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校中學數學跨學科教學研究

時間:2022-05-09 10:17:56

導語:聾校中學數學跨學科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聾校中學數學跨學科教學研究

【摘要】基于共生思想,分析聾校中學數學跨學科教學中學科知識間、學生個體知識與能力間、教學要素間的共生關系,并結合實例闡述跨學科教學實施步驟與方法。教師應打破聾校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壁壘,開展跨學科教育教學活動,從而有效提高聾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共生思想;跨學科教學;聾校中學數學

2014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指出,要在發揮各學科獨特育人功能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科間綜合育人功能,開展跨學科主題教育教學活動,將相關學科的教育內容有機整合,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016年頒布的《聾校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也提出要讓聾生“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內在聯系”。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對多學科知識的有機整合,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訓練,幫助學生將習得的知識與技能消化、內化為自身的綜合能力。基于共生思想的聾校中學數學跨學科教學研究,力圖改變聾校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缺乏整合的現狀,提倡學科之間的有機整合,從共生角度出發探討聾校中學數學跨學科教學中的相關問題,以期為聾校教師提供新的教學思路和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相關概念界定

(一)共生。共生概念由德國生物學家、真菌學家德貝里于1879年最早提出。“共生是生物間的一種普遍現象,其生物學本義是指不同種類的生物生活在一起,結成相互有利的關系。”[1]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共生概念早已超出生物學范疇,成為一種新的哲學思維方式。共生思想的興起也給教育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跨學科教學中的“共生”是指“在教學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學科通過異質互補、相互受益達到利益雙贏的教育教學理念”。[2](二)跨學科教學。“跨學科教學又被稱為‘學科交叉教學’‘學科滲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某一學科(如本文中的聾校中學數學學科)或此學科的某一課題為中心,打破學科界限,融合各學科知識,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教學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3]跨學科教學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一種教學思路,是對教學目的的一種全新思考,有利于開闊學生眼界,提高其綜合能力;有利于拓寬教師的知識面,促進其專業發展;更有利于學科之間有效融合,形成和諧共生的教育教學體系。

二、聾校中學數學跨學科教學中的共生關系分析

(一)學科知識間的共生。在聾校數學跨學科教學中,學科知識之間存在著互相依存的共生關系。“不同學科之間互為解釋、互為補充,在相互聯系中為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讓學生獲得真實、立體的體驗。”[4]聾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是一項綜合性活動,需要多門類知識以及生活經驗的參與。聾校數學教育工作者應以“跨界”視角設計教學,讓聾生盡可能地探索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知識(如人文、自然、社會、生活、美術和溝通交往等),鍛煉聾生多角度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讓聾生的知識和技能在多領域得到發展,為他們未來適應、融入復雜的社會打好基礎。(二)知識與能力的共生。聾生個體所掌握的知識和能力之間存在一種共生關系。一方面,知識是個體能力獲得的基礎,擁有知識越多,能力提升越快;反之,所掌握相關知識越少,能力提升就越慢。另一方面,個體的能力對知識的獲得也起著一定的制約作用,能力越強,獲得的知識越快越多;能力越弱,獲得的知識也相應越慢越少。簡而言之,知識的獲得可以促進個體能力的提升,能力的提升反過來也促進個體知識的獲得。在聾校中學數學跨學科教學中,教師要正確處理好知識與能力的關系,既要重視知識的學習,又要兼顧學生能力的訓練。只有打造知識與能力共生的數學課堂,才能讓聾生獲得高質量的、可持續的發展。(三)教學要素間的共生。教育生態學提出:“課堂是一個由教師、學生、課程、環境與技術等要素共同組成的生態系統。”在此系統中,每個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以達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美美與共、和而不同”的共生境界,并最終指向學生的整體發展。在聾校中學數學跨學科教學實踐中,教師要處理好各教學要素之間的關系。只有當各種關系相互協調、各種要素流動暢通的時候,才有可能使聾生的學習得到優化,能力得到提高。

