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過程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10 05:54:00

導語:數學教學過程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數學教學過程研究論文

為了更符合當今國際教育形勢發展和時代的需要,國家教委以小平同志的“三個面向”的教育思想為指導,從時代需要和素質教育的目標出發,于2001年6月8日印發了《基礎教育改革綱要(試行)》。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驗工作由此拉開序幕,并將在此基礎上全面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有效地實施課程的基本方式是教學過程。就數學教學過程而言,從教與學的角度看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探討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過程,尤其是高效率的教學過程,對于實施新課程,有效推動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過去,數學教學過程被理解為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過程。其高效率體現在有效傳授知識、學生能迅速模仿老師做題,有效對付考試。筆者認為,新課程理念下高效率的教學過程不僅是有效傳授知識的過程,而且是特殊形式的認識過程,是教師、學生、教材三個因素相互制約,協調統一的過程,是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的知識、技能、智力獲得最大限度發展的過程。

一.高效率的數學教學過程是有效研究數學新課程,對學生實施知識教育的過程

在傳統教學中,教材被理解為規范性的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中只要按教學大綱傳授教材內容即可。然而,現在的課改,對教材進行了較大的改動,課程內容、體系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課程的內容及意義本質上來說對所有教師與學生都不同,他們有著各自的理解。而且就數學而言,數學學習中的“再發現”比其它學科難。所以需要教師以“學生發展為本”重新有效地研究新課程,重組、活化教學內容,有效實施知識教育,以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要。

二.高效率的數學教學過程是師生密切配合的一個雙邊活動的創造性的勞動過程

如何正確處理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關系,是各派教學理論長期爭論不休,有待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傳統教育學派”把教師擺在教學過程的中心位置,強調教師的權威性與主導作用;而“實用主義教育學派”則把學生擺在教學過程的中心位置,強調學生的自主性與能動作用。其實不論是教師中心論還是學生中心論,它表現為以教為中心,學圍繞教轉,要么就是先教后學,學會簡單復制所學知識。事實上,教學過程是通過師生密切配合使學生由少知到多知,由低素質到高素質的矛盾轉化過程。而促進這一對矛盾轉化的外因是教師的“教”,內因是學生的“學”。外因是轉化的條件,內因是轉化的根據。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內因也只有一定外因的影響才能起作用,二者缺一不可。因此,教學效果的優劣,完全取決于教學過程中師生雙邊活動的相互效應。再從新課程標準來看,它也強調了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在平等基礎上的交往、互動,從而使師生雙方達到相互交流、溝通、啟發、補充,實現共同發展的過程。

三.高效率的數學教學過程是讓學生思考、體驗,從而進行素質教育的過程

傳統的數學教育,幾乎始終把教育目標放在了“傳授知識”、“雙基”、“三大功能”上。也就是把數學教學單一地理解成是知識的傳授與技能的訓練,學生在教師預先設計好的“軌道”上學習,一切盡在教師掌握之中,喪失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能動性、創造性和應有的情感性。這樣培養的結果往往是“高分低能”。新課程強調教學的過程,強調把“思考還給學生”,目的是讓學生經歷知識發生、發展和形成結論的豐富、生動的思考、探索過程,從而在這個過程中有效培養和鍛煉數學思維能力,獲得積極地情緒生活和愉悅的情感體驗,提高綜合素質。

四.高效率的數學教學過程是一個發展的過程,而且是通過學習數學知識有效發展學生智能的發展過程

筆者認為,數學教學過程中的發展,大體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學生知識領域的擴大,認知結構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這里要強調指出的是:僅僅是數學知識的簡單積累,還不是真正的發展,必須是學生在現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從知識體系的內在聯系上進行新似的構建才是發展。

第二個層次是學生數學素質的提高。數學素質雖然也包含了數學認知結構,但主要是體現在學生的數學觀念,數學的思想方法和思維方式,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數學頭腦。

第三個層次是學生的應用能力、創造能力和發現能力的發展。在我國有很多數學工作者重理論輕實踐,表現在數學教學上就是不少數學教師只重視理論數學而輕視應用數學,不樂于、也不善于引導學生把所學得的數學知識綜合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新課程中出現了許多與實際聯系緊密的內容,這無疑對這種教學有所沖擊。但我們還是要轉變觀念,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對于學生的創造和發現能力的培養,不能只停留雜器對前人已知的再創造發現階段。新課程中,出現了研究性課題,這些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大有好處的,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設問、啟發給學生造成一種好奇、探索的心態和跨進新知識領域時感受到一種發現“新大陸”的驚喜情緒,培養學生去發現新天地的勇氣和能力。

五.數學教學過程還是對學生實施德育、美育,促進身心發展的過程

數學的德育功能狹義的理解主要包括愛國主義、辨證唯物主義等,廣義的理解則還包括刻苦的鉆研、堅忍不拔的毅力,嚴格認真的態度、實事求是的作風等。通過數學教學可以實施這些教育。筆者在講授“100萬有多大?”時,通過讓學生自己收集一些現實生活中他們認為比較大的數,得到一些事實:100萬粒大米約20千克,全國每人一天節約一粒大米,可供我校4000學生吃26天;每年我國年均消費100萬只電池,仍掉后會污染100萬平方米的土壤等。通過這些,讓學生體會到了要養成珍惜糧食、愛護環境等的優良作風。

美育是以人為對象和載體,體現了“育人”功能與目的內在統一。數學理論的簡單性、統一性;結構系統的協調性,對稱性;數學方法、數學結論的奇異性都是數學美的具體內容。在數學教學中實施美育,可以培養發展學生的數學美感,使之形成對數學科學的愛好,能夠啟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最佳動機,促進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也能促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