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污染和潔凈食物的聯系
時間:2022-05-17 04:24:00
導語:土地污染和潔凈食物的聯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萬物土中生,食以土為本”,土壤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資源,是農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據統計,2000年世界糧食總產量約為22億噸,其中我國糧食產量約5億噸。這些糧食均是在全球17億公頃(我國占1.2億公頃)耕種土壤上生產的。正是因為這些土壤能提供作物生長的養分和水分,也就是具有土壤“肥力”,才能使糧食獲得穩定的產量,才能維系人類的生存和繁衍。然而,事物總有兩面性,一方面,土壤中如果沒有充分的養分和水分,沒有“肥力”,就不可能使作物正常生長,更談不上獲得穩定的產量,而另一方面,土壤中的養分元素含量,對作物生長講,經常是供需不平衡的,必須注意調節,特別是人們有意無意地向土壤中加入了不利于作物生長的各種“有害”元素,使土壤及水體發生污染,就會導致農產品品質惡化,影響人體健康。因此,土壤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人類生存質量的好壞。
當前我國農產品質量與安全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引發農產品質量不良的因素,包括自然與人為兩個方面,其中生態環境,即水、土、氣、生等方面的污染,是導致農產品品質不良的重要根源。以往人們關注的是“藍天、碧水”,認為只要天藍,水碧,就能保證農業環境及其產品質量安全。豈不知,除了“藍天、碧水”外,更重要的是保證土壤質量的安全,只有保證了“凈土”、才能保證“潔食”,才能保證人類生命的健康與安全,最終才能保障整個社會的穩定與發展。相反,如果沒有“凈土”,土壤中的有害氣體將影響大氣,土壤中的有毒物質也會影響到水體,致使天不再藍,水不再碧,即使天藍、水碧,也會有毒害物質飄在空中,溶在水中,或進入土中。因此,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而言,“凈土、潔食”比“藍天、碧水”更加重要,都是同等重要的戰略性安全問題。
土壤污染是農產品不安全的源頭
不潔凈的土壤是指遭受不良物質污染的土壤。土壤污染包括重金屬污染、農藥和持久性有機化合物污染、化肥施用污染等多方面。
隨著人口增加及經濟發展,我國面臨的土壤環境安全問題越加突出。據統計,我國重金屬污染的土壤面積達2000萬公頃,占總耕地面積的1/6。因工業“三廢”污染的農田近700萬公頃,使糧食每年減產100億公斤。其中,在一些污灌區土壤鎘的污染超標面積,近20年來增加了14.6%,在東南地區,汞、砷、銅、鋅等元素的超標面積占污染總面積的45.5%。有資料報道,華南地區有的城市有50%的農地遭受鎘、砷、汞等有毒重金屬和石油類的污染。長江三角洲地區有的城市有萬畝連片農田受鎘、鉛、砷、銅、鋅等多種重金屬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喪失生產力,也曾發生千畝稻田受銅污染及水稻中毒事件,一些主要蔬菜基地土壤鎘污染普遍,其中有的市郊大型設施蔬菜園藝場中,土壤中鋅含量高達517毫克/千克,超標5倍之多。
其次,我國農藥總施用量達131.2萬噸(成藥),平均每畝施用931.3克,比發達國家高出一倍。特別是隨著種植結構的改制,蔬菜和瓜果的播種面積大幅度增長,這些作物的農藥用量可超過100公斤/公頃,甚至高達219公斤/公頃,較糧食作物高出1~2倍。農藥施用后在土壤中的殘留量為50%~60%,已經長期停用的六六六、滴滴涕目前在土壤中的可檢出率仍然很高。據調查,一些名特優農副產品中,有機磷檢出率100%,六六六檢出率95%,超標2.4%。另在全國16個省的檢查結果,蔬菜、水果中農藥總檢出率為20%~60%,總超標率為20%~45%;因蔬菜、水果農藥殘留引起人畜中毒死亡事件時有發生。據不完全統計,華南地區的中心城市自1997年至2001年共發生因蔬菜農藥殘留引發的食物中毒事件28起,中毒415人,個別地市高毒、高殘留農藥每年造成急性中毒5~7宗,受害人數約300人。類似的急性中毒事故在長江三角洲地區也有發生。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沿海大部分地區的大田耕地土壤中持久性毒害物質大量積累,2000年太湖流域農田土壤中,15種多氯聯苯同系物檢出率為100%,六六六、滴滴涕超標率為28%和24%。令人不安的是,許多低濃度有毒污染物的影響是慢性的和長期的,可能長達數十年乃至數代人。
