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學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的應用
時間:2022-03-19 05:17:45
導語:情境教學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情境教學是課程開展中的一個重要手段,而情境構建又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小學數學情境構建是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需要充分考慮的部分,一個好的問題情境往往可以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帶動課堂的氣氛,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所以,情境構建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下面,筆者就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農村小學;情境教學;思維能力
生活就是進行學習的展示臺,生活里面有很多的例子都可以作為教學中的材料,可以很好地運用到具體的教學活動里面。特別是農村小學時期的學生,他們對外界的環境有著很強烈的好奇心,也具有探索的欲望。所以,這個時期教師要更好地使用情境教學的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這部分更好地融入在生活里面,然后再把知識帶入到生活中。這樣才可以做到知識的靈活使用,增強農村小學生的學習水平。從專業的角度來思考,情境教學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讓學生在生活中使用數學,提高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情境教學方法的使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增強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農村小學時期的學生往往很喜歡活動,注意力難以集中,再加上教學的內容有一定的抽象性,有的課程還需要一定的邏輯思考能力,所以需要學生更加靈活變通地進行理解才可以把相對枯燥的內容變得簡單起來。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的時候,要更好地加入生活情境,從實際的生活中找到相關的內容,這樣才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他們的求知欲望,把枯燥的數學知識學習變得有趣味性。(二)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地進行知識的學習,從而產生濃厚的興趣。例如,教師可以使用情境構建的方法,設計一些生活情境,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讓他們主動地學習相關的知識,增強自己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以此全面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使用更加直觀的方法,把數學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特別是一些低年級的教學活動,更需要教師增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用情境構建的方法,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教師要深入地使用農村的耕田情境,把數學知識加入其中,這樣才可以將知識滲透應用于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要更好地認識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這樣才可以發揮出自己的潛能,確保可以正確地使用相關的數學知識。
二、應用生活情境的原則
(一)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農村小學時期的學生還處于發展的階段,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還處于一個很低的水平。這個階段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對不同年齡的學生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于一些復雜的題目類型,教師還要進行積極的引導,并給予相應的幫助,而對于一些抽象的題目類型,要構建相應的情境,進行積極的引導。例如,教師可以使用一些相關的圖形和實物進行相關的解答,并且對相關的問題進行相應的分析。(二)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對于農村小學生的教育要從一些簡單的、基礎的事情出發,然后再逐漸地進行深入,由一些比較簡單的題目類型向復雜的題目類型過渡。這樣由簡單到復雜,才可以讓思路變得更加的具體,從而強化學生的解題思路,讓他們的知識面更加的廣闊。教師在進行生活情境應用的時候,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有針對性地進行研究,積極培養學生的思維意識,使其對簡單的事物進行深入學習和研究。在生活中,每個學生都有著自己的特點,因此在教學的時候教師要更好地使用相關的圖形,這樣才可以讓教學更加的便捷,構建的情境才可以更加符合教學實際。
三、當前農村小學數學教學的狀況
(一)教材的內容相對抽象。當前農村小學教材中存在著學生不能理解的地方,因為小學生的思維能力處于一個發展的階段,再加上一些數學教師是老教師,他們喜歡堅持原來的教學模式,這就會出現很多的問題。首先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沒有結合相應的生活情境,這就嚴重影響了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二)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不符合。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內容往往會比從書本中學習得到的知識更加深刻,所以只有落實于學生的生活,才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不過,當前小學數學教材和農村學生的實際生活差距很大,這就使得他們對教材的理解能力變得很差。這樣長久下去,學生就會處于一個迷茫的狀態,從而無法打牢學習的基礎。(三)教師沒有靈活地使用多媒體。雖然現在農村地區已經普遍有多媒體工具,但是教師對工具的使用還是很少,更不用說使用多媒體進行情境的構建了。不能靈活地使用多媒體設備,導致部分教師有意規避使用相關的工具,無法提升教學的趣味性和有效性,使得學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四、農村小學數學問題情境構建的具體方法
