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層次模式滿足養老需求論文

時間:2022-06-19 10:45:00

導語:多層次模式滿足養老需求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多層次模式滿足養老需求論文

[論文摘要]在經濟社會轉型和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的背景下,調查分析遼寧省城鄉老年人口養老意愿及社會服務需求,并根據遼寧省老年人口依賴于家庭養老又對社會服務有大量需求的實際情況,筆者提出“家庭養老+社區服務體系”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模式滿足遼寧省老年人口的養老需求

[論文關鍵詞]社會服務養老意愿家庭養老養老模式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經濟轉型的重要歷史時期,隨著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加快以及老年人口規模的日益增加,全社會對老年人口的養老問題更是成為研究老齡問題巾的熱點。家庭養老與機構養老誰將成為主導是當前研究爭論的焦點。筆者嘗試從遼寧老年人口對養老意愿的調研人手,結合我省實際老年人El養老需求情況,以此完善遼寧老年人口的社會服務,建立符合遼寧實際的新型養老模式。筆者選取遼寧六個市的城市與農村進行老年養老服務意愿的抽樣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500分,回收有效問卷488份,有效回收率97.6%。

一、關于老年人口養老需求的調研結論

通過本次對遼寧城鄉老年人口養老意愿調蠢,筆者著重對于遼寧老年人對于機構養老的評價及意愿進行了深度訪談,結果表明遼寧省老年人口家庭意愿雖然較以往減弱,但是家庭養老作為傳統的養老模式仍然具有其存在的客觀性。在家庭養老仍然成為主流的同時,老年人對于社會照料、社會服務的需求正逐漸增加。

1.機構養老設置及主觀評價

通過對遼寧省城市街道和農村村委會的養老機構設置及老年人口對養老機構的主觀評價,遼寧城鄉老年養老機構的設置情況存在著城鄉差異比較明顯(P<O.05)。遼寧農村村委會的養老機構明顯多于城市街道養老機構。這具有明顯的遼寧獨特性。從老年人對養老機構的了解來看,城市老年人口和農村老年人口對養老機構的了解基本持平,農村女性老年人對養老機構了解略少。,城鄉老年人口對養老院的印象評價上有著性差異(P<0.05),農村對養老機構的評價要高于城市,這主要源于是由于城市和農村的老年人的經濟條件制約、對養老問題的認知習慣及其他方面的影響使其評價的標準不同所造成的。

2.機構養老意愿調查分析

從老年人自身和子女的主觀居住養老機構的意愿上發現,遼寧城鄉大約有1/3以上老年人.口自身及子女主觀上“愿意”居住養老機構;而老人愿意居住,子女反對的比例來看,城市的比重明顯大于農村的比重;而且我們從子女老人都不愿意的情況來看,農村占這一類的比重要明顯大于城市。這就體現出明顯的城鄉養老意愿的差異。可以與此驗證的是,農村老年人口表現去養老機構的是“暫住”的比例明顯高于城市老年人口。因此,相對于城市而言,農村老年人口的養老情況在意識上體現出明顯的傳統家庭養老特征。

3.老年人社會化服務需求滯后狀況分析

根據老年人口生活的實際情況,驗證老年人口社會化服務是否存在滯后現象。選取“上門做家務”、“上門護理”、“上門看病”、“聊天解悶”四項指標來考察遼寧省老年人口基本社會服務需求狀況。從表3可以看出,從城鄉老年人口使用過服務比例和需要的服務比例的差距來看,都存在著提供的基本的社會服務沒有滿足老年人口需要的情況。這當中存在著服務的福利性、服務數量、服務種類、服務質量等多方面不能滿足老年人需要的情況。值礙重視的是,農村需要“上門家務”、“上門護理”、“聊天解悶”的比例分別達到16.20%、16.O%、21.3%,而農村實際的提供比例僅為6.7%、4.7%、1.8%。缺口最大的是聊天解悶和上門護理。因此,我們從這項分析中發現,遼寧省確實存在著老年人口社會服務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由此我們發現,老齡化、高齡化的快速發展以及家庭照料功能弱化的客觀情況使未來的老年照料問題更為突出,而傳統的家庭養老又無法滿足老年人口的需要。因此,充分利用家庭外部日常生活照料資源應當是解決此問題的一個重要出路。

