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發展與和諧社會探索

時間:2022-05-04 11:01:00

導語:人性的發展與和諧社會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性的發展與和諧社會探索

摘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人類不斷追求的一種美好社會,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種社會理想。進入21世紀后,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提出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關系全局的重要戰略任務,并以民生作為重點開始全面部署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構以人性的發展為基礎。人性真、善、美的統一必將促進社會主義社會和諧的發展。人性真、善、美的統一需要一定條件的促進。

關鍵詞:人性發展真善美和諧社會

“和”在漢語中有和睦之意,“諧”為協調、和順之意,“和諧”顧名思義和睦協調,即“配合得當和勻稱”。在生活中我們對音調、色彩、氣氛講究和諧,而自然生態、人際交往、社會發展也講究和諧。“和諧”是人類亙古以來的一個夢想,正成為億萬中國人民的自覺行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正在中國大地蓬勃進行。和諧,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旋律,是這個偉大時代的最強音。

一、準確把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豐富內涵

中國傳統文化上下五千年,以中庸最為特色,中庸的思想也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她提倡“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這種中庸實質上就是一種和諧,一種對萬物和諧發展生存狀態的一種追求。“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用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仁者愛人”…這些都表達了古人對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愿望;“百姓昭蘇,協和萬邦”,“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古人群體和諧的希望流露出來;關于人與自然的和諧,古人也有所闡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古人的和諧觀非常樸實,且蘊含著深理,但缺乏社會的普遍性和實踐性,所以只能停留于愿望的層面。

而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卻不同于以往,總書記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全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是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概括。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歷史的、綜合的、動態的概念,應有四個層面的內涵,即人與自然的和諧、社會結構及各系統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和人自身的和諧。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還有四個方面的特征,即:以人為本、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社會;把公平、公正作為核心價值取向的社會;不斷調整社會基本矛盾,安定、穩定的社會;經濟協調持續發展的社會。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和建設是一種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協調的、可持續的、全面的地發展,是一種建立在科學發展觀基礎之上并通過科學發展來實現的發展和建設。

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構以人性的發展為基礎

社會是由人組成的,社會歷史是人活動的總和。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既相互區別,又辯證統一。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是有區別的:某些個人的發展不等于社會的發展;社會的發展也不等于個人的發展。

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又是辯證統一的。人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發展。這表現在:第一,人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實踐的發展。正是在社會實踐中,人的能力有的蘇醒過來,有的發展起來,有的產生出來。社會實踐的規模、復雜、進化程度制約著人的發展狀態和程度。第二,人的發展依賴于社會生產力暨在此基礎上所創造的社會物質條件和社會精神環境。第三,人的發展離不開社會關系。社會關系制約人、塑造人,現代社會塑造著現代化的人;社會關系的全面性是人的發展具有全面性。

人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目的,又是社會發展的手段;是社會發展的結果,又是社會發展的原因;人的發展不只具有個體的意義,而且具有社會的意義。從根本上說,社會的發展和人的發展是一致的,是辯證統一的。人的發展不能脫離社會的發展,人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內容和標志,兩者互為前提和基礎。

可以說,社會的和諧發展,既是這個社會中人的和諧、全面發展的原因,又是結果。因此,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必須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而又自由的發展。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就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觀既是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指導思想,又是具體實施的方法和措施。

三、人性真、善、美的統一必將促進社會主義社會和諧的發展

社會歷史作為人的活動的總和,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是通過實踐不斷實現人的價值和自由的過程。社會發展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人的發展,而人的和諧的發展又必將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人作為一種社會發展的產物,其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其社會性,而社會性又是人性的一部分。人性中有動物性原欲,也有靈魂的光輝,真善美就是人性中最閃光的靈性,是靈魂的遺傳密碼,潛藏于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靈魂的本質是自由,真善美是它的基本性質,三位一體,互為因果,密不可分。認識了真善美,人就認識了自己的靈魂——本質;成為真善美,人就成了真正的人。真善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生追求的至高目標。

1.真第一。科學、哲學的本質是求真。真是什么?真理。真理就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正確反映,(2)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的結果。真理使人自由。只要認清了真相,便能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使人的主體性得到了最大的體現,人們當下便得解脫。真善美中,真是根本。對人生來說,真是最有價值的。人類實在太需要真理了!

