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學習能力的方法探索

時間:2022-08-14 03:00:39

導語:數學教學學習能力的方法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數學教學學習能力的方法探索

(一)將知識融入生活,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數學本就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作為數學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聯系生活實際,注意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透過問題掌握數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要讓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角度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不斷提高數學應用與理解能力,激發對數學的學習興趣[1]。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數學素材和形象的圖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尊重、熱愛和關心學生,要經常給予學生鼓勵和幫助,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到學習是一件愉快而有趣的事情。如講授七年級《數學》上冊第一章時,筆者以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數的表示及運算問題引入知識:(1)北京冬季某天的溫度為-3~3°C,以其確切含義引出“負數”這一代數知識。(2)在有3支隊伍參賽的足球比賽中,如何確定3支隊的凈勝球數?以此問題引出有理數的加減法運算知識。講授第二章時,筆者以2006年正式通車的青藏鐵路為背景,根據路程、速度和時間的關系設計了幾個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引入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公式表示數和數量關系的知識。講授第四章時,筆者以豐富多彩的世界中包含著形態各異的圖形為切入點,從奧林匹克公園建筑圖中尋找熟悉的圖形,由其中引出直線、射線、線段、角等有關知識。教師若在授課時注意引用學生容易感知的數學知識,就能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重要性。教師應多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他們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使之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從而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打下基礎。

(二)巧妙利用多媒體激活學生的自主學習氛圍

數學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輔助教學,借此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使現代信息技術能成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努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愿意并有足夠的精力投入到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恰當地運用計算機進行輔助教學,創設“生活數學”情境。通過模擬和再現生活,使課堂教學更貼近現實生活,讓學生在熟悉、親切的生活背景中學習數學。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幫助學生突破學習中的難點,同時可以活躍課堂教學氣氛,使學生能積極快樂地學習數學。在講授“統計圖表”內容時,教師可要求學生利用計算機解決以下問題:(1)先在網上查找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并收集相關數據;(2)將所搜集到的數據設計成一張Excel統計表;(3)根據表中的數據選擇不同的統計圖。學生對完成這一任務的積極性很高,他們在網上選取的題材相當豐富。筆者注意了解每個學生搜集的材料和他們的活動過程,及時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并請他們分別介紹各自的成果,然后讓同學之間相互提問和討論。在多媒體的輔助下,學生能夠在網絡中輕松愉快地完成數學知識的學習[2]。教師若能巧妙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則既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又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這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

(三)注重學習方法指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

古人云:“學貴有方”;“善學者,事半功倍;不善學者,事倍功半”。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對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提高其學習效率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這樣才有利于激發學生對課堂教學的興趣,有利于其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教材、學習操作、解題過程、質疑及總結等方面能力的指導。應該提起注意的是,教師在選題時要充分挖掘課本中習題的潛在作用和智力因素,題目要具有典型性、針對性和啟發性。例如:在講授完平方差公式的因式分解知識后,教師應安排一節習題課,精選一些習題供學生練習。如因式分解(1)(x-1)+b2(1-x);(2)(x2+2y)2-(2x+4y2)2;(3)9x2(a-b)+4y2(b-a);(4)(a2+b2)2-(b2+c2)2。很多學生在求解時直接提取一次公因式或使用一次平方差公式就認為完成分解了。教師可就此問題啟發學生觀察分解后括號內的各項是否還可繼續分解,從而使學生發現分解還不夠徹底。之后,教師再啟發學生觀察(1)、(3)小題和(2)、(4)小題在解法上各有什么特點。通過教師啟發,學生可歸納總結出如下規律:在進行第一步因式分解后,所得的多項式因式有些還可以繼續分解,而且必須進一步分解。如果多項式的各項含有公因式,則第一步通常為提取公因式,之后再進一步運用公式法分解。教師可以借助基礎題不斷變換題型,以逐步培養學生觸類旁通的解題能力。通過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有效指導,可以使學生在學習數學時變得輕松、靈活,學習效果明顯,有助于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3]。

(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引導其開展自主學習實踐

教育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教師應該具有創新意識,要改變以往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重視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創新教育要在教學過程中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以思維為核心”的教學思想,強調學生的主體意識,突出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要將教學的重心和立足點轉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方面來。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發揮主體作用;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能夠與教師一起參與教和學;要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營造出寬松和諧的教育環境;還要給學生提供參與教學的機會,為他們搭建展示自身能力的平臺,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提高數學學習能力。在講授“平行線的性質”一節時,筆者設計了如下例題。例1如圖1所示,已知a∥b,c∥d,∠1=115°。(1)求∠2與∠3的度數。(2)∠1與∠2是什么關系?學生很快就給出答案,并得到∠1=∠2。筆者正要繼續講解時,一位學生指出即使不知道∠1=115°,也能得出∠1=∠2。而這正是筆者要講而未講的問題。在請其講述推理過程后,筆者借題發揮,將題目修改如下:已知a∥b,c∥d,求證:∠1=∠2。隨后,筆者又將題目變化如下:變式1:已知a∥b,∠1=∠2,求證:c∥d。變式2:已知c∥d,∠1=∠2,求證:a∥b。變式3:已知a∥b,那么∠1=∠2嗎?通過一題多證和一題多變,可以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應鼓勵他們多思、多問、多變,勇于質疑,在探索和求異中有所發現和創新。這樣既有助于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濃厚興趣和創新精神,又為他們自主學習提供了展示平臺[4]。實踐證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完成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及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均具有重要意義。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應在先進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積極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平臺與空間,使學生能發自內心地喜歡學習數學,能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真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最終提高數學學習效果。

本文作者:范華龍工作單位:沙浦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