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分析

時間:2022-05-09 04:23:01

導語: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分析

一、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之內涵

不同論者關于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概念的表述有所不同,故首先對數學教育生活化的內涵進行分析,以防造成理解與實踐中的混亂。在眾多研究者所表述的對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的概念界定中,較有代表性的有:張俊(2005)從幼兒數學經驗的角度指出,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是一個(數學經驗)不斷地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的過程,是一個讓每個幼兒能夠“學自己的數學、學有用的數學”的過程;[3]曾鈺(2015)將幼兒數學教學活動生活化界定為教育者從幼兒熟悉的生活事物中提取教學素材及材料,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主動參與與數學相關的活動,并通過主動探索、操作形成相關的數學認知,形成相應的數學思維,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4]對上述概念進行總結可以發現,學者對于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的界定有兩個共同點:一是認為數學教育的內容來源于生活;二是數學教育最終的目的是用之于生活。可見,數學教育生活化不是簡單將數學與生活進行表面銜接,而是進行內在、高度自然的整合。從數學教育目標的制定、內容的選擇、實施乃至最后的評價與反思均需與生活相銜接。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引導幼兒理解數學并學會運用數學。

二、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之“生活”

在生活化數學教育中,數學應是富有生活意義的,“生活”是其中的關鍵,故在此有必要對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中的“生活”進行闡釋。(一)必定是兒童之“生活”數學教育生活化之“生活”,是指幼兒之生活,而非成人之生活。成人與幼兒雖生活在同一天空下,接觸的事物也似乎是相同的,但成人與幼兒真正所接觸、所觀察、所體會到的生活有諸多不同。兒童生活與成人生活相比,成人生活更多地體現人類文化,而兒童生活是從體現自然開始,逐漸走向文化。[5]若將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之“生活”看做成人之生活,如教師在幼兒園(或班級)之生活,則雖均是以幼兒園(或班級)為背景的生活,是教師與幼兒一起經歷之生活,但幼兒與教師的所觀、所想、所感均有所不同。如此雖表面聯系了幼兒之生活,實則極易忽視其內在需求,未能聯系其真實經驗,并不能夠真正實施適合幼兒的數學教育,不能達到更好地促進幼兒數學思維及數學能力發展之目標。其實,傳統教育也十分重視教育與生活的聯系,只是聯系的是成人的生活、幼兒未來的生活,遠離了幼兒當下的生活。若將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之生活看做是“成人之生活”,則不過是換湯不換藥而已。可見,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是一種對主體之關注,對幼兒之關注,對幼兒生活之關注,對幼兒當下現實生活之關注。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只見生活,而不管是誰之生活;只見生活,而不見幼兒”的狀況出現。(二)必不是日常生活之重復杜威非常重視生活和經驗在教育中的作用,作者趙真同時認為“學校教育并不是日常生活的重復,有意識的教育就是一種特別選擇的環境,這種選擇所根據的材料和方法都特別能朝著令人滿意的方向來促進生長”[6]。可見,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之“生活”絕不是指簡單地對幼兒每天日常生活中的場景進行機械重復,而是結合幼兒教育的目的及當下幼兒數學發展的最近發展區,對幼兒的生活進行分析、選擇與提煉,對那些能夠滿足幼兒當下數學學習需求的相關生活現象進行教育上的處理與呈現,使數學教育與生活相融合,使提煉出來的生活具有數學教育的意義。因此,把握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之“生活”的關鍵,乃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對日常生活進行提升,將日常生活中的數學現象上升為幼兒園的數學活動。

三、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之“數學”

