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數學教育面臨的困境與對策
時間:2022-09-25 10:25:50
導語:高職院校數學教育面臨的困境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傳統教學模式與現行學生狀況的矛盾。近年來,高校擴招和生源人數的減少導致高職院校學生素質逐年下降。同時,生源途徑也趨于多樣化,有普通高中畢業生、職高技校畢業生、五年制的初中畢業生、單獨招生等各類學生。這種錄取情況的差異造成學生在文化基礎、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等方面有明顯的差異。教學上多數高職院校采用的是按專業混合編班的模式,導致同一個班級學生的數學知識基礎及接受能力相差懸殊。此外,傳統的班級授課制,確立了統一目標、統一內容、統一教法、統一考核方式與標準,針對不同程度學生的需求教學區分性差。因此,面對在知識水平、學習能力、學習興趣等方面有較大差異的學生,傳統的教學方式會導致“部分學生學不會,部分學生學不夠”的情況發生。這必然不能滿足當前學生專業技能的需求,影響教學的整體效果。
2.教學內容與課時量的矛盾。現在高職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突出專業實踐。例如,教育部規定高職三年制專業在教學活動總學時中實踐教學至少達到40%。專業實踐課時增加,理論課時數相應的就會減少。過去相對課時較多,又沒有什么直觀教學成果出現的數學課就成了被重點刪減的對象。我們調查了20余所涵蓋各種職業類型的高職院校發現,高職的數學課時由2000年的平均近160個課時到2013年下降至不足80個課時,很多高職高專專業開設數學課時在50~80個,個別專業甚至取消了數學課。高職高等數學課時大量減少,各專業需求的數學知識內容的容量又很大,那么按照現有的課時和教學方式,多數專業很難正常完成教學內容、很難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
3.學科的相對獨立性與專業融合的矛盾。長期以來,大多數數學教師一直從事教學工作,缺乏生產一線的實際體驗,對職業崗位需要的專業知識與專項職業能力認識模糊。因此,在編著教材、傳授教學內容時多強調結構嚴謹,偏重學科體系的邏輯性,注重章節內容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教學過程中長于數學概念、方法的展開,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略概念產生的背景、知識的形成過程,對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方法等重視不夠。過于注重數學學科的獨立性易造成高職數學課與專業課的脫節,缺乏數學與各學科間應有的相互滲透與相互聯系,不利于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二、高職數學教學改革策略研討
近年來,高職學生的認知基礎和學習意愿處于不斷下降的趨勢,同時,學生對高等教育的期望和需求呈現多元化趨勢。高等數學內容的抽象性導致許多學生學習困難,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也無法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無法滿足社會對人才多元化的需要。因此,教師必須從學生得到更好發展的角度出發去考慮教學,高職數學需要深化改革,切實做到與社會人才需求和學生個性化發展銜接,與專業課程學習緊密結合,面向全體學生開展教學。
1.實施分層次教學,做到因材施教。實現“人人掌握有用的數學”和“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的教學目標,需要實施分層次教學。教師在進行高職數學教學時,要針對不同專業對數學的不同要求,依據學生現有知識基礎、能力水平、學習意愿等進行合理的層次劃分。根據不同層次劃分,分別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和要求;按照不同的教學進度,分別采用適合的教學方式;依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確實達到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分層教學的模式有多種。筆者所在的學院嘗試在數學教學中實施分層次教學實驗,根據學生的自我評價和教師測評進行統籌安排,將學生分為A,B,C3個層次。其中,A層的教學目標要求最高,在達到高職數學課程標準的基礎上,適當擴大知識范圍,著重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重視數學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B層的目標是達到高職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掌握專業學習所必需的數學知識,培養數學應用能力與意識。C層的目標是基本達到高職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掌握專業課程后續學習必需的知識。
