將質疑引入課堂,教師必須更新觀念,明確提問不僅是教師的權利,更應該使質疑成為學生的自身需要。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時,要以兒童的興趣為出發點,有意識地創設質疑氛圍,使學生因趣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智。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用舊知解決新問題,挑起矛盾,讓學生產生問題;可以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實踐中發現問題;也可以通過設計開放性數學問題,讓學生展開想象;還可以在知識的對比、歸納、概括中讓學生面對問題……

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如組織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可讓自卑、膽怯的學生在小組內提問,鍛煉他們的膽量,樹立其自信心;對于口頭表達能力差的學生,可以先讓他把問題寫在紙上,再照著念,循序漸進,不能要求過高,急于求成,使其失去信心;對于課堂上來不及提問或言猶未盡的學生,可在課下讓他把要提的問題、要講的話表達給教師。這樣,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就能得到保護,提問題的膽量也就越來越大,逐步養成敢想、敢問、敢說的習慣。

二、授人以“漁”,探尋“疑”點

教師應注意質疑的“言傳身教”,還應使學生明確在哪兒找疑點。教師要教會學生質疑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學習過程的困惑處、法則規律的結論處、教學內容的重難點處、概念的形成過程中、算理的推導過程中、解題思路的分析過程中、動手操作的實踐中等,還要讓學生學會變換視角,既可以在正面問,也可以從反面或側面問。即無處不可生疑,無時不可生疑。如可讓學生這樣想:“概念”為什么這樣表述?能否增加或刪改一些字詞?在概念內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質疑。如,在教學“分數工程問題”時,可問“為什么可以用單位‘1’來代替具體的數據”。教師要鼓勵學生對任何一個問題都去探索,或提出與眾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學生或教師一時也想不到的問題,這是學會質疑的關鍵。有時學生質疑的涉及面廣,顯得“多而雜”。這時,教師要組織學生討論,哪些問題問得好,哪些問題不著邊際、不是教材的內容和重點,引導學生逐步由“多而雜”變為“少而精”。只要引導得法,學生就能有所發現,逐漸學會質疑。

三、明確目的,正確釋“疑”

“疑難”對學生來說是暫時還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沒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質疑是手段,釋疑才是目的。如果對學生的質疑置之不理,將壓抑學生的積極性。釋疑的方法不妥,也將影響質疑問難的作用。面對學生的質疑教師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輕易否定。遇疑不慌、處疑不驚,不受課堂45分鐘的時空限制,因疑引疑,設新疑釋質疑,會收到比完成幾道鞏固作業更美妙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萬以內筆算減法”時,教學進入練習作業之前,教師留下一定時間讓學生質疑問難。一個學生突然舉起手來:“老師,四位數的減法,可不可以從高位減起?”這是大家都意想不到的問題,使全班學生都向發問的同學投去了驚異的目光,面對學生提出質疑的問題,教師首先讓大家猜一猜“從高位減起”是不是可行的,當學生的意見不一產生矛盾沖突時,教師為學生提供三道計算題作為新的探索材料。接著,教師耐心地等待大家的研究和探討。在組織交流時,教師啟發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其過程是循循善誘、步步到位,使學生經歷了“猜想(假設)—論證—實踐—結論”這樣一個認知過程,體現了“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最后,教師通過問題“課本上為什么選擇了從個位減起”來小結,引導學生對兩種方法進行比較,使學生認識到有些方法盡管是可行的,但由于操作繁瑣,效率低下,一般是不可取的。這樣的結果,既使學生認識到這段學習的收獲和意義,又沒有給質疑的同學留下一絲一毫的傷害痕跡。

四、發揮主導作用,做好質“疑”

要使學生做到非“疑”不質,是“難”才問,置學生于“憤”“悱”狀態,使學生不得不疑,要注意如下控制:

1、時間控制。首先,要把握質疑的時機,特別在新授課時和新課結束后,讓學生質疑。其次,質疑時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才能有所發現。三是,準許學生有疑就問,不懂就問,不要拍打亂原來的教學程序。四是,要防止時間不夠,學生“問”一無所得,或尚未“解惑”,流于形式走過場。

2、對象控制。質疑問難要面向全體學生,“好、中、差”兼顧,尤其要鼓勵學困生質疑。學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問,這樣得不到及時補救,以后問題越積越多,更無從問起了。

3、范圍控制。要保證質疑問難的質量,既要拓寬范圍,又要進行范圍控制,不能漫無邊際,要做些思維方向的引導,讓學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學的知識點上。實踐證明,作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學生提出有效的問題,這是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重要措施。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強化學生的質疑能力的培養,努力實現學生與教材、與教師、與同學與環境等相關課程要素的互動,帶著疑問去聽課,帶著疑問去尋求解題的方法。只有這樣,教學目標才會更明確,教學效果才會更明顯。

參考文獻:

[1],何平,小學數學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小學數學》2001,3

[2],張東偉,質疑能力與素質教育的關系淺析,《教育新干線》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