2.美最上。藝術的本質就是求美。“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發現美的眼睛——只要你愿意去看、去聽,神無處不在,美就在你身邊。詩是文學,文學是藝術,藝術的本質是美;所以,詩意的人生,藝術化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生活大師乃是最大的藝術家。創造是藝術的生命與靈魂,盡管技巧也相當重要。感動是人求美的本能:理性上的感動也叫“共鳴”,情感上的感動也叫“喜悅”,它們是審美經驗中的兩個方面。只有美,才能帶給人心靈的充實和寧靜、激動和滿足,那是真正的幸福與喜悅。每個人、甚至每個粒子都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是世界的中心。美是人精神成長與進化的最終目標,但要達到這個目標,卻必須依靠真。離開了真,就失去了美。只有在真實的世界里,才有完美的存在;也只有真理,才能引導我們進入美的王國——一個真正的人間“天堂”。

3.善是自然產生的副產品。道德的本質是求善。而真正的善不是服從外在的道德說教,而是忠誠于內心的道德律,這才是自由人。大哲學家康德有句名言:“有兩件事物,我們越是對它們沉思默想,就會越加敬畏。那就是,我們頭頂的星空和我們內心的道德律。”普通人(凡夫)的善出于“畏果”,智慧者(菩薩)的善出于“畏因”,而真正大智慧者(佛)的善是不畏因果、完全的慈悲——愛只是給予和分享,而一無所求/懼。真正的至善必須源至內心的完全自由,自覺方可覺他,成己方可達人。愛與同情心都是善,真善必須源于真心。最高的善是成就所愛者(自已和他人)完美的人格與獨特的個性,是情感更是一種意志和行動,是一種按照規律改造客觀世界的實現有利于自己的主管目的和社會理想的“善”。

人性真、善、美的統一實質上就是人的一種全面、自由、充分的發展;是人的全面、自由充分發展的內化。馬克思認為,人的發展是相對于社會發展而言的,是一種體現在人的體力、智利、品質、個性交往能力的發揮的發展,包括人的全面發展、自由發展和充分發展,而人的全面發展又內在的包含著人的自由和充分地發展。

四、人性真、善、美的統一需要一定條件的促進

前面提到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是辯證統一的。其中以一方面就是人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發展,社會的發展會促進人的發展。因此,在促進人的發展的同時,要創造和保證一定的社會條件。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先是法治社會,法治社會既是社會主義和諧的結果,更是社會主義和諧的條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法治的構建,必須從中華文明甚至整個人類文明的視野,從整個現代化進程和民族復興的高度,從中華民族整體生態的角度,從整個法律體系的廣度,以法治為中心,鏈接并俯瞰整個社會生活。但滄海桑田,風云世界,都是人的活動,只有抓住了“人”,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為了實現人性的和諧,在我國的制度建設中,必須遵守下列基本原則:社會主義原則;以人為本原則,將滿足人的需要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置于國家、執政、法治的首要價值地位,和諧社會法治就獲得了明確的價值指引;制約權力,監督到位原則,有權力的地方就應有監督,沒有監督的權力將被濫用。監督不到位,比沒有監督更危險…

人性化管理體制的建立。以人為本,不止體現在常說的管理機制上,更重要的是我們的領導干部們,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在某些地區,身為領導干部,口頭上講關心群眾利益,但心里想的卻是自己,借為群眾謀利益之名,行為自己謀私利之實,故而引發了如此多的“群體性事件”。常說“防患于未然”,完善相應的制度是一條可行之路。

開展人性化服務活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效載體。人性化服務,簡單說是以人為本的服務。具體一點說是尊重人的個性的、帶有人情味的、周到細致的服務。即高標準、立體化、全方位的服務。在服務中,讓干部、百姓體會民主法制觀念,博愛寬容觀念,誠信互助觀念,這是和諧社會所需要的理論觀念。在服務中,黨政機關、職能部門轉變職能和作風,不是當官做老爺,而是甘當人民服務員,公平處事、依法行政,這是和諧社會所需要的執政理念。在服務中,了解百姓疾苦、解決百姓問題,融洽干部關系,這是和諧社會所需的社會環境。在服務中,為企業解決占地、立項、審批、銷售、環境等方面問題,使經濟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這是和諧社會所需要的經濟基礎。

相信在一定條件促進和保障下的人性的真、善、美的統一,即人的全面而又和諧的發展必將使社會主義社會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1999,(4).

[2]李秀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人民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