第三,過量施用化肥也會造成土壤污染90年代,全世界氮肥使用量為8000萬噸氮,其中我國用量達1726噸氮,占世界用量的21.6%。我國耕地平均施用化肥氮量為224.8公斤/公頃,其中有17個省的平均施用量超過了國際公認的上限225公斤/公頃,有4個省達到了400公斤/公頃。據31個省、市、自治區的調查,目前在農業結構改制后的蔬菜、瓜果地里,單季作物化肥(折合純養分)用量通??蛇_569~2000公斤/公頃以上,如一些蔬果種植大縣的化肥平均用量已達1146公斤/公頃;滇池區蔬菜花卉基地,一季作物氮磷肥用量(純養分)達687公斤/公頃,最高可達3300公斤/公頃;其化肥用量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90公斤/公頃),較之世界用化肥首戶的荷蘭還高出一倍多;每年農田使用化肥氮進入環境的氮素達1000萬噸左右,有些地區飲用水及農產品中,硝態氮和亞硝態氮的含量均明顯超標。2000年下半年,華南地區有的城市監測到菜地土壤硝酸鹽含量超標率為33.1%;據中國農科院對某地32種主要蔬菜調查,蔬菜硝酸鹽含量比80年代初增加了1~4倍,其中有17種蔬菜硝酸鹽含量超過歐盟提出的最低量標準;2001年長江三角洲的個別省份農產品出口由于監測不合格而損失數億美元。
綜上所述,近年來我國的土壤污染正在向不同尺度的區域性發展,并對各種農產品品質產生嚴重影響。特別是我國東南沿海經濟快速發展地區,土壤及環境污染問題嚴重。主要表現為:1.持久性微量毒害污染物已成為新的、長期潛在的區域性土、水環境污染問題;2.大氣中有害氣體細粒子和痕量毒害污染物構成了土壤與大氣的復合污染,城市光化學煙霧頻繁并加重;3.農田與菜地土壤受農藥/重金屬等污染突出,硝酸鹽積累顯著,已嚴重影響農產品安全質量及其市場競爭力;4.珠江三角洲和太湖流域土壤和沉積物中有機氯農藥殘留普遍,已發現一些多環芳烴和多氯聯苯等有害污染物的潛在高風險區。
造成如此嚴重的污染,除了自然原因外,人為活動是產生土壤與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近20年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農業集約化的快速發展,人們對農業資源高強度的開發利用,使大量未經處理的固體廢棄物向農田轉移,過量的化肥與農藥大量在土壤與水體中殘留,造成我國大面積農田土壤環境發生顯性或潛性污染,成為影響我國農業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嚴重問題。
應當指出,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潛伏性和長期性,其嚴重后果僅能通過食物給動物和人類健康造成危害,因而不易被人們察覺。因此,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土壤質量,控制與修復土壤污染,才能實現農業安全,保證人畜健康。
值得商榷的幾種認識
針對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社會上有各種提法。如建立“無公害農業”、“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綠色食品”、“生態農業”等。的確,21世紀的農業應該建立以“生態農業”為標志的現代化農業,但生態農業并不等于或不能完全保證農產品是安全的。如果不能從本質上實施生態農業的基本原則,杜絕有害物質的介入,不能通過整個農業生產體系與全程質量控制來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則上述的這些提法均是無濟于事的。下面就相關問題進行商榷。
1.“有機”不能替代“無機”,有機肥并非是最“潔凈”的
人們一般認為有機肥培肥土壤是最安全的。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第一,農業增產的實踐證明,1公斤化肥,可增產5公斤~10公斤糧食。我國糧食的增產,有30%~35%是靠施用化肥取得的,化肥的貢獻不容忽視。正確地說,化肥和有機肥的配合施用才是最有效的增產措施。第二,從對環境的污染看,無論是化肥還是有機肥,只要施用不當,均會出現污染。過量施用化肥是有害的,但有機肥若用量過大,腐熟不全,施用季節不當,也會對水圈、生物圈與大氣圈產生污染。特別應注意的是,當前農村中的有機肥有不少是來自含化學激素或重金屬等飼料飼養的畜禽排泄物,不少企業制造的商品有機肥的原料也不純凈。因此,有機肥也會變成引發土壤污染的根源。第三,目前社會上提出的“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以及A級、AA級“綠色食品”等,是以不使用或少用化學合成物質(化肥、農藥、食品添加劑等)為主要標準的,其中以有機食品為最高等級。然而,這些標準還有待于國家對土壤與農產品質量標準與監測體系全面建立和完善后才能真正做到。對此,我們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
2.“無土栽培”不能代替“凈土”種植