三、聾校中學數學跨學科教學的實施步驟及方法

(一)實施步驟。基于共生思想的聾校跨學科教學,需要不同學科教師在實施教學前對教學內容進行詳細、周密的協調和計劃。下面結合“黃金分割”教學實例,闡述具體實施步驟。1.選擇課題,組建團隊。第一,選擇適切的課題。為什么靜物放在“中間偏旁邊一點”的位置最有美感?美術老師在美術課上一般不會給出科學準確的解釋。其實,這一現象涉及數學學科中的“黃金分割”知識點,因此我們選擇了數學教材中“黃金分割”作為跨學科課堂教學實踐的切入點。“黃金分割”選自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八年級下冊,該知識點與生活聯系密切,富有美感而又耐人尋味。比如“黃金分割”會探討“字寫多大會讓作業看起來更美觀”拍出美照的竅門”“建筑的美感”等問題。第二,組建有效的跨學科教學團隊。有效的跨學科教學合作團隊應至少形成以下共識。①總目標框架下的合理分工與協作,突出主教學科的引領作用,主輔學科在教學中交相呼應。②加強學科關聯,輔教學科自然介入和參與,發揮不同學科資源的效能和作用,提高學生學習的實效性。③在跨學科教學過程中,輔教學科是教與學的資源供給和智力支持,目的是為學生更好地學好主教學科,豐富和拓展其學習資源和認知視野。2.集體教研,研商策略。活動一,確定數學教師為牽頭人,領頭推進和督促本教學案例的研究實施,對各輔教學科運用到“黃金分割”知識的部分進行整理概括,要求各相關學科教師提前掌握“黃金分割”概念及知識要點。活動二,研商本次跨學科教學的總目標及輔教學科的支持策略。在本教學案例中,教學內容以數學學科為主,輔教學科的作用有二:一是輔助主教學科的教學,二是將主教學科的知識點滲透進相關的輔教學科教學中。基于此,本教學案例的主目標是:掌握“黃金分割”的相關概念,體會“黃金分割”在生活中的文化價值,能分辨具有“黃金分割”美感的事物,運用“黃金分割”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常見的問題。活動三,主教學科(數學)教師匯報教學設計,針對設計中與其他學科重復、重疊的部分,進行取舍和整合。在本教學案例中,主教學科是輔教學科的理論基礎,輔教學科是主教學科的知識延伸和技能拓展。各學科教師要因勢利導,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3.教學實踐,完善設計。主教和輔教學科根據教學安排,按期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團隊成員間形成聽課評課機制,不斷完善教學設計。例如,數學教師在聽取輔教學科教師建議基礎上綜合主輔學科知識特點,設計了“圖片對比”“視頻欣賞”等環節,在“方法”上跨學科,為破解“學生畫畫不知布局”難題埋下伏筆。實際教學時,通過反復強調“黃金分割”來自生活又反哺生活,在“意識”上跨學科,形象詮釋學科生活化理念。后期持續關注輔教學科的滲透落實,在“效果”上跨學科,比如發現某些數學成績一般的聾生卻擅長烹飪擺盤或手機“隨手拍”,啟發團隊教師可以從多角度評價學生。4.評價反思,解決問題。“評價反思”先由主教學科教師對輔教學科的滲透應用情況進行評價,進而引起對整個教學實踐活動中教者教、學生學、課程安排、環境設計、資源運用的全面評價反思。“解決問題”既可以是解決具體某節課中的具體問題,也可以是解決跨學科教學背景下聾生知識遷移、能力提升、學生評價等方面的問題。(二)方法列舉。1.合作教學法。跨學科教學中的合作教學,主要采用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數學教師作為主講教師講授數學知識,其他學科因知識拓展衍生所需由輔助教師協助講解。第二種方式,數學知識作為其他學科知識的補充和應用,由數學教師作輔助講解。不論采用哪一種方式,團隊教師均應共同備課,研討教學思路,明確課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應主次分明、有條不紊。需要注意的是,運用合作教學法一定要關注效能,不能為了跨學科而跨學科,以免造成課堂教學內容繁雜,教學時間冗長,學生學習效率低下。2.前置性學習法。本研究中,前置性學習法是指教師在講授新課內容之前設計好前置性學習內容及學習單,組織聾生綜合運用跨學科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嘗試性學習。以數學課“黃金分割”教學為例,數學教師圍繞本課教學目標對其他學科提供的與“黃金分割”相關的資源進行整合,設計成前置性學習內容,以手語微課的形式推送給學生。學生課前觀看趣味手語微課視頻,根據學習單思考探究并嘗試完成前置性學習作業。前置性作業是由教師精心設計的兼顧趣味性和開放性的少量問題,是聾生通過獨立思考或者小組討論能夠完成的分層任務,包括本節課學習所需其他學科知識的鋪墊補充、關鍵知識點的點撥歸納、反饋練習等。聾生通過前置性學習為上好數學課做好相關知識儲備,可以激發學習興趣,開闊視野,也降低學習數學新授知識的難度。3.綜合實踐法。《課程標準》指出“‘綜合與實踐’內容的設置目的在于培養聾生綜合運用有關知識與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培養聾生的問題意識、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積累聾生的活動經驗,提高聾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提倡把這種教學形式體現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結合《課程標準》提出的相關要求以及跨學科教學“共生融合”的本質特點,可將綜合實踐法引入中學數學跨學科教學中。具體操作步驟如下。①確定課題,設計方案。首先由教師結合數學課學習內容和其他學科知識,選擇適切的綜合實踐課題,然后指導聾生設計出本課題的活動方案,明確活動目的、步驟及要求。②引導實踐,具體實施。引導聾生按照方案開展實踐活動,多學科教師合作,共同幫助聾生解決產生的問題,激勵聾生克服困難,不斷完善實踐活動方案。③展示匯報,交流分享。教師指導聾生將實踐活動研究的成果以圖片、視頻、演示文稿等形式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匯報。通過交流,分享在實踐活動中學到的知識、掌握的本領等。④回顧總結,分析評價。指導聾生進行實踐活動總結,對學生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的表現進行個人自評、同學互評、教師點評,最后填寫在教師預先設計好的表格中。基于共生思想的聾校中學數學跨學科教學聚焦于“培養聾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簡單現實問題的視角和能力,強調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綜合的思維。教師在對不同學科知識內容進行整合的同時,要重視學科間功能的整合。”[5]只有打破聾校傳統數學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之間的壁壘,站在“全人”的高度組織教學,促進各教學要素間的共生融合,實現從“學科教學”向“學科教育”的轉變,才能有效提高聾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為把聾生培養成適應時展要求的“全面發展的人”提供可能。

參考文獻:

[1]徐金貴.走向共生的學校教師研修探索[J].當代教育科學,2008(4):3.

[2]肖敏.共生理念下的跨學科教學探討[J].物理之友,2019(7):9.

[3][5]王琦.新課標下聾校數學跨學科教學研究[J].現代特殊教育,2018(11):40,42.

[4]邵俊峰.走向共生融合的跨界課堂[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9(4):36.

作者:王琦 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