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市民社會比較論文
時間:2022-07-27 09:55:00
導語:古今市民社會比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西方在近代社會形成之前,曾存在兩個不同階段的市民社會,即古典城邦市民社會和中世紀城市市民社會。這兩種市民社會的基本特征既有相似性,又有根本差異性,其原因在于兩者具有不同的經濟條件和經濟特征。
關鍵詞:古典市民社會;城市市民社會
一、兩種市民社會的基本屬性
要對古典市民社會和中世紀市民社會進行比較研究,就不得不先對這兩個時期的市民社會的基本屬性作一個簡要的梳理,并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一定的比較。
西方古典市民社會指的是古希臘諸城邦國家和古羅馬城邦國家的統治部族生存于其間的社會組織樣式。簡言之,古典市民社會是由市民組成的城邦共同體社會。市民社會中處于主導地位的是市民,而不是人口和城垣。亞里斯多德曾經指出,“城邦本來是一種社會組織,若干公民集合在一個政治團體以內,就成為一個城邦”。這里的市民指的是那些與城邦政治共同體相關的特定身份和資格。需要注意的是,在這里切不可把市民簡單理解成居住在城邦內的所有人或者是達到一定年齡的自由人。之所以這里的市民不是指居住在城邦內在所有人,那是因為居住在城邦內在所有人包含奴隸,而奴隸是不具有人身自由的。可想而知,一個沒有人身自由的人是談不上其他方面的自由的,尤其是政治和經濟上的自由。那么為什么市民不是指達到一定年齡的自由人呢?因為自由人中的婦女和那些不屬于或未被納入統治部族內部的成年男性是不具有政治權利和經濟權利的。至此,我們可以知道,古典市民社會中的個體要想成為市民,那么他就必須具備這樣一個重要條件,即擁有一般自由人所不具有的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權利。
中世紀西歐市民社會指的是西方封建社會時期的社會形態。這一時期的市民社會復興了西方古典市民社會文明中的重要制度和思想精華,并對近代市民社會的諸多要素的形成提供了很多寶貴的資源。可以說,這是市民社會歷史上一個承上啟下的時期,但目前我國哲學界對此階段卻鮮有研究。而對此階段對近代市民社會的影響更沒有作出應有的重視。那么,這個時期市民社會的主體——市民指的又是哪些人呢?可想而知,到了中世紀西歐社會的商業經濟和手工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隨之而起的商業和手工業領域的自由人將會要求獲得與自身經濟地位相適應的政治地位。于是,這些人獲得了經濟上和政治上的權利,并最終參與到國家的決策中來,成為新的市民。因此,中世紀西歐市民社會的市民階層除了封建莊園的奴隸主以外,還包括新興的商人和手工業者。
經過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出這樣一些重要信息:一是在這兩個時期要想成為市民就必須是自由人,而且這些自由人還應該具有獨立的經濟地位和與之相適應的政治地位;二是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到了中世紀,市民的群體加大了,融入了新興的商人和手工業者,為市民社會的發展增添了新鮮的血液,為將來近代市民社會的到來打下了基礎。
在對這兩個時期的市民社會的基本含義作了簡單的比較分析后,下面將對這兩個時期的市民社會的形成原因和各自所具有的特征這兩個方面做出比較,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一定的分析。
二、兩種市民社會的經濟條件
1843年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提出不是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命題,這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理論的胚芽。這里的“市民社會”主要指現實的經濟生活。隨著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研究和對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批判,在1844年他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市民社會概念進一步具體化了,已接近于“生產關系”概念。在1845~1846年他們合寫的標志歷史唯物主義創立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形成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概念,明確指出:市民社會“始終標志著直接從生產和交往中發展起來的社會組織,這種社會組織在一切時代都構成國家的基礎以及任何其他的觀念的上層建筑的基礎”。由此可見,市民社會主要屬于經濟方面的概念。有鑒于此,下面將重點分析古希臘古羅馬和中世紀西歐城市這兩個時期的經濟對各自時代市民社會產生的影響。
古希臘文明是在愛琴文明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而古羅馬文明又是在古希臘文明在地中海的殖民地文明等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這就使得兩地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在生產力發展的水平上,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已經開始廣泛地使用鐵器制成的生產工具。在此情況下,社會產生了比較多的剩余產品。而與此同時,家庭成為了社會中最基本的生產單位,這就導致個體對原始共同體的依賴性大大地降低。另外,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古希臘古羅馬可以生產出多種不同的農業生產作物,大部分的地區都種植葡萄和橄欖等經濟作物,還有小部分地區還可以種植豆類和大麥糧食作物。到這里我們可以發現,古希臘古羅馬社會中不同地區具備了交換的條件。因為經濟作物之間、農作物之間,以及經濟作物與農作物之間可以進行交換。而事實上,由于社會的發展和人們需求的增加,家庭與家庭、氏族與氏族,以及他們與周邊部族之間都要進行大量的產品交換。加上古希臘古羅馬都處于地中海商業貿易的優良位置,由此就促成了發達的分工和商品交換現象。還有就是,在文明的形成過程中,古希臘古羅馬發生了部族之間的戰爭。這就導致勝利者和被征服部族的混同,以及原有部族與新來部族的混同的現象較為普遍,致使原來純粹自然形成的部落組織受到很大的破壞,血緣因素占據的地位遭到削弱,隨之而起的是地域因素地位的不斷增強。由此,農產品的商品化和血緣關系的被削弱,使原來屬于公社的土地逐漸被家庭所擁有,并且家庭享有完整的所有權,而剩余的集體土地演變為城邦的公地。這種獨立的家庭私有制,對確立私有家庭之間獨立、平等的地位具有決定性意義。因為大多數平民取得了相應土地的完整所有權,也就擺脫了通過氏族共同體對貴族和早期王權的經濟和人身依附,在經濟上獲得了與貴族階層相平等的地位。最終,這些平民就成為了前面所說的市民。