2.開展課外教育教學活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開展課外教育教學活動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環節。高職院校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課外教育活動,可以有效補充課堂教學的不足,使學生在活動中積累人生體驗,培養個人興趣愛好,發展個性特長。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有極大的幫助。對于高職數學課程而言,開設一定學時的選修課或開展數學課外活動,不僅可以解決教學內容多與課時少的矛盾,而且可以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模式,豐富學生對數學學習的需求。高職數學課外教學活動可主要采取以下幾種形式:(1)數學建模是應用數學的思想、方法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數學建模是把知識與實際問題結合在一起的橋梁,是數學體現實用價值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數學建模內容涉及廣泛,建模活動耗用時間較長,且需要寬松自由的環境,所以在常規教學中很難開展。為此,可將建模培訓學習和建模競賽活動安排到課外甚至學生實踐環節去做,給對數學應用感興趣或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一個提高自己的機會。通過招募、選拔等方式組建建模團隊,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在老師的培訓和指導下學習建模知識、開展建模活動,形成應用數學建模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并能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建模活動的訓練和應用素材;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數學建模競賽活動,把建模的成果加以推廣和應用,拓展數學建模活動的影響力,從而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建模活動中。(2)開設數學文化、考試輔導等方面的選修課。開設數學史、數學文化選修課不僅是對高職數學的學習補充,而且能激發高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由于高職數學課時時數的限制,對于一些對數學學習有較高追求或有升學需求的學生在日常教學中難以顧及,可通過在課外開設考試輔導等進行彌補,以滿足各類學生的個性化需求。(3)利用網絡平臺開辟新的教學模式。在信息時展的今天,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和教學已經成為新的教學理念,得到了專家、教師和學生的認同。傳統的教材和教師經驗為主的學習資源,形式單調,易使學習者感覺枯燥、厭倦。利用網絡平臺,學生可以攝取到多樣化的資源。這種角色的轉變使學生自我掌控意識增強、自主學習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更有利于學生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培養。近年來,筆者所在院校開設了網絡教學空間、微課、慕課等,實現了精品課程、網上授課、作業批改、在線答疑、互動交流等內容的整合,開辟了新的教學模式。
3.進行教學改革,推動數學應用發展。高職數學教學改革應體現出高職教育“重在實用”的特色,突出“與專業融合”的作用。數學知識要與專業課程融合,教學內容要與專業需求一致,注重學生的學以致用,著重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高職院校數學教師須注重理論教學與專業課程相融合研究,探尋數學學習與專業課程結合的交叉點與平衡區。平時教學中,數學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突破教材的限制,從專業實踐中吸收素材。同時,教師自己也應該與專業課教師積極合作,分析專業技能對數學的要求,靈活選取教學內容,探討數學學習與專業課程學習的結合點。針對不同專業選取不同的教學內容,針對不同需求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使數學課程更好地服務于專業學習。
4.加強科研和專業實踐,促進數學教師實踐能力發展。高職院校的數學教師要多做一些數學應用研究,從中感受數學應用的心路歷程、感受數學強大的實用價值。這些感覺和體驗會有意無意地融合到平時的教學中去,使數學教學更關注實用性,體現職業教育的特色。由此,可以組建數學科研服務組,針對學校或社會存在的熱點問題,運用數學方法、建模解決問題,實現數學服務社會的目的;可以參加專業教學科研團隊,關注各專業的發展,協作完成教育任務、完成科研項目。數學教師也需要參加社會實踐,積極走出校門,服務社會。通過參與社會實踐項目的研究開發,確實做到教學與科研結合,不斷提高自己的實踐應用能力。
三、結語
高等數學不僅僅是專業課程學習的基礎,也是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課程,是實現終身教育的必需課程。高職教育中的數學學習要體現出職業教育的特色,在滿足課程標準要求和學生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前提下,更加關注學生綜合職業素質的提高,注重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知識遷移能力與創新精神的培養。高職數學教學改革是一個不斷完善、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反復的實踐和驗證。要堅持實踐,不斷總結經驗,群策群力,共同解決好問題,創造出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
作者:高杰 王大鹿 單位: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走復興路圓中國夢優秀作文5篇
- 下一篇:中學數學教育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