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境民族和諧社會論文
時間:2022-12-18 03:02:23
導語:邊境民族和諧社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基本概念和研究思路
廣西邊境民族地區構建和諧社會,首先要發展,并在發展中解決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增強發展的協調性。也就是說,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構建和諧社會,社會再生產過程的生產、分配、交換(流通)、消費等四個環節之間的關系必須是協調的、有效用的,能夠積極地推動當地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因此,考察廣西邊境民族地區邊境貿易發展對邊境民族地區構建和諧社會的促進作用,必須把邊境進出口貿易放到邊境地區整個國民經濟再生產的全過程進行分析、比較,按照社會再生產的生產、分配、交換(流通)、消費等四個環節設計指標體系,運用因子分析法考察廣西8個邊境民族縣(市、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實力、民生競爭力,考察邊境貿易發展對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影響作用。
二、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和選擇
1.指標設計基本原則。提高邊境民族縣(市、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實力、民生競爭力,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經濟基礎。因此,評價指標的選取應該體現和諧社會的“以人為本”的主要特點,應該體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在社會再生產全過程中和諧、協調的特征,要符合邊境民族地區科學發展的要求。同時,選擇的設計指標必須能夠反映廣西邊境地區的邊境貿易發展水平,注意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選取符合統計調查工作的實際,評價指標體系要精簡、明確,指標包含的經濟社會信息豐富、清晰,并且必須具備獲取性、可比性。2.指標體系的建立。在“生產”環節,主要選取“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指標。指標的主要含義,是指一個縣域核算期內(1年)實現的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與縣域內常住人口(或戶籍人口)之比。該指標反映了一個縣域整體經濟“生產”的實力,又反映了縣域人民生活水平的總體標準,是了解和把握縣域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指標。在“分配”環節,主要選取“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等兩個指標。“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用于最終消費支出和其他非義務性支出以及儲蓄的總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來自由支配的收入,是家庭總收入扣除繳納所得稅、個人繳納的社會保障費以及調查戶的記賬補貼后的收入,反映城鎮居民的富裕程度;“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是指農村居民家庭全年總收入中,扣除從事生產和非生產經營費用支出、繳納稅款和上交承包集體任務金額后剩余的,可以直接用于進行生產性和非生產性建設投資、生活消費和積蓄的那一部分收入按照農村人口進行平均的指標,反映的是農村居民的富裕程度。把城鄉居民兩個收入指標納入數量分析體系,可以較好地反映邊境地區社會再生產的“分配”環節的是否協調、和諧的實際情況。在“交換(流通)”環節,主要選取“邊境貿易進出口額”指標。指標的主要含義,是指在兩國的邊境地區,通過居民、貿易機構或指定的企業進行的進出口貿易,是實際到達我國邊境的(口岸)和實際離開我國邊境(口岸)直接進出口的所有商品貿易,主要包括:邊境小額貿易、邊民互市和其他等三項。在“消費”環節,主要選取“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指標。指標的主要含義,是指一個縣域的企業(單位、個體戶)通過交易直接售給個人、社會集團非生產、非經營的實物商品金額,以及提供餐飲服務所取得收入的金額。該指標是反映各行業通過多種商品流通渠道向居民和社會供應的生活消費品的總量,是研究縣域零售市場變動情況、反映經濟景氣變化程度的重要指標。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研究縣域居民生活水平、社會零售商品購買力、社會生產、貨幣流通和物價發展變化趨勢的重要指標。
三、實證分析方法的選擇和數據處理
1.選用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就是利用降維技術獲得公共因子,并利用這些公共因子的基本特征來解釋可觀測變量。使用因子分析法可以將廣西8個邊境民族縣(市、區)的5個基本統計指標合成新的綜合指標,這樣不但保留了原始統計指標變量的主要信息,而且其代表的特殊意義也有助于探析、評價廣西邊境進出口貿易狀況的變動對促進當地縣域構建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原因。本文選用SPSS17.0做數據處理和分析。2.因子分析的主要結果。2.1SPSS測算的檢驗結果。初始變量的相關性檢驗表明,選取的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較大,變量之間存在較為顯著的相關性;KMO檢驗值為0.617,比較適合作多因素的因子分析;變量的共同度提取較高,2個公共因子分別能夠解釋人均生產總值方差的92.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方差的80.4%,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方差的96.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方差的85.0%,邊境進出口貿易的方差的75.8%;累計方差解釋比率超過85%。2.2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通過觀測可以發現,旋轉后每個公因子上的載荷分配得更加清楚了,更加容易解釋各個提取的公共因子富含的經濟社會信息。根據因子分析法,對于一個變量來說,載荷絕對值較大的因子與它的關系更為密切,更加能夠代表這個變量。