在中世紀西歐城市,隨著外族入侵的減少,西歐的農業生產得到了復蘇,促進了商業貿易的復興。商業貿易的發展與城市的存在,一方面促進了貨幣關系的發展,使得貨幣代役租部分取代了實物和徭役代役租,使得封建莊園的手工業者獲得了外出做工的機會,這就使手工業者在經濟上獲得自由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封建莊園主允許手工業者外出做工,這就為手工業者逃離封建莊園提供了事實上的可能性。這些外出和逃離封建莊園的手工業者不甘做農奴,于是也定居于城市,加入了新興的經濟關系和社區,使得城市成為自由人從事工商業活動的中心和獨立的社區。這樣,一種新興的經濟關系就形成了,即從事商業和手工業活動的自由人之間的自主平等的經濟關系。新的經濟關系必然要求城市建立自身的政治制度。于是,城市中的市民在經濟獨立的基礎上,又具有了政治權利,最終成為前面所說的市民。
通過前面的比較分析可知,形成這兩個時期市民社會的經濟條件有很大的不同,古希臘古羅馬市民社會的發展憑借的是家庭私有制的產生,而中世紀西歐城市市民社會的形成憑借的是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三、兩種市民社會的經濟特征
由前文可以清楚地知道,西方古典市民社會的基本屬性以及形成的經濟條件與中世紀的市民社會是不相同的。在此基礎上將重點分析下這兩個時期的市民社會的不同經濟特征,并在分析經濟特征的基礎上簡要分析一下當時的政治特征。
古希臘古羅馬市民社會在經濟上形成了私有制經濟。這種私有制經濟以彼此獨立的市民的家庭為基本單位,雖然家庭之間是彼此獨立的,但是這些家庭的發展高度依賴于城邦這一共同體。在這種私有制經濟中,社會成員對自身利益的主體資格和意識得到了確立,同時他們對他們作為國家的一份子私人利益的前提和保障的公共利益的主體資格和意識也得到了確立。有必要指出,這里的城邦共同體與之前的那些被私人人格化的封建個人王朝式國家的共同體是不相同的。這里的城邦共同體在事實和觀念中都被看作是經濟人格彼此獨立和平等的私有者聯合體,是共同的保障和事業。封建王朝式國家的共同體被私人人格化了,私有者成為了共同體實體的附屬物。因此,一般私有者也不過是這個國家君主的附屬物,是他們的子民,沒有作為共同體的共同主人的資格和觀念,有的只是服從的義務。這個時期的人們只能生活在家庭、村落乃至部落這樣的社會共同體中,過著沒有自由、沒有幸福的生活。而處于古希臘古羅馬城邦時期的人們則是生活在城市這樣的政治共同體中,每一個人都是自由的,且都在努力地去創造一種幸福的生活。從上面的比較中我們可以發現,封建王朝式國家的共同體中的人們,由于只有家庭、村落甚至部落這樣的社會共同體而沒有政治共同體,因此無法過上幸福而有道德的生活,只有當人們在擁有私有財產的基礎上并自愿組成政治共同體時才能過上最幸福的生活。
中世紀西歐城市的市民社會在經濟方面產生了一種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時期的新型的經濟關系。這一新型的經濟關系與當時封建莊園那種依附性的經濟關系有很大的區別,它指的是從事商業和手工業經濟活動的自由人之間的自由平等的經濟關系。在這里,本文將把這種新型的經濟關系與前文提到的封建莊園式的經濟關系作一個簡要的比較。在這兩種經濟關系中,居于其中的主體之間的關系是完全不一樣的。在封建莊園式的經濟關系中,農民和手工業者是依附于封建莊園領主的,是一種依附與被依附的關系。而在新興的市民社會的經濟關系中,居于其中的主體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不存在依附與被依附的情況。另外,封建莊園式的經濟關系中處于依附地位的群體是沒有人身自由的。同樣有必要指出的是,在新的經濟關系及理念的作用下,城市居民從一開始就追求按平等參與的原則組建屬于自己的新的政治和社會共同體。這些政治共同體是以某種全體市民共同爭得的由帝王或教俗貴族授予的特許狀以及締結的共同誓約為法律根據,依法進行政治和公共利益結合的政治實體。另外,這些政治共同體是以自治共和的原則建立的,這就為近代西方社會的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公務員之家:
從前面兩段的對比分析可知,古典市民社會的經濟特征是建立了以家庭為單位的私有制經濟,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文明的城邦共同體。而中世紀市民社會的經濟特征是形成了從事商業和手工業經濟活動的自由人之間的自由平等的經濟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以共和為原則的政治共同體。
至此,對古希臘古羅馬和中世紀西歐城市這兩個時期的市民社會作了一個簡要的分析和比較,但這并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希望為今后對市民社會的理論特別是黑格爾和馬克思等人市民社會理論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1983.
[2](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上下第7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菅從進:中世紀西歐城市市民社會論要[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4.
[4]李超:淺析古典市民社會理論[J].政法行政,2009.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
- 上一篇:快樂工作讀后心得感想
- 下一篇:中文系創先爭優活動承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