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誠信道德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18 03:04:00

導語:高校誠信道德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誠信道德分析論文

一、誠信道德調查結果分析

1.大學生對誠信道德理念的認識分析。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華夏兒女歷來尊崇的道德規范,也是當今社會最基本的社會準則。絕大多數大學生都認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表1顯示:誠信道德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得到了近90%的大學生的贊同,只有10%左右的大學生持非肯定的態度;75%的大學生認為,誠信為人是當今社會為人處世的主導性原則。調查顯示:有超過1/4的大學生認為“說老實話,做老實事,為誠實人”不現實,不符合我國的國情,這是和諧社會背景下的不和諧音符。高校要通過有效的誠信教育,為建立社會信用體系和建設誠信社會做出貢獻,為振興中華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2.大學生在社會活動和人際交往方面的誠信狀況分析。以人為本是和諧社會的核心。誠信道德作為大學生的一種基本道德規范,不僅是大學生個人的立身之本、成功之道,而且是大學生的社會活動和人際交往的基礎。中國傳統誠信以道德為支撐,重感情,重視熟人基礎上的人格信任,希望良心上心安理得,要求單方主動實踐,不求后果,僅僅是隱藏著一種希望得到回報的期待,可稱為德性誠信傳統③。調查顯示:有近80%的大學生認為誠信道德在當今為人處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表2第2項顯示:現在的大學生中誠信意識一般和不強的比例占到了85%,誠信意識強和誠信意識很差的比例相當。在社會活動和人際交往中希望對方必須講誠信的占75.85%,而自己能做到誠實守信的只有27.43%,這種只要求別人誠實守信與自己的誠信行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3.大學生在學術和學業方面的誠信狀況分析。一個民族的精神是建立在民族文化的積累之上的,學術是民族文化的精華。學術興,這個民族一定是個蒸蒸日上的民族;學術衰,這個民族的精神一定受到了損害④。從表3可以明顯看出,大學生對大學教授剽竊論文非常反感,有70%以上的同學認為該給予批評,這說明大學生認為大學教授應該是有知識和水平的,不應該剽竊和造假,反對學術腐敗。同時也說明:教育工作者是否具有良好的學術道德和業務素質,對學生的影響非常大。調查顯示:對大學生做論文,涉嫌剽竊和抄襲的,表示同情和可以理解的占到約50%。對考試作弊表示理解的占到被調查人數的約60%,僅有0.13%的同學會向監考老師反映。調查顯示,表示從不作弊的學生有64%,而有過作弊行為或經常作弊的學生卻高達近四成。

4.大學生在經濟生活方面的誠信狀況分析。在經濟利益驅動下,當有利益誘惑時,部分大學生可能會放棄自己的誠信道德準則,導致大學生的經濟不誠信,違背了和諧社會公平公正和誠實守信的原則。大學生經濟不誠信主要表現在申請補助時不能如實反映家庭收入情況,不及時償還國家助學貸款,惡意拖欠學費(具體調查情況見表4)。近年來,大學生惡意欠繳學費的現象比較突出,一些家庭經濟并不困難的學生假稱家庭困難,拖欠學費,將父母給予的用于繳納學費的資金用于個人的高消費。近年來,國家和各省市區政府加大了對困難學生的資助力度,在確定發放對象時,有一定數量的學生通過不正當的手段獲取資助。在大學生中,有拖欠學費經歷的學生比例為30%左右,其中有惡意欠費傾向的近14%。正是大面積的欠費,導致每年10月份,一般高校學生欠費總額高達千萬元。國家助學貸款原本是為幫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而推行的一項以大學生的身份、人格和信譽為擔保,由政府貼息的個人信用貸款,但一些大學生畢業后以各種理由拖欠貸款,甚至隱瞞工作單位,更換聯系方式,惡意逃款。大學生貸款按時還貸率理應高于社會上其他群體,但實際上,傾向于不還貸的大學生近4%,遠遠高于其他群體千分之一的比率。

