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07 05:27:00

導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分析論文

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

1.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充滿發展活力的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的活力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和人的發展等各個方面。經濟發展的活力主要表現為,進一步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破除一切妨礙發展的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激發廣大人民的創造力,促進社會物質財富不斷增加。政治上的活力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引導和發展公民政治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公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文化上的活力是:培育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大力發展先進文化,充分發揮文化對人的引導、教育功能,營造健康、和諧、文明進步的社會氛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2.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促進公平和正義的社會。我國的改革和發展進入了關鍵時期。在經濟體制轉軌的過程中,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結構的變動,利益關系的多元化,社會公平問題日益凸顯出來。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存在的比較突出的公平問題主要表現在:①部分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分配差距拉大;②一些人民內部的利益矛盾錯綜復雜。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把發展放在首位,打破舊體制下的平均主義,出現地區之間、社會階層之間和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是難以避免的。但是,必須注重社會公平,收入分配差距不能拉得過大。應當把這種差距控制在合理的、群眾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尤其要消除產生分配不公的不合理的甚至是非法的因素。

3.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有序的社會。社會有序就是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有章可循。政治領域的有序表現為,權力授受和權力運行代表人民的意愿,符合民主程序,權力監督制約完備有效。經濟領域的有序表現為,企業、市場、政府的功能定位正確,行為方式符合法律法規和市場規則。思想文化領域的有序表現為,正確處理指導思想一元化和思想文化發展多樣性的關系,形成全國人民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社會生活領域的有序表現為,堅持共同的社會主義道德規范,以及在此前提下的個人自由。有序還體現在實現社會成員的各得其所,努力使每個成員各獲其崗、各司其職、各守其責、各享其成。

4.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安定的社會。社會安定就是社會平安、穩定,既包括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睦,又包括個人心理的平和。和諧社會應該是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社會階層與社會階層之間,以及人與社會之間和諧相處,做到人人平等、和而不同、互惠互利。人人平等,就是人與人之間在人格、權利、機會、規則等方面的平等,是社會成員的基本權益能夠得到保障的社會,是社會成員有平等的機會并遵循同樣的規則充分發揮其能力的社會。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1.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系。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社會出現了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形式的多樣化。在這樣一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既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動力,又有各種困難和風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就顯得特別重要而艱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一種價值目標,又是一種不斷推進的社會歷史過程。從這個角度看,“構建和諧社會”與“實現全面小康”兩者的現實起點一致,目標一致,實踐過程也一致。和諧是一種社會狀態,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通過解決當前發展階段存在的突出問題,促使全面小康的目標在和諧的狀態中實現。“和諧社會”是對“全面小康”的堅持與發展,是對“全面小康”中關于社會更加和諧要求的進一步展開和豐富,它使得“全面小康”在理論形態和實踐基礎上更加完整和系統。

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關系。科學發展觀是我黨在總結國內外關于發展問題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而提出的重要戰略思想和指導方針。堅持科學發展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統一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統一于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和實踐中。堅持科學發展觀,其根本著眼點在于用新的發展思路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而離開發展這個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就沒有生機勃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沒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統籌兼顧、協調發展,做到“五個統籌”。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堅持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考慮廣大人民的需求,為他們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保證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深化改革的關系。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活力、公正、有序和安定等,都需要深化改革。改革是化解并最終解決社會矛盾、實現社會和諧的根本途徑。當前,我們遇到的許多矛盾和難題,是前進中的、發展中的,能夠通過改革與發展來解決的矛盾和難題。如果不堅持發展,不堅持改革,就只能是死路一條。如果在改革上畏首畏尾,甚至走回頭路,不僅使我們面臨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難以解決,而且還會引發新的社會不和諧。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也就是不斷深化改革的過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雖然已經初步建立,但還有待于完善。加快推進社會管理體制改革,應該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同時建立健全失業、醫療、養老等方面的社會保障制度,充分發揮其減震器、安全閥功能。

4.指導思想一元化與社會思想多樣化的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面臨的艱巨使命。歷史方位的變化要求我們黨不斷改革和完善執政方式。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既要使黨的領導貫穿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之中,又不使自身處于社會矛盾的漩渦中心,要不斷提高駕馭復雜局勢的本領,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在科技革命和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隨著改革的深化和開放的擴大,我國經濟和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革,社會階層和社會思想出現了多樣化趨勢。這就給堅持黨的指導思想一元化帶來了嚴峻挑戰。世界在變化,時代在發展,黨的理論也應當隨著時代的變化和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完善和發展。我們既不能游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去追求理論創新,也絕不能關起門來,盲目地排斥那些屬于全人類的精神財富。只有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馬克思主義才能永葆生機與活力。

【摘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是充滿發展活力的、促進公平和正義的、有序的、安定的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處理好“和諧社會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系、與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關系、與深化改革的關系及指導思想一元化與社會思想多樣化的關系”等幾個關系。

【關鍵詞】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特征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