隨著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各地已廣泛建立了農業科技示范園或基地,并以高度集約的方式,進行無土栽培,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解決了部分城市的蔬菜、瓜果供給,獲得了很好的經濟、社會效益。但從國家的糧食總體需求來看,至少在近階段(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仍然不能取代廣闊的農業耕地。因此,必須在發展無土栽培蔬菜、瓜果的同時,繼續強化全國耕地土壤肥力的培育與土壤污染防治,用“凈土”生產糧食,造福于人民。
3.目前的“生態農業”并非等于安全農業
所謂“生態農業”是以生態理論為基礎,以現代生態農業技術為手段,以農業可持續發展為核心,通過農業與環境,生態與經濟的平衡,達到農業安全與人類健康的最終目標。在建設生態農業過程中,必須注意貫徹生態學原理,做到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保持系統功能的穩定性與持續性;將農業安全與人類健康列為首位,建立多層次的持續高效的農業生態系統,并按區域特點建立生態區域模式。從而使現代生態農業在促進地區與國家經濟發展方面起重要推動作用。生態農業是綜合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與國家及地區的農業現代化建設相結合,核心是農業安全與人類健康。其中土壤與環境質量是農業生態工程的重要內容。這是一項需要投入實力,堅持不懈,科學實施的宏大工程。而目前多數地方多只是停留在口號和概念上,尤其不注意農業安全與人類健康。大家應對此有清醒認識。
4.“凈土”不等于“潔食”
的確,潔凈的土壤只是生產質量安全農產品的基本保證。事實上,潔凈基地生產出的清潔農產品,還需經過儲存、運輸、深加工、市場流通直至餐桌等諸多過程。只有經過了這些全過程質量控制,最后到達餐桌仍是清潔的,才算農產品的真正安全。因此,在農業安全生產中,除了從防治土壤污染這個源頭抓起外,還必須注意防治產地環境、生產過程、流通環節中所產生的污染問題,并通過建立與制定國家與地方一系列的農產品規范,完善質量認證、監測、管理、法制等體系建設,嚴格控制農產品的“全程清潔”生產,才能使農業安全得到可靠保障。
保護和治理土壤與環境質量的建議
1.開展全國土壤質量本底調查,建立全國土壤質量監測網絡,為實現農產品的安全生產提供保障
我國土壤資源豐富,土壤類型復雜多樣,不同利用方式、不同投入水平、不同管理模式均對土壤質量產生影響。雖然已經進行過兩次全國性的土壤普查,但最近的一次已經過去了20多年,當時所獲得的有關土壤環境質量的信息甚少,不能滿足當今農業生產,特別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的需要。如最近在太湖地區進行的土壤質量調查,其結果表明土壤質量的空間變異很大,環境質量狀況令人擔憂。如果不全面摸清各地土壤質量本底情況,針對不同質量土壤進行農業清潔生產,就根本不能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因此,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土壤質量的本底調查十分緊迫。
目前,國家有關部門也正在推動全國性的與土壤質量有關的調查,如國土資源部的農業環境地球化學調查;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的土壤污染調查;農業部的耕地質量調查與評價以及中國科學院的土壤質量研究等。但從目前的進展來看,各部門的側重點均有所不同,缺乏必要的統一與整合,造成工作重復和資源浪費。因此,建議國務院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加強資源和技術的整合,逐步、分區、分階段地開展基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全國性耕地土壤環境質量調查與評價工作,并建立長期的動態監測體系。
2.盡快修訂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加強土壤有機與激素類污染物質的監測和研究,并盡快與國際接軌
目前,就農業生產中污染物而言,FAO(聯合國糧農組織)迄今已公布了相關限制標準共2522項,美國則多達4000多項,其它發達國家的控制標準達數百項甚至上千項,而我國農產品質量標準中僅涉及62種化學污染物,所頒布的無公害農產品標準中,也僅規定了農藥殘留、重金屬和硝酸鹽含量控制標準,這與發達國家的限制標準不相適應。此外,美國、德國、英國、荷蘭等西方國家對PCBs(多氯聯苯)、PAHs(多環芳烴)、PCDD/PCDFs(二惡英類)等與人體健康威脅最大的有機污染物(環境激素)也制訂了有關的質量控制標準。而我國新近頒布的無公害農產品產地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仍是引用現行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且重金屬僅限5種,農藥僅限六六六和滴滴涕,其它有機污染物未涉及。因此,建議加強土壤中環境激素類物質的監測和研究,盡快修訂有關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和農產品質量標準,盡快與國際接軌。
