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意義分析論文

時間:2022-09-27 10:31:00

導語:中庸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意義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庸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意義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和諧;中庸;和諧思想

[論文摘要]中國古代的和諧思想源遠流長。《中庸》傳統的和諧思想在安邦治國、維持社會關系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天人合一思想對今天我國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積極的意義。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古代的和諧思想源遠流長、意蘊深遠,而《中庸》中就包含著這種和諧思想。重新審視《中庸》中所包含的和諧思想,積極發掘這一思想的當代價值,對于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無疑有著積極的意義。

古時的“和諧”,“和”與“諧”同義,而“和諧”則是以“和”的范疇出現的。如:《說文解字》曰:“和,即相應也”。《國語·鄭語》記載:西周太史史伯與鄭桓公談論“興衰之道”,云,周幽王必將衰敗,西周將要滅亡。而其“必弊”的原因是“去和取同”。在史伯看來,“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這里強調了事物是多種因素的集合,它們相互依賴、協調而組成新的事物,達到和諧的效果。所以,“和諧”內在地包含著多樣性、差異性、矛盾和沖突,但最終會達成更高層次的統一協調。同時,史伯認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一種聲音無法揍出美妙動聽的音樂,一種味道如何做出令人回味的佳肴,惟有和諧共處,才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最佳狀態,也就是“同則不繼”[1]。

《中庸》從“中庸”這兩字就已體現了古代的和諧思想。“中庸”包括“中”和“庸”兩方面的含義。朱熹解釋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之不及之名。”(《中庸章句》)用現代哲學來解釋,“中”是事物矛盾雙方處于相對的平衡與和諧狀態。鄭玄注《禮記.中庸》“君子中庸”句說:“庸,常也,用中為常道也。”朱熹說:“中者無過無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論語集注.雍也》)可見,“庸”為“常”,“中庸”之道就是“中常”之道,也就是說“中”道乃是事物的常道。[2]

“中庸”為“中常”之道,不是折衷主義,“中庸”指的是事物內部相互對立、相互聯系矛盾的對立統一的一種和諧狀態,折衷主義只是把不同質的現象或理論無原則的、機械的結合在一起。儒家講“允執厥中”,指根據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使事物正常和諧的發展。《中庸》又有:“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又有朱熹《集注》:“君子知其在我,故能戒謹不睹,恐懼不聞,而無時不中。”可見“中”是隨事物變化而變化,“中庸”最終是要實現和諧發展的狀態。[3]

朱熹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于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德焉,則終身受用之,有不能盡者矣。”可見,《中庸》是儒家闡述“中庸之道”,提出人性修養的教育理論著作。《中庸》更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即中,是天下萬物的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人如果把中和的道理推而極之,那么,天地一切按照規律和諧發展,萬物也就各自和諧發展。[4]《中庸》提出要尊重事物的發展規律,使事物和諧發展,這種思想后來影響深遠,對人的發展及構成社會存在的各種社會關系要求做到和諧發展以維系古代社會和諧發展,《中庸》這一和諧思想在當代仍有著積極的意義。

1.《中庸》安邦治國的和諧思想

《中庸》中有:“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其道,即議禮、制度、考文之事也。天地者,道也。鬼神者,造化之跡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君主要考察歷史,順應民意,尊重客觀事實,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治理國家,制定規章制度,促使國家社會各個方面和諧發展,這樣才能受民眾愛戴。在當時就有為了國家的發展,就要尊重客觀規律實行各種規章制度,使國家上下得到和諧發展的思想。在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就提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民主法治,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安定有序就是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在古代《中庸》雖然提出了和諧發展的思想,但由于受階級限制,要實現各方面積極的和諧發展是不可能的,只有在社會主義的今天才可以成為現實。

2.《中庸》社會關系的和諧思想

在人類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存在各種社會關系,如:夫婦、父子、兄弟、朋友、上下級。儒家高度肯定了這些關系,“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這些關系的和諧發展是維持社會穩定,促使社會和諧發展的關鍵。“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所以孔子提倡真正的君子與他人和諧相處,不隨流俗轉移。“君子之道,譬如行遠,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宜爾妻孥。’子曰:‘父母其順矣乎!’”這句話中將妻子兒女感情和睦的和諧關系比喻像彈琴瑟一樣和諧,兄弟感情投合,其樂融融,這種和諧的關系使家庭和諧發展。“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即智慧、仁愛和勇敢是天下人都應該有的品德,用來實行的那就是“誠”。孔子非常贊賞這種人與人之間和諧的社會關系,在他的著作中有很多地方體現了這種社會關系和諧的思想。這一傳統的社會關系和諧思想使中國雖然是泱泱大國卻以禮儀之邦而聞名。所以今天,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我黨把這一思想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即提出“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充滿活力,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

3.《中庸》天人合一的和諧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是我國古代傳統的重要思想,在《中庸》中也可以看到,“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只有天下至誠的圣人,能完全實行他的天性,能盡他自己的本性,就能盡知他人的本性;能盡知他人的本性,就能盡知天地萬物的本性;能盡知天地萬物的本性,就可以促進天地間萬物的化育,能促使天地間萬物化育,就可以與天地相合。[5]這一和諧思想在今天體現了人與自然要和諧發展,我們黨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就對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提出要和諧發展,《中庸》天人合一這和諧思想要求注重價值理性,這對于矯正工業社會天人對立的價值觀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自人類進入工業社會,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們片面強調自己是大自然的主人,打破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并使這種關系日趨惡化,使人類受到大自然的懲罰,為了遏止科技理性的過度膨脹,借鑒《中庸》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出人與自然要和諧發展,我黨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就明確提出“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要做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

綜上所述,《中庸》體現了我國古代為促進社會各個方面發展所提出的和諧思想,受到時代階級的限制,很多和諧思想不能成為現實,但在今天我國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形勢下,《中庸》的傳統和諧思想對我國實現這一宏偉目標無疑有著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存儉,鮑宇.中國古代和諧思想及其現代價值〔J〕.理論學刊,2005(8):113.

〔2〕雷慶翼.“中”“中和”“中庸”平議〔J〕.孔子研究,2000(4):11.

〔3〕林語堂.孔子的智慧〔M〕.西安:陜西師范出版社,2004:68,81.

Abstract:Chinatraditionalharmoniousthoughtshasbeenwellestablishedforalongtime,《GoldenMean》traditionalharmoniousthoughtswhichincludesrunningcountrywell;Keepingthesocialrelationships;thethoughtofpromot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humanandnatrurehaspositivesignificancetodaytoconstructthesocialistharmonioussocietyforourcountryinanall-roundway.

KeyWords:harmonious,goldenmean,harmoniousthou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