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與公平關系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7 04:06:00
導語:效率與公平關系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在新的歷史階段,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問題呈現出新的特征和側重關系,本文論證了效率與公平關系的實現問題,并提出公平效率統一觀。最后提出把握公平與效率二者之間的最優平衡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效率公平統一觀
公平和效率是衡量社會發展的不同尺度,公平尺度是衡量社會在同等地滿足人的基本權利、實現人類共同解放所達到的水平;效率尺度是衡量一定社會在發展生產力方面所達到的水平。由于所處的歷史階段不同,公平與效率原則各異,分別不同程度的影響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現階段效率與公平關系的實現方式
關于公平與效率的實現方式,我國大約經歷了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通過公平促進效率,即公平優先。建國初期,在實現效率的途徑上,過高地強調了生產關系的作用,通過改革生產資料的占有關系來體現社會公平,強調以公平促進效率。由于當時的特定歷史環境,強調集體利益和公平,同時把提高效率,尤其體現在發展速度和數量,發展生產力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問題,作為對共產主義的理想追求。脫離了具體的歷史條件的平均分配,最后導致勞動者的勞動價值難以通過分配結果得以體現,社會公平的思想很難在現實中真正實現,公平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平均主義,從而挫傷了勞動者的積極性,導致了經濟活力的嚴重不足,效率也很難提高。
合理拉開差距,實現效率。在改革開放初期,針對過去“一大二公”、大鍋飯的弊端和經濟建設的歷史任務,鄧小平明確提出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公平效率觀。這一觀點把效率與公平都放在社會發展歷史進程當中來考察。一方面,看到了我國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現狀,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高效率放到了首位;另一方面,認為公平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目標。在這一公平觀中首次強調了差別,用以勞動貢獻為標準的差別來實現按勞分配,使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后通過先富帶動共富,這實際上是體現了公平的理想的一面。生產過程必須追求效率,分配和消費過程必須追求公平,而消費的公平來源于分配的公平。但同時出現一個問題,“蛋糕”做大,不等于分配的公平,貧富的差距反而越拉越大。
為效率注入公平,用公平實現效率。效率應屬于生產力,公平則屬于生產關系。生產力是人們在生產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并使自然適應人的需要的能力。效率是這種能力的現實表現,也是衡量這種能力的客觀尺度。社會一方面為人們創造了相對公平的發展環境,另一方面也內在的要求有更公平的社會空間以更有效的發揮人的才能,換句話說,公平的要求是效率提高的內在動力,否則社會就無法真正進步。
在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問題上,應該要堅持社會主義的公平效率統一觀。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社會主義的公平更具有根本性。因為社會主義的一切,歸根到底都是人民的。我們之所以要社會主義的高效率,目的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為效率而要高效率,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因此,從根本的意義上說,社會主義的公平具有目的的意義,而效率則只具有手段的意義?,F階段效率與公平關系的邏輯起點
如何認識公平與效率二者關系,長期以來學界爭論不休,尤其是對公平的理解差異甚大。對于是否公平,主觀價值判斷與客觀事實判斷糾纏不清。事實上,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并不存在所謂絕對公平的社會,公平從來都是具體的、動態的。脫離特定的社會經濟條件,空談公平不僅不能達到所謂的公平,反而會導致嚴重的效率危機與更大的不公。因此,從市場經濟的內在邏輯出發,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可以概括為如下幾點:
市場經濟中價值規律貫徹的競爭法則,勢必將效率置于優先位置上,對任何一個微觀經濟活動主體而言,它的生存與發展狀況都和效率密切相關。“效率就是生命”這是市場經濟對所有參與市場競爭的經濟主體的基本要求。
市場經濟把機會、規則等起點的公平作為微觀經濟主體獲得經濟效益的基本前提。馬克思所謂商品經濟是天然的平等派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而言的。也就是說,與市場經濟相契合的公平更多是形式與規制的公平。
市場經濟不能自動實現結果公平,市場經濟的精髓在于自由競爭,沒有自由競爭就沒有效率,看不見的手就無法進行資源的合理有效的配置。盡管自由競爭可以帶來社會財富的增長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但是由于無法否定的人類差別(智力、機遇、性格、遭遇等),即使在同樣的規則下自由競爭,人們獲得平均的結果也是根本不可能的。完全的市場經濟在價值規律作用下必然導致社會分化和貧富懸殊。必須借助市場之外的力量的干預,才能在結果上實現相對公平。
建立效率與公平關系統一的新體制
(一)更新思想觀念
現在看來,籠統地講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確不能解決中國目前比較嚴重的社會不公的問題。當社會強勢階層以效率優先的名義,不公平地占有經濟發展的成果時,所謂兼顧公平就成為了無意義的后綴。嚴格地講,效率與公平是兩個不同層面的范疇,對于人類社會而言,效率反映人對自然的關系,而公平則反映著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關系,前者是可以用數量來描述的精確的客觀現實,后者雖然也可以用基尼系數之類來表達,但是人們在談論公平時,這一范疇更多是客觀現實和主觀價值判斷的混合體。因為在這種提法背后實際上是效率第一,效率就是一切,公平必須為效率讓道。在這種政策思路下,很難體現社會主義發展經濟之目的是為了實現共同富裕的本質特征。
(二)重新定位政府職能
改革開放以來,一方面,政府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另一方面經濟體制也在從以政府為主導的計劃體制向以市場為主導的市場經濟體制轉軌?,F在普遍的問題在于,從中央到地方,尤其是各級地方政府誤解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有時是出于發展地方利益和小團體利益,或者出于所謂“政績”考慮,往往并不能準確把握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應該擔當的角色,在發展經濟提高效率的名義下,政府直接地廣泛地介入具體經濟活動。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發展經濟不應該作為直接的經濟活動的主體參與其中,而應該定位于經濟活動的服務者。
(三)完善市場機制
企業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與基本細胞,企業經濟活動效率的高低,直接關系著全社會可供分配的社會財富的多寡。因此,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決定分配和消費這個基本邏輯出發,在企業微觀經濟活動領域內,當然應該遵循效率優先的活動法則,只要企業的經濟活動沒有逾越法規,企業完全有權限根據企業實際決定本企業內部的分配。就目前而言,非公有制企業大多是比較合格的以效率為導向的市場經濟主體,而不少國有企業因體制的原因,還在履行維護社會公平的政府職能,這些企業也不可能成為有效率的市場主體。因此,需要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更需要理順政企關系,主要由政府來履行維護社會公平的職能,只有政府和企業各司其職,才能建立一個公平與效率統一的體制。
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轉變思想觀念,使政府和企業各司其職,讓公平和效率各有責任主體,才能在不損害效率的前提下,使目前不容樂觀的社會公平與公正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并最終建立起公平與效率統一的政治經濟新體制。
參考文獻:
1.黃明成.關于公平與效率相互關系的幾點思考.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
2.王志泓.試論實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分配原則的途徑.丹東師專學報,2003(3)
3.宋圭武.怎樣理解“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中國社會報,2001(11
- 上一篇:和諧勞資關系研究論文
- 下一篇:市發改委統計工作會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