3.大力開展農業清潔生產,加強土地質量保護和修復的研究
開展農業清潔生產是解決農產品品質的根本措施。據江蘇的經驗,必須在摸清土壤與環境質量本底,抓好“凈土”這個源頭的基礎上,選好主要農產品,明確技術規程,通過試驗示范抓好并建立五大體系,即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技術規范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監測與認證體系;質量安全農產品管理與市場信息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規與執法體系。
對大面積遭受污染的土壤,必須開發行之有效的污染土壤修復技術,并對有關環境技術基礎與原理,如土壤污染形成機制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措施;持久性微量毒害物的環境行為、生態毒理及人體健康危害;污染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環境生物修復;農業面源污染及水體富營養化的修復過程與機理;痕量氣體污染、細粒子污染及酸雨的形成、危害機制與防治等進行深入研究,以恢復和提高其土壤與環境質量水平。與此同時,應發展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環保技術與產業。此外,應將生態環境資產損失計入生產成本,以綠色GDP指標來衡量和考核地區經濟發展成就。
4.制訂土地質量修復和保護規劃,加強規?;蜆藴驶r產品生產示范基地的建設
應利用土壤環境質量調查與評價的結果,制訂土地質量修復和保護規劃,包括質量安全農產品發展的生產基地布局、結構調整、污染防治、污染土壤修復、農業清潔生產規劃等,加強污染土地整治與修復的資金投入。同時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膠東半島、京津塘和東北等地區進行規?;蜆藴驶r產品生產示范基地建設,逐步在全國建成一批安全、優質(營養、保健)、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不斷提升市場競爭力和出口創匯能力。
此外,應加強環保法規建設,健全管理體制和機制,制定更嚴格的環境標準。在保證國家現行環境法規的基礎上,制定區域性新法規。在控制農業和農村面源污染的工作中,重點應該包括制定合理的土壤質量保護條例、湖泊和近海養殖規劃,實施規?;笄蒺B殖和生態養殖,建設農村集中居住社區和污水廢物集中處理,合理使用有機肥,推廣使用綠色農藥,推廣精準施肥技術,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等。重視土壤、水體和大氣持久性有毒物質及其長期危害效應的監測。
5.加強土壤與環境質量的宣傳與科普工作,進一步提高全民生態環保意識
農田土壤環境質量的不斷惡化,必將嚴重影響到我國農田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食物鏈安全、人體健康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也必將影響到我國農業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命運。因此,土壤環境質量的健康和安全是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及人民健康安全的重要基礎,也是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要大力開展土壤與環境質量的宣傳與科普工作,讓全社會都知道只有“凈土”才有“潔食”,只有“潔食”才能“健康”,只有“健康”才能“穩定”,只有“穩定”才能保證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可見,“凈土、潔食”與“藍天、碧水”是同等重要的國家生態與環境安全發展的長遠戰略。因此,我們建議國家要像治理沙塵暴,治理長江、黃河與水土保持一樣,刻不容緩地對待和解決我國當前面臨的土壤與環境污染問題。
- 上一篇:小議液壓設備的維護與保養
- 下一篇:淺思共同為農村留守兒童撐起一片晴空
精品范文
10土地利用規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