幼兒教育生活化是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是適宜于幼兒發展的教育路徑,但數學是一門具有自身抽象性、邏輯性等特點的學科,有其自身的獨特之處,所以必須明確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中的“數學”是何含義,避免出現兩個極端。(一)避免數學簡單化。數學只是“生活世界”中的一小部分,是對生活的一種提煉,兩者相比較的話,生活更加具體和感性,數學則更富有抽象性和理性,數學教育生活化并不意味著“生活就是數學”或“生活可以替代數學”。將生活等同于數學,會造成數學的泛化或形式化,導致數學簡單化,使數學教育失去數學味兒。比如,若在幼兒數學教育中過分依賴生活情境,過于放大“生活化”,僅停留于日常生活情境的熱鬧與有趣,整個數學活動變成了生活場景的復演,必然會掩蓋數學的本質,難以為幼兒帶來數學上的智力挑戰,這就會出現數學活動的偏離,導致數學活動無數學的怪相。數學活動缺乏數學味,幼兒數學教育也便失去了其本身的價值與意義。因此,一定要明確數學生活化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幼兒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如積累數學知識、提升數學能力、培養數學思維等,而“生活化”只是實現目的的途徑和方法。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帶來的只是表面熱鬧下隱形的時間浪費和數學發展的延誤。所以,要避免“具體形象的東西太多,而數學內涵太少”的情況。(二)避免極端數學化。避免過于放大生活化的同時,也要避免“極端數學化”的現象,因為極端數學化下培養出來的幼兒便成了過于數學化了的人,這種人又成了過于分裂于生活、不完整的人,是與教育目的相背離的。數學生活化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幼兒更好的體會數學、學習數學,生活化是為數學服務的,但若是過于放大生活中的數學———“如果把這種手段和方法機械而呆板地運用,過于強調理性思維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改造的作用,則培養的人或多或少是‘數學人’或稱為‘數學化了的人’[7]”。“數學人”是把數學活動當作他的一種生活方式,將生活世界進行純符號性的數學化是他的存在狀態。[8]可生活中不僅僅有數學,它不過是萬千世界中的一小部分,只是對生活進行提煉的一種方式。生活化是為了數學教育,但教育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幼兒更好地生活。教育想要培養的是一個活生生的“完整的人”,一個適宜于當下社會生活并為未來美好生活做準備的人,而不是一個只會用數學進行思考的“數學人”。例如,運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進行自然測量是為了幫助幼兒了解測量的本質并為今后學習標準測量做準備,但若因為要比較班里兩個小朋友中哪個更高一點,便用小棒、水彩筆、積木等物品進行自然測量后再進行比較,倒不如直接讓兩個小朋友站在一起更一目了然,更簡單機智地完成了當下的任務。過于放大生活中的數學,即過于強調數學化會使幼兒的思維形式化,則變成了數學機器,只會用數學的邏輯去思考,忽視了生活中的其它方面,必將有礙其生活。所以要防止將生活過于數學化,數學取代生活的傾向。

四、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之關鍵

(一)實現生活化與數學化的和諧統一。若要真正發揮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的作用,就要還原數學與生活的真實聯系,實現生活化與數學化的和諧統一,使幼兒感受到數學的獨特魅力;在提升幼兒數學能力的同時,引導其愛上數學,學會恰當地運用數學思維以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數學是對生活的提煉,同時又是為生活所服務的,所以數學生活化應是在幼兒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進行返璞歸真。教師應創設適宜的數學氛圍,引導幼兒像數學家發現數學規律時那樣對數學進行探究,將生活中的數學現象進行歸納、總結與提升,形成數學規律,了解數學的形成過程;并運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數學應用中體會數學的有用和有趣。只有這樣才能還原數學與生活的真實聯系,只有經歷數學產生的過程,才能真正理解數學,只有將數學規律運用于生活,幼兒才能真正學會如何使用數學,如此才能具備可發展的數學能力。(二)體現數學教育中的人文價值。數學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數學教育又受到所處社會的文化制約,在進行幼兒數學教育時,除了注重數學的科學價值外,也要體現其人文價值。蔣家尚(2017)總結數學教育具有理性精神培養、自我人格完善、藝術水平提升、科學素養提高以及思維能力培養等人文價值。[9]幼兒數學教育雖更多的是數學上的啟蒙教育,但在進行幼兒數學教育時,除了要引導幼兒感受數學的有用和有趣,豐富幼兒數學知識、提升幼兒數學能力外;也要注重數學人文價值的發揮,在數學教育中提高幼兒的文化修養,如引導幼兒感受數學的對稱美、數字的魅力、公平競爭的精神以及數學家的堅韌品格等。如此才能達到數學的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統一,真正發揮數學教育的作用。五、結語本文從“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的內涵出發,探究了其主要概念和關鍵之處。首先,其“生活”必定是幼兒的現實生活,而且必定不是幼兒日常生活的簡單重復。其次,對其“數學”的理解與運用,應避免數學簡單化和過于放大生活中的數學兩個極端。最后,在具體實施時應注意實現“生活化與數學化的和諧統一”和“體現數學教育中的人文價值”兩個關鍵點。

參考文獻:

[1]魏婷婷.關于“數學生活化”的再辨析———從美國的“木匠教學法”看我國的“數學生活化”[J].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08(3):77-78.

[2]高蕊.幼兒園大班生活化數學教育的研究[D].鞍山:鞍山師范學院,2016:12.

[3]張俊.給幼兒園教師的101條建議[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99.

[4]曾鈺.昆明市C幼兒園小班幼兒數學教學活動生活化的實踐探索[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5:1-88.

[5]侯莉敏.兒童生活與兒童教育[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1(4):90-93.

[6]趙真.幼兒園數學教育生活化現狀研究———以福州市A園為例[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7:16.

[7]王寬明,劉靜.關于數學生活化價值取向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2).60-61.

[8]程廣文,顧泠沅,王建磐.論數學課堂與生活世界[J].教育科學,2001,17(3):31-33.

[9]蔣家尚.數學文化的人文價值探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7(10):68-69.

作者:陳思曼 單位:滁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