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臺政策加強海歸人才創業論文

時間:2022-05-02 09:41:00

導語:出臺政策加強海歸人才創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出臺政策加強海歸人才創業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海歸”回國創業的背景及原因分析;“海歸”回國創業的優、劣勢比較;“海歸”創業成功的障礙審視;“海歸”創業成功的路徑指向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創業已成為海歸發展的一個主要的方向,而且人數眾多、國家需求、大勢所趨、實現自我的一種需求、文化的歸屬感、先進的科研水平和思想理念、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先進的管理模式和理念、雙語能力、雙文化背景、人才團隊的優勢、水土不服的問題、缺乏企業運作經驗、資金瓶頸、人才流動性比較大、創業環境不夠完善、政策環境的制約、尋找良好的商業模式、組建優秀的管理團隊、開辟多種融資渠道、再本土化、人力資源管理、政府政策的支持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在我國曾經出現過留學潮,近幾年又形成了歸國潮,大量的“海歸”人才懷揣理想回到祖國,各地政府也運用各種手段和出臺各種優惠政策,以吸引海歸人才回國創業。但為什么海歸人才創業成功的幾率并不高?本文分析了海歸回國創業的背景和原因,客觀審視了海歸自身所具有的優勢和劣勢,指出其在創業過程中所遇到的主要障礙,最后對海歸人才應如何順應局勢、揚長避短、克服障礙、取得創業成功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海歸”人才創業融資本土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留學人員隊伍。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改革開放以來,截至到2005年底,我國已有各類出國留學人員93萬人,回國人數23萬人,每年出國留學的人數超過10萬人。到2006年,中國的留學人員總數首次突破100萬人大關,分布于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所學遍及幾乎當代所有學科。與此同時,由于中國國力日益強盛和國際地位日益上升,國外許多已有所成就的留學人員回國的愿望非常強烈,大批留學人員回國發展,迄今歸國留學生總數已近30萬人,且以年均13%的速度增長。在回國的海歸中間,創業已成為海歸發展的一個主要的方向,而且人數眾多。據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夏穎奇介紹,現在僅中關村的海歸人數就有8000人,中關村約有3400家高科技企業由海歸創辦。“如果說中關村是北京的名片,那么毫無疑問,海歸企業是中關村的名片。”夏穎奇說。

一、“海歸”回國創業的背景及原因分析

1.國家需求、大勢所趨。目前,中國正處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加入WTO以后,跨國公司大舉進入中國,對中國本土企業帶來很大的沖擊。中國市場需要引進國際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需要具有全球化眼光和開闊的國際視野的經營者,需要及時的國際資訊。而海歸作為中西文化的橋梁,可以吸取雙方的特點和優勢??梢哉f,海歸是中國新經濟的強有力的推動者,引進海歸,鼓勵海歸回國創業是中國新時期利用外資的新方式。因此,具有真才識學的海歸是中國市場的真正需要。中國經濟發展的良好前景以及政府支持力度的增加,是吸引海歸回國的主要原因。

2.實現自我的一種需求。海歸們在國外大學或研究機構大多做一些研究型的工作,主要成果是學術論文。但是現在的海歸們不僅僅滿足于把自己辛勤的研究成果僅僅轉化成論文,而渴望能夠變成自主的知識產權,進而通過產業化轉化成直接的生產力,更能直接地為社會做貢獻。如無錫博慧斯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的陳博士所說,“我回國的至關重要的因素是希望能夠在工業化背景上對我的成就有一個飛躍?!眹鴥饶壳暗沫h境則為海歸學子們提供了這樣一種把科研成果產業化的機遇和平臺,滿足了個人創業的欲望,因此,回國創業被海歸看作是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一種重要方式。

3.文化的歸屬感。許多人在國外生活了很多年,收入也不錯,但就是感覺找不到歸屬感,沒有融入到主流文化里,回到中國是“葉落歸根”的一種選擇。如張朝陽博士在他的《我為什么回國》一文中這樣寫到:“你不在主流文化里面,你的生活中必定缺乏營養。我常常這樣覺得:任何離開從小長大的環境到另外一個文化圈子里面去的人,都不太可能在新文化圈子里融入主流文化,哪怕這個人外語講得再好。”''''

二、“海歸”回國創業的優、劣勢比較

1.優勢。

(1)先進的科研水平和思想理念。海歸們多數都在國外受到名師指點,培養了較強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特別是在一些高科技領域,掌握著與國際同步的科技成果,學術地位上有一定優勢,多數創業者本身就是技術專家,為回國創業準備了重要的先決條件。

(2)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后,大多在國外還有很多親友,與國外保持密切的聯系,可以方便地獲得國際資訊,便于及時跟蹤世界高新技術發展,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開展國際合作,研發新產品和開拓市場。

(3)先進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大多數海歸都有在國外跨國公司工作的經歷,在工作過程中積累了先進的管理經驗,拓展了國際視野。因此,大批留學人員的回歸,除帶回眾多尖端技術外,還把“現代經濟元素”——先進的企業管理模式帶回祖國,他們往往具有經營觀念新、管理方式先進的特點。

