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民生發展論文
時間:2022-08-04 11:28:00
導語:中國現代民生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當代中國民生問題具有兩個特點:一是整體上的密切相關性,二是具體問題上的層次漸進性。根據這兩個特點,在社會政策制定和執行方面,必須改變原有的政策模式,注重政策的協同性、針對性、穩定性,并把政策切實落到實處。
[論文關鍵詞]民生;特點;政策;需求
當前,民生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這說明改革開放近3O年來,中國社會在飛速發展中已認識到單純的經濟發展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讓老百姓共享改革帶來的成果是現階段必須正視和解決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在社會政策方面,必須擯棄以往那種單一的思維方式,尋找新的系統方法,即在制定政策時注意政策的協同性、針對性、穩定性,并把政策落到實處。
一、當代中國民生問題的基本特點
當代中國的民生問題不是在普遍貧窮背景下出現的,而是在社會整體發展的背景下出現的,因而它綜合了改革時期的多重矛盾,在整體上具有密切相關性,在具體問題上具有層次漸進性。
(一)在整體上具有密切相關性
所謂密切相關性是指所有問題都是聯系在一起的,一個問題的解決涉及其他問題,單純解決任何一個問題都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難以奏效。以就業問題為例,似乎是教育問題,許多學者也將它歸結到高校擴招后教育質量的滑坡上。實際上這并不單單是教育問題,它涉及社會分配、社會保障、農村發展、企業壟斷等問題。從社會分配來說,工人與干部的收入存在巨大差距,小城市與大城市存在巨大差距,人們自然千方百計地向高收入職業和地區流動,而這些職業和地區根本沒有那么多的就業崗位,就業自然困難。從社會保障來說,事業單位比企業單位的社會保障水平高,城市有社會保障,農村沒有社會保障,許多大學生不愿意到企業單位和農村基層工作,這也增加了就業難度。從農村發展來看,農村的經濟收入、社會保障、文化生活比城市的要差,盡管國家鼓勵大學生向邊遠地區、向農村流動,并設立了大學生“村官”,但真正流動到農村的大學生少之又少。從壟斷企業來看,電信、石油、鐵路等壟斷企業收入高,一方面加大了社會分配不公,另一方面獨占了龐大的市場,減少了社會投資和就業崗位,所以,就業問題更加難以解決。就業問題實質上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各種矛盾的綜合反映。教育問題也是如此,國家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教育問題,并以改革高考制度,促進素質教育的社會政策來應對,可是時至今日,教育問題依舊嚴峻。其原因也是由于深層次的社會問題沒有解決,學生無法有效地分流。學生如果考不上大學,當工人,工資低,沒有向社會上層流動的渠道,沒有接受再教育的機會。個別地方雖然也給予了技工較高的工資,但畢竟是少數,大量的工人處于企業的最低層,基本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工作時間長,工作強度大,還隨時可能失去工作,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只能干軍萬馬擠高考的“獨木橋”。中學教育面對著這樣迫切想要改變自身命運的孩子和家長,又遑論素質教育呢?教育問題、就業問題密切聯系在一起,它們又與社會公平、社會保障問題聯系在一起,解決社會公平問題也必須鏟除教育的不平等和就業歧視,所以,這些問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緊緊地扭在一起。
(二)在具體問題上的層次漸進性
當代中國的民生問題主要是就業、教育、分配、社保、醫療等,其中每一個問題都有生存和發展的兩個層次,比如社會分配問題,既是生存問題,也是發展問題,能否維持生存是生存問題,而生存的質量卻是發展問題。如就業問題,能否就業是生存問題,在什么崗位、在什么層次上就業是發展問題;再如社會保障問題,擁有社會保障才能維持基本的生存,而社會保障的完善能夠明顯促進個人發展。教育問題也是如此,它涉及的是生存的基本權力和發展的公平性問題。中國正處在生存問題和發展問題這兩個層次的漸進過程中,每一個問題都有兩個層次,所以在具體問題上的層次漸進性是當代中國民生問題的一個特點。從歷史上說,民國時期民生問題是老百姓的基本生存問題,它是一個低層次的問題。新中國成立時期,民生問題也是基本生存問題。