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時展改革創新論文

時間:2022-05-28 10:28:00

導語:適應時展改革創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適應時展改革創新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中國社會發展道路選擇的歷史必然性;運用科學的方法堅持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在新的歷史階段。中國的社會發展道路要不斷改革發展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繼續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的改革創新、關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社會發展道路的核心問題是制度問題,也就是制度選擇問題、于對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認識存在幾個誤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和唯物史觀、要堅持辯證法,即唯物辯證法、歷史辯證法、中國選擇的社會發展道路應該有揚棄和拋棄、現在的社會主義是以發展生產力為根本,以人的發展為核心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同志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的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要正確審視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選擇。本文從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歷史選擇出發,論證了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以及在經歷挫折和曲折后的今天,我們仍然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并且要適應時展變化而不斷改革創新。

關鍵詞:社會發展道路改革

同志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的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我們既不能把書本上的個別論斷當作束縛自己思想和手腳的教條,也不能把實踐中已見成效的東西看成完美無缺的模式。我們要適應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順應人民的新期待,堅定信心,砥礪勇氣,堅持不懈地把改革創新精神貫穿到治國理政的各個環節,繼續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的改革創新,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步伐,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不斷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同志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中的這段講話,強調了國家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必須建立在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原則基礎上,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在理解這個問題時,還有一個重要的理論依據,就是恩格斯指出的“所謂社會主義,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改革開放3O年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充分證明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成功的,中國的道路選擇是對的。

一、中國社會發展道路選擇的歷史必然性

關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社會發展道路的核心問題是制度問題,也就是制度選擇問題。中國選擇了社會主義,就要讓廣大人民群眾清楚中國為什么不能走資本主義,深刻理解中國不能走資本主義這個問題對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有極大幫助的。中國走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封建地主階級統治集團為民族和國家發展做出過努力,特別是封建地主階級統治集團內部的改良派也進行過洋務運動等一系列的社會改良,但結果都沒有取得成功。封建地主階級統治下的中國,老百姓的生活貧困問題沒有解決,面對資本主義等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走到了盡頭,被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所推翻是必然的。但孫中山所建立的中華民國對外還是沒有實現民族獨立,對內還是沒有解決民生問題,人民還是生活在貧窮當中。中國社會必須面臨發展道路的選擇。封建主義的道路走不通,資本主義的道路也走不通,只能選擇走社會主義的道路。事實證明,中國選擇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它解決了中國的獨立和民生問題,實現了民族獨立和國家的發展。

關于對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認識存在幾個誤區: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道路是失敗的,選擇社會主義是幼稚的。有人認為,馬克思的理論在中國沒有經過資本主義的充分發展,這是一種抽象的社會發展理論,實質上是形而上學的、機械的、教條的,沒有看到世界的統一本質矛盾的發展變化以及在發展定義上的重新選擇性。實際上,中國共產黨的成功有其歷史的必然性,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也有其必然性,因為封建主義回頭路是不行的,資本主義走不通。另外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可以越過經濟的發展階段,走更高的階段,這是中圍發展道路上的空想。雖然我們在制度上可以跳躍資本主義階段,但是生產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建立的根本,現在我們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階段我們的生產力還不發達,因此我們要根據中國的實際,建立從實際出發,從中國內部矛盾運動的內部出發,從中國與世界的普遍聯系出發,堅持中國社會主義道路。

二、運用科學的方法堅持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和唯物史觀

從中國實際出發,這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要求。分析當代中國的走向,要用全球性視野來分析中國的實際。堅持唯物史觀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原則,堅持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形態理論來看我國社會發展道路的選擇。

(二)要堅持辯證法,即唯物辯證法、歷史辯證法

從歷史發展的演變,經濟、政治、文化的內在邏輯和辯證關系,從中國和世界的關系,對立統一關系,以及從中同現代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的關系,都要堅持辯證法。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解決了中國很多原來不可能解決的問題。例如溫飽問題。中國最重要的溫飽問題,歷史上一直沒有解決。但是中國共產黨解決了溫飽問題,并且帶領全國人民已經進入了小康社會并且正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因此,通過新中圍成立60多年的實踐我們可以看出,中國選擇的社會主義道路,雖然幾經挫折和曲折,但是實踐證明人民逐漸富裕了,人們的思想也逐漸解放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科技、文化、教育正在蓬勃的發展。堅持辯證法的核心應當是堅持矛盾分析法,現實就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理論也是矛盾的統一體。中國社會存在矛盾,任何社會都存在矛盾,并且以后還會有矛盾。對矛盾的解決,就是推動歷史發展的重要動力。堅持辯證法就是要堅持總體性、開放性、系統性、結構性,并將其運用于分析社會發展道路問題。同時,還要堅持比較分析法,將中國與不同的國家進行比較,通過科學的比較,來證明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

三、在新的歷史階段。中國的社會發展道路要不斷改革發展

中國選擇了社會主義,中國選擇的社會發展道路應該有揚棄和拋棄,有在揚棄和拋棄中必須堅持和完善的,因此說這條道路是變化發展的,是不斷完善的,是開放的道路。堅持社會主義的變化和發展,因為社會主義本身就是一種實踐模式,人們實踐自身解放、民族復興、國家發展的一種模式選擇,這種發展模式應當根據人類社會的實踐發展,根據世界形勢發展。鄧小平曾說過:“世界在變,人們的思想不能不變……要發展就要變,不變就不會發展。”特別是2O世紀以來,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因此,20世紀7O年代末在中國進行的改革開放就結合世界和中國的實際情況,是發展的社會主義。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沒有民主就不能發展社會主義,沒有法制也不能發展社會主義,沒有物質文明搞不好社會主義,沒有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會主義?,F在的社會主義是以發展生產力為根本,以人的發展為核心,經濟、政治、文化全面和諧發展的,這種社會主義,就是科學社會主義。所以說,對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解應當是變化的,從變化中保持著基本制的豐富性、多樣性、生命活力,變不是從根本上改變的。如果說從根本制上改變成了私有制,那也不是社會主義了。

中國在今天要堅持社會主義的發展,就是要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的發展。那么,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既要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又要保持社會主義性質,同時又要賦予市場經濟的活力,賦予與整個社會發展的動力。為此,我們必須探索出一條中國式的發展道路,我們的發展觀念必須進行調整。中國在今天要避免市場經濟的過度化,要避免社會發展過程中公平和正義的矛盾,要避免社會發展過程中人與自然的矛盾,在這個背景下,同志提出了科學發展觀,而科學發展觀從它的現實需要來看,是從現實角度出發謀求代價最小來解決社會發展的問題。在社會的急劇轉型過程中產生了一系列問題,最初階段是社會發展的公平和效率問題,科學發展階段是謀求代價最小的轉型階段。從1956年選擇社會主義道路到今天,我們的任務目標在不斷調整,我們的發展觀念也在不斷變化,但是發展的價值指向應該是不變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是對中國社會主義道路選擇的肯定和發展。但隨著我們所處的國際國內環境的不斷發展變化,要在堅持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基礎進行改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