(一)構建有趣的情境。小學生喜歡具體的情境,在具體的情境里面他們總是格外的好奇和輕松,因此數學教師要更好地使用相關的事例來進行情境的營造。例如,在教學“11到20”的數字的時候,教師就可以使用打電話的形式開展教學,如使用一些果凍殼來做成“電話”,讓學生進行通話的時候進行提問。一個學生可以對另外一個學生說:請小瑩接電話,我的問題是16里面有幾個1,有幾個10?而小瑩也需要使用電話來進行問題的回答:16里面有一個10和6個1。使用這種有趣的方式構建情境,就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主動地進行相關學習,這對班集體的凝聚力也會有很好的幫助作用。(二)構建生活化的情境。教師在進行情境構建的時候,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主要因為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適合學生的學習。教師要結合相應的內容,特別是一些重要的情境,要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貼合他們的生活,讓學生認識到教學情境中的內容,解決一些現實的問題,增強學生的積極性。在農村地區,很多地方都沒有大樓和車輛,因此教師在構建情境的時候,一定不能構建一些學生都沒有看到過的情境,而是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例如,在教學“克和千克”的時候,教師就不可以根據教材上面的內容構建情境,讓學生去超市買東西,因為農村地區并不是像城市一樣,可以隨處見到超市。而是要構建去集市上面買1千克的橘子,讓學生想一想1千克的物體到底有多重。這樣的情況,就要明確情境構建的目標,同時也要避免構建和生活沒有關系的,或者沒有根據的構建一定的情境,這樣就打亂了小學生對生活的認識。(三)設置動手操作的情境。皮亞杰認為,學生技能的掌握是需要從感知動作開始的,操作是學生獲取相關知識的重要方法。教師組織情境的時候,需要積極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參與到具體的學習活動中來。教師要引導學生使用不同的感官來接受相應的信息。這樣的情境不僅僅可以讓學生進行語言的解釋,也要加上一些圖形和文字,這需要有相應的邏輯思維作為一個支持,還要有很多形象思維內容。這樣才可以幫助學生豐富表象,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相關的概念和規則。加入一些操作性的內容,可以讓情境中的抽象思維得到突顯,從而讓概念更加的具體化、深刻化。它不僅僅可以突破學生的思維,也可以突出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周長”這一部分的時候,教師如果只是教給學生結論,也就是長方形的周長等于長加寬再乘以二,這樣就很不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長方形的籃球場,問一下學生怎樣才可以計算出整個籃球長的周長。學生可能會想到使用繩子,或者其他的方法,教師讓學生討論,然后鼓勵學生說出相應的結論。這些操作性的問題,就更加符合小學生的學習規律,方便他們進行記憶,幫助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四)構建真實的情境。在進行情境構建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生活。只有真實的情境才可以更好地引發學生的興趣。真實的情境構建可以讓學生更善于思考,更喜歡去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數字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一張大家一起玩耍的圖片,然后提醒大家找到自己或同學。小學生看到自己熟悉的人在屏幕上面,就會變得很激動,也會特別的開心,并且開始積極的討論。教師就可以設置相應的問題:你們知道圖片中一共有多少位學生嗎?這樣學生就會特別認真地去數一數,都想第一個回答問題,這樣就增強了學生對這些數學知識的認識。這樣真實的問題情境,就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更好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提高他們學習的效果。(五)創設的情境要具有開放性。當前教材里面有很多的題目是為了方便學生解答,就把復雜的問題進行簡化,條件充分,答案也很唯一。不過在實際的問題解決的時候,教師就要根據相應的情況做出相應的選擇,如設計一些開放的問題,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創造力得到發揮,感受創新的快樂。例如,在復習乘法口訣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設計相關的問題:有24個球袋,每個球袋里面的球數相同,問可以裝幾袋,有幾種裝法?這樣的習題練習就可以鼓勵學生變換著角度去思考相關的問題,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
五、結語
總之,想要更好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我們教師就要進行科學的構建,讓學生的思維能力更加的活躍,提高課堂的氛圍,讓學生在具體的活潑的環境里面進行相應的學習。教師還要充分把握教材的相關目標,結合學生生活的實際環境,構建出科學的問題情境,提高農村小學生的積極性,幫助他們理解和使用數學知識,培養他們的情感,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賀本儀,秦芳.農村小學數學情境教學策略分析[J].初等教育,2017(10).
[2]莫金泉.淺析生活情境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初等教育,2018(8).
[3]趙清清.關于數學情境圖教學的理性思考[J].初等教育,2017(6).
[4]蔡秀云.創設符合農村小學生特點的數學情境[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17(18).
作者:張家珍 單位:甘肅省榆中縣和平鎮沈家河小學
- 上一篇:小學中高年級計算教學現狀及對策
- 下一篇:小學數學教學學生數感培養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