5.大學生在求職就業過程中的誠信狀況分析。在和諧社會的背景下,誠實是大學生的基本道德品德。有的學生功利主義思想日益滋長,由此導致的大學生就業時的誠信缺失也比較普遍,主要表現在畢業生就業自薦材料缺乏真實性,弄虛作假,就業協議隨意簽訂,隨意違背。畢業生為了吸引用人單位,虛構個人信息,偽造證書,隱瞞其不良表現,涂改學業成績,極力美化個人簡歷和畢業推薦表。表5顯示:要求堅決制止履歷造假的學生僅占45.28%,有54.72%的學生認為,為了吸引用人單位不惜履歷造假是可以理解的和無奈之舉。認為履歷造假與道德品質無關的占到了11.42%,而把履歷造假的原因歸結為外界客觀因素的竟占到了一半以上。更有甚者,部分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隨意簽約、違約,視違約如尋常之事,只有38.58%的被調查學生會履行合同。這種把誠信當成兒戲,曲解雙向選擇含義,將自己的違約行為說成與道德品質無關和外界客觀因素的影響,從而心安理得地拒不兌現承諾。

二、構建和諧社會、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有效途徑

要構建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各項工作的展開和執行均離不開誠信。沒有誠信,就無法實現民主法制;沒有誠信,公平正義便失去了基礎;沒有誠信,就無所謂友愛;沒有誠信,整個社會將不正當運轉,缺乏活力;沒有誠信,整個社會將雜亂無章,動蕩無序;沒有誠信,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也就成了空話。因此,誠信是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具備的道德素質。高校是培養和諧社會建設者的基地,加強誠信道德教育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義務。誠信教育是一項利國利民的事業,也是全民族迫在眉睫的事業。誠信道德素質重在養成,重在把誠信的要求逐步轉化為大學生的道德習慣。

1.更新誠信道德教育理念,增強誠信道德意識?!罢J識是行動的先導”,大學生的不誠信行為實際上是其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一種外部反映。因此,必須從根本上樹立誠信意識,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把誠信教育納入日常教育體系,和思想品德課結合起來,納入“兩課”教學大綱和計劃,充分利用“兩課”陣地,深刻挖掘和弘揚傳統道德文化中的優秀成果,結合時代的特點和需要,增加和滲透誠信教育的新內容,讓學生真正了解誠信對個人及社會發展的重要性,認識到人格信譽是每個人立足于社會的基石。當代大學生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卡十絕弄虛作假、欺詐偽善的行為。教師也要做到既教書,更要育人,教育學生做人做事不僅要貫穿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之中,更重要的是教師的身教。教師要面對學生群體的審視和檢驗,因此他們是否對自己的j二作盡心盡職,是否公平、公正、客觀地對待每一位學生,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品德和誠信意識。只有教師做到自尊自重,視誠信如生命,學生們才可能受到良好的熏陶,才能真正了解誠信的真諦。要增強大學生誠信道德意識,使大學生要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樣,珍惜自己的信譽。⑤

2.加大對誠信的宣傳,發揮輿論導向作用。輿論是公眾道德選擇的引導者,是人們道德實踐的評價者,是全而道德行為的監督者⑥。大學生是文明的傳承者,是國家的希望,誠信道德的弘揚要從大學生開始。要在大學生中形成以誠信為榮、以不誠信為恥的良好輿論氛嗣,讓誠信深入人心,讓誠信成為大學生的立身之本。高校應把這項工作作為重點來抓。同時要開展各種以“誠信”為主題的活動來輔助宣傳,如征文比賽、辯論賽、演講賽、歌詠比賽、社會實踐等。要樹立誠實守信的先進人物典型,形成人人學誠信、處處講誠信、事事守誠信的濃厚氛圍。