因此,第一公因子F1更能代表“邊境進出口貿易”、“人均生產總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等這幾個變量因素;第二公因子F2更加能代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農民人均純收入”等2個變量因素。進一步分析可知,F1公因子代表的4個變量主要是處于社會再生產全過程的“生產、分配、交換(流通)”三個環節,是反應邊境縣(市、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特點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屬于促進邊境地區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促進因素;F2公因子代表的2個變量主要是處于社會再生產的“分配”、“消費”環節,反映的是邊境縣(市、區)行業通過多種商品流通渠道向居民和社會供應的生活消費品的總量,是屬于拉動邊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拉動因素。3.計算公共因子得分公式。根據公式(2)和公式(3),并結合SPSS17.0給出的“因子得分系數矩陣”,可以得出最終的因子得分公式為:F1=0.325*人均生產總值-0.32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0.221*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0.14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0.540*邊境進出口貿易(4)F2=0.023*人均生產總值+0.74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0.185*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0.265*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0.438*邊境進出口貿易(5)ZF=51.378*F1+34.594%*F2(6)4.公共因子得分和綜合得分。將2010年的廣西邊境地區8縣(市、區)5個評價指標的標準化數據分別帶入公式(4)和公式(5),得出8縣(市、區)的F1和F2兩個公因子的得分。然后,將計算得出的結果,分別帶入公式(6)計算得出設計的評價指標體系的總體zF值,并將上述結果進行排序如下表。四、評價結果及分析從上表可以看出,2010年廣西的8個邊境縣(市、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的評價結果存在較大的差異。根據評價指標體系計算結果,有6個縣(市、區)的代表促進因素的F1值小于平均水平,有5個縣(市、區)的代表拉動經濟社會發展的F2值低于平均水平,有5縣(市、區)的代表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F值低于平均水平。根據表3的F值的數據結果進行分組,可以得到邊境進出口貿易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評價的三個組,較好組:東興市、憑祥市;一般組:大新縣、龍州縣、寧明縣、防城區;較差組:那坡縣、靖西縣。1.較好組,包括東興市和憑祥市等2個縣(市、區)。從上表22可以看到,這兩個縣的評價高,主要得益于他們的F1值遠遠高于其他6個縣,分別排在了第1和第2位。進一步分析這兩個縣(市、區)的邊境貿易活動可以發現,F1值代表的是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因素,包含了反映邊境縣(市、區)經濟社會發展特點的“邊境進出口貿易”活動成果,據統計,2010年廣西的憑祥市和東興市的邊境進出口貿易額分別達到2000638萬元、1115650萬元,絕對值分別居8縣(市、區)的第1和第2位。同時,隨著邊境進出口貿易的不斷深入發展,強化了邊境地區接壤國家之間的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有力地加強了邊境地區的基礎建設和國防建設,改善貿易的基礎環境,改善邊境人民的基本生活,更好地維護邊境地區和平穩定。2.一般組,主要包括大新縣、龍州縣、寧明縣、防城區等4縣(市、區)。從總體上看,這一類縣(市、區)的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因素的F1值剛剛處在平均水平之下,反映的是它們的社會生產的“生產、分配、交換(流通環節)”等和諧發展的評價略低于處于第一類的憑祥、東興。據統計,2010年大新縣、龍州縣、寧明縣、防城區等4縣(市、區)的邊境進出口貿易額分別為4377萬元、236404萬元、151128萬元、297263萬元,與憑祥和東興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特別是大新的進出口貿易排位居8縣(市、區)的末位。從表3可知,防城區F值的排位靠前,主要得益于該區的“消費”環節拉動作用較明顯,2010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18011萬元,居8縣(市、區)之首,拉動因素獲得的評價較高。而大新、龍州、寧明等在F1值排位較低的同時,其2010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防城區、憑祥、東興相比差距較大。3.較差組,主要包括F值排名倒數的靖西縣、那坡縣。這兩個縣的共同之處在于,都是國家級貧困縣,經濟基礎較差,社會的發展各項指標相對比較落后與平均水平,對開展特色邊境進出口貿易的支撐基礎相對薄弱,取得的成果不夠明顯。因而,在促進因素F1值的排位分別排在7、8倒數兩位。從表3的數據反映可知,兩個縣的不同之處在于,靖西縣在“消費”環節對社會再生產協調發展的拉動作用明顯,政府、居民的消費作用對整個經濟社會的拉動作用大,該縣2010年的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境內公路建設等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絕對值和增長幅度均居8縣(市、區)前列。通過上述的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分析表明,廣西邊境民族縣(市、區)域的邊境進出口貿易的發展,確實對邊境地區構建和諧社會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邊境進出口貿易發展的越活躍、取得的效益越好,該地區的社會再生產的“生產、分配、交換(流通)、消費”等四環節的關系就越協調,構建和諧社會的經濟基礎就越牢靠。
作者:陸鳳蓮單位: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工商管理系
- 上一篇:信息公司人力資源論文
- 下一篇:企業案例勞動關系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