近30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的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溫飽問題基本上解決了,但原有的一些帶有基本生存性質的民生問題并未完全解決,而新的具有個人保障與發展性質的民生問題開始凸顯,所以民生問題才呈現兩個層次。當然,民生問題呈現兩個層次表明中國已經解決了不少低層次的問題,正在向解決高層次問題漸進。現在已經不能與民國和新中國成立初期相比,現在的民生問題已經不是老百姓流離失所,吃不飽飯的問題,而是老百姓如何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在就業、教育、分配、社保、醫療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待遇的問題。民生問題的層次性也要求中國的經濟發展應該更加注重老百姓的利益,維護老百姓的生存,促進老百姓的發展。
二、解決當代中國民生問題的政策需求
政策是政府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和控制宏觀經濟、協調和促進經濟發展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一套協同配合的政策體系會推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和社會向著既定的目標前進。民生問題是一項需要依賴于政策來解決的社會問題。民生問題所具有的特點,要求政府部門改變原有的政策模式,制定和落實政策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增強政策的協同性。既然所有的民生問題都聯系在一起,那么社會政策的協同性就應放在首位。實際上,我國目前在制定社會政策時,依然是各個部門各自為政的多,合作的少,這已經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生問題的解決。因此增進各部門的協作,建立綜合解決民生問題的社會機制非常重要。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組織力量進行綜合研究,將解決民生問題的各項工作進行統籌規劃,整體設計改革方案,并由專門的部門協調各個部門統一行動,采取一致政策。
第二,增強政策的針對性。針對迫在眉睫的民生問題,把握社會公平這個貫穿所有民生問題的主要線索,健全公共財政體制,調整財政收支結構,把更多資金投向低收入者,投向農村,從而盡可能地增加低收入者的工資水平和農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給,充分發揮財政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緩解教育、住房、醫療等民生方面的迫切需求。針對農民收入低的情況,將政策目標指向農民,社會需求才能擴大,貧困問題才能得到緩解,其他民生問題相應也容易得到解決。原有的社會政策主要針對經濟發展問題,而現在的社會政策應主要針對民生問題。目前民眾感觸最深的上學、看病、住房等問題,并不是因為醫院、學校或房子的數量太少,而是醫院、學校或房子不為百姓服務,價格居高不下的問題。所以增強政策的針對性就是要針對當前中國的形勢,出臺更多的改進國民幸福的社會政策。解決最便宜的吃飯、最方便的看病、最充分的就業、最有效的教育、最人性化的養老、最安全的環境,以及最適宜的住房條件等問題。
第三,增強政策的穩定性。政策的穩定性是政策有效地調節社會行為的基礎。政策要保持穩定就必須明確規定它的有效期限,在這個有效期限內,政府動員各種資源并采取各種手段來維護該項政策的有效性和權威性;非因特殊原因不對其作重大調整或廢棄之;在必要的政策調整過程中,盡量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繼承性,同時,對利益受到損害的有關社會群體進行適當的補償。這樣人民才會真誠地支持社會政策,自覺地在它的限制下選擇自己的社會行為。公務員之家:
第四,把政策落到實處。任何一個政策的有效性都取決于它在具體實際中的落實情況。為避免政策落空,必須構建責任體系,強化地方和職能部門責任制。責任制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地方和各職能部門應明確各自的責任;二是工作督查,建立部門績效評估制度,對部門履行職責、完成工作目標及工作效率等方面進行綜合考評;三是建立責任追究機制,對貫徹執行上級重大決策不力的單位進行處罰。只有這樣才能令行禁止,上下統一,實現政策目標。
- 上一篇:跨國公司分散知識管理策略論文
- 下一篇:校園環境綜治工作情況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