3.培養大學生誠信道德情感,深化大學生誠信實踐。誠信道德情感是人們基于一定的誠信道德的認知,是按照一定的社會道德準則去對照、衡量、評價自己和他人誠信言行時所產生的情感體驗。諸如對現實生活中的道德關系和道德行為所產生的仰慕或鄙視、愛好或憎惡等情緒態度?!皼]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真理的追求⑦?!币褜φ\信的道德認識提高為誠信道德情感,對誠實守信的行為進行贊揚和對失信行為進行無情地鞭撻。同時,大學生誠信品質的養成離不開大學生的誠信實踐,要通過誠信道德實踐促進大學生的知行統一。在對大學生進行誠信道德教育的時候,要注意將課堂教育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要關注大學生的思想,關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針對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種種問題,采取有步驟、有計劃的教育措施。大學生只有在不斷的道德實踐中檢查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是否符合誠信品質的要求,修正不符合誠信的思想、行為,才能使自己真正具有誠信的道德品質。

4.加強誠信立法,實現道德與法在誠信建設中的良性互動?!胺珊偷赖麓碇煌囊幏缎悦睢雹啵蚨赖屡c法在誠信建設中的作用是不同的。道德側重于自我約束,是行為主體“應當”的選擇,依靠人們的內心信念、傳統習慣與社會輿論發揮其作用和功能,不具有國家強制力;而法律側重于國家強制,是國家制定和頒布、用以調整、約束和規范人們的行為的權威性規則。在中國歷史上,誠信作為一種道德規范而存在,被賦予極其豐富的內涵。誠信二者連用表明它們是不可分割的關系。正所謂“誠,信也,從言成聲”“信,誠也,從人言”⑨,即以信釋誠,又以誠釋信。我國誠信法律規則體系還有待完善,法律規定還比較籠統,一些規定之間存在矛盾和沖突。因此,應從實際需要出發,制定誠信方面的專門法律、法規和規章,對誠信原則作出更具體、也更切實可行的規定。

5.建立健全大學生誠信評價體系,完善大學生誠信檔案。對誠信素質的培養,僅僅靠誠信教育是不夠的,必須輔以誠信評價。要通過道德評價,使誠信作為社會道德要求在大學生心里得以反映和積淀,逐漸形成誠實守信的義務感和背信棄義的羞恥心,使大學生不再視遵守規則、履行契約為強制約束,而是一種值得踐行的生活方式。在塑造大學生誠信人格的過程中,要建立道德評價體系,制定必要的規章制度和賞罰紀律,使之能夠約束大學生的各種行為。要建立健全“大學生誠信檔案”,內容包括家庭基本情況、基本經歷、獎懲情況、學雜費繳納、助學貸款、學習情況、社會實踐、參加社會公益活動以及違紀情況的誠信記錄,并將其與獎學金、助學金、干部選拔、組織發展、就業推薦等環節聯系起來,使這份誠信檔案成為大學生走向社會的第二張身份證。

[論文關鍵詞]和諧社會高校誠信道德

[論文摘要]構建和諧社會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但在和諧社會視野下,高校還存在著一些不和諧的因素。文章從大學生對誠信道德理念的認識、社會活動和人際交往、學術和學業、經濟生活、求職就業過程中等方面對高校誠信道德的狀況進行了調查和分析,并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視角,探討了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有效途徑。

[注釋]

①②朱熹.四書集注[M]??冢汉D铣霭嫔?,1992:79,168.

③吳潛濤,趙愛玲誠信與建設[N]中國教育報,2004-01-13.

④胡文彬學術腐敗是民族的恥辱[EB/OL].http://www.cuepa.cn/cate_l2/derail79.html,2007—05—29.

⑤范曉峰,蘇醒.修身立業、誠信為本.觀察與思考,2004(1):12—13.

⑥李國春.高校誠信教育環境構建之我見[J].教育探索,2007(5):87.

⑦中央編譯局.列寧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5.

⑧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澤.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399.

⑨臧克和,王平.說文解字新訂[M].北京:中華書局,200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