二、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新型養老模式的建立

研究表明,遼寧老年人口日常生活照料的主要提供者是子女、親屬等,這從一個方面折射了轉型時期老年人的生活照顧最主要依靠家庭內部照料資源,但也從另一個方面顯現出家庭外部照料資源的嚴重缺乏。面對當前遼寧社會服務供需矛盾的現狀以及未來老年照料的嚴峻形勢,必須大力加強老年社會服務體系建設。從以上關于老年人口的養老意愿和社會服務缺口的研究來看,符合老年人口實際需求就要兼顧家庭養老和社會服務照料二者的優勢,探索遼寧新型養老模式。筆者認為,單純的市場化并不可取,老年人的社會服務應充分考慮福利性和有償性的結合,這樣避免有償服務收費過高、福利資金不足、專業化程度不高等問題影響老年社會服務和社會養老照料的持續發展。因此,筆者建議遼寧實行“家庭養老+社會服務體系”相結合的以社區(村委會)為載體的多層次的養老模式,以滿足當前遼寧老年人口的家庭養老的情感需求和社會服務的需求,其融合了傳統的家庭養老和集中養老機構院舍養老之長,更符合人道,更注重對老年人心理和健康上的關懷。

1.老年人的社會服務體系需以社區(村委會)為載體

考慮到老年人社會服務的地域性歸屬感和遼寧老年人口家庭養老實際情況,建議老年社會化服務體系以社區或村委會作為最基礎的服務環節,這種家庭養老和社會服務相結合的形式可以說是一種社會養老家庭化的表現方式,它能夠滿足老年人不離家就能夠享受到社會服務的需求。當然,這只是一種過渡模式,隨著養老觀念的變化,勞動力結構的不斷調整,會逐步趨向于養老社會化的發展。

2.社會服務體系的福利性

遼寧養老社會服務體系建設需要充分考慮到老年家庭的支付能力,以提供低廉、高效和貼心服務,因此,遼寧老年人口社會化服務的福利性十分關鍵。遼寧養老社會服務體系建設上在提供老年人口社會服務的人力資源問題上,建議以遼寧目前大齡下崗失業女性和進城務工人員為主體,在促進下崗人員再就業問題的同時,解決老年人口社會服務問題。這樣既可以控制老年人口社會服務的成本,又可以解決下崗失業女性再就業的問題。

3.養老模式的多層次對接

在社會服務的在對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服務上,首先可以根據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內容和形式,具體來講社會服務體系應包括:居家服務、托老所、敬老院。(1)居家服務。是對居住在自己家巾,有部分生活能力,但又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的一種服務。具體包括上門做飯、陪同上醫院、專業護理、聊天等項目。(2)托老所。其運作模式類似于托兒所,是在家養老的延伸。那些心智已有些老化、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白天送入日托所,由日托所看護,晚上則同家由子女照顧。這種模式既減輕了子女照顧的負擔,又沒有將老人完全隔離于“家”之外。(3)敬老院。敬老院、福利院等設施在我省已經被大眾接受。就我省實際而言,應縮小敬老院、福利院規模,提高其分布密度,將敬老院、福利院分散在居住社區或村內,這樣老年人可以不必離開他們所熟悉的生活環境,也便于子女、親戚之問親情的交流。

4.建設互助型社會服務體系

通過對遼寧老年人口調研發現,有13.5%的老年人愿意為他人提供做家務、照料老人的服務,59.4%的老年人愿意提供聊天解悶的服務,有27.4%的老年人愿意提供求醫問藥的服務。因此,可以充分利用這一低齡健康老年人資源,為不能自理需要照料的老年人提供服務。其服務形式可以為志愿者服務和“勞動儲蓄”式服務兩種。勞動儲蓄式服務形成社會多層面“時間儲蓄”的“助人自助”制度,以解決老年人護理人員短缺的問題。但這種互助型社會服務體系建立之初必須要有嚴格的規范制度,避免流于形式,同時還要注意該制度的推廣性,保證制度開展的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