(4)雙語能力、雙文化背景。一方面,這些海歸人才都具有語言上的優勢,具備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能夠熟練的融入世界,比國內人士更熟悉國際經濟運行規則,這是國內的經營者所不具有的獨道優勢;另一方面,他們又了解中國國情,熟悉中國文化,這種能力又是在中國的外國商人所不具備的獨特優勢。因此,海歸這種語言上的優勢以及融通中西文化的能力,為回國創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5)人才團隊的優勢。許多海歸回國創業選擇了團隊形式,往往是各有所長的幾個人一起回國創業,并在創業過程中不斷從國外引進企業所需的留學人才,這是海歸創業在引進人才方面的優勢。

2.劣勢。

(1)水土不服的問題.由于這些海歸們長期生活在國外,受國外市場環境和文化熏陶的時間較長,對國內的社會環境、市場現狀和營運方式缺乏了解,回國后面對國內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在創業的諸多方面常會感到“水土不服”:首先,對國情缺乏了解。長期生活在海外,他們對中國的認識停留在過去;其次,不會處理人際關系。有資料顯示,留學人員在外國留學的收獲,前三位的分別是:語言能力占76.7%,專業能力占74.1%,對國外社會的了解占52.6%。被選擇率最低的是“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僅占7.8%。國外的人際關系比較簡單,直來直去,中國留學人員在國外呆了十幾年之后漸漸適應這種簡單生活,回到國內面對復雜的人際關系就顯得有點力不從心;第三,國外的市場經濟和法制環境比較完善,凡事都有章可循,而國內許多行業規章制度不夠完善,缺乏規則,往往使這些習慣于按法律規則辦事的海歸們無所適從。

(2)缺乏企業運作經驗。盡管有良好的技術背景,但大多數海歸在資金運作、市場營銷等方面比較欠缺。創業不是做研究,它涉及到管理、財務、金融、法律、公關等各個方面。

三、“海歸”創業成功的障礙審視

1.資金瓶頸。留學人員回國創業過程中,遇到的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尋找資金,這是制約海歸回國創業的瓶頸。

(1)政府支持杯水車薪。雖然政府出臺了一些資金補助的優惠措施,給予企業一定的創業資助,但是對于巨大的需求來說只是“杯水車薪”。

(2)銀行貸款困難重重。國內銀行向企業貸款的條件是要以房產、設備等有形資產做抵押,而留學創業人員大多只有技術沒有固定資產,因而無法從銀行取得抵押擔保的貸款。

(3)民營投資者的“短視”行為。海歸回國創辦的大多數是高新科技型企業,往往具有高投入、高回報、周期長的特點。而國內的民營投資者更看中立竿見影的資金回報率。于是在國內,一方面是資金市場難覓好的投資方向和項目,大量民營資本閑散著;一方面卻是留學生的許多項目嗷嗷待哺,資本與技術直接對接存在極大的困難。

(4)風險投資市場很不健全。盡管國內已經成立了不少的風險投資公司,但是總體上運作機制不夠靈活、缺乏操作經驗,對資金的投放比較謹慎。而且由于信息不對稱,投資商很難深入了解留學生的高科技項目成果及其產業化的趨勢,看不到其市場潛力和商業價值,缺乏有眼光的投資商。

2.人才流動性比較大。由于缺乏完善的招聘與用人機制,在這類企業創辦的最初階段,人才的流動性往往比較大,不利于企業的迅速成長。

3.創業環境不夠完善。海歸創業的環境還有待完善,主要是國內法制不夠健全、商業環境不規范,市場游戲規則不完善、競爭環境不公平、地方保護主義壁壘封鎖等,嚴重阻礙了留學生企業的健康發展。

4.政策環境的制約。主要有出入境簽證手續麻煩,行政審批手續繁瑣等問題,這也是使一部分想回國創業的海歸望而卻步的原因。另外,留學生歸國后,孩子遭遇教育難題的也不在少數。這些孩子基本都是出生成長于國外,接觸到的教育系統都是西方的。和父母一起回到國內,對他們來說,意味著放棄習慣的生活環境、語言環境,以及適應陌生的教育方式。因此,在適應國內的教育制度、方式的過程中也會給海歸帶來許多麻煩。

四、“海歸”創業成功的路徑指向

1.尋找良好的商業模式。海歸回國創業的首要條件是要有好的商業模式,或者是優秀的技術項目,而且一定要和中國的市場很好的結合起來。技術+資本=財富,這就是現代海歸商人給我們帶來的新的成功的商業模式。

2.組建優秀的管理團隊。海歸們攜帶科技項目回國很受歡迎,但這遠遠不夠,因為,開創企業不僅需要技術和科研,還需要財務、金融、銷售、法律、政府公關等各方面的綜合管理,缺乏管理常常使優秀的科技項目難以施展。海歸回國創業往往不能依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沒有哪個創業者是全才,就算他足夠優秀,他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因此,組建一支優秀而牢固的管理團隊就顯得尤為重要。

3.開辟多種融資渠道。資金缺乏是回國創業的海歸們最大的困擾,解決這一問題應當根據企業自身的特點和需要,積極探索和嘗試多種融資渠道。

(1)做好科技項目申報,爭取國家和地方資金支持。雖說政府資金有限,不能為所有海歸創業提供直接支持,但是有條件的企業還是應當好好利用好的這個政策和機會,爭取得到政府的支持,這將減少資金上的壓力。政府的投資往往作為啟動資金,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來跟進投資。

(2)利用無形資產,嘗試引入風險資本和爭取銀行貸款。鼓勵留學生企業充分利用現有政策,嘗試運用專利、品牌等自身無形資產引入風險資本和爭取銀行貸款。

(3)發揮留學生創業園的功能,探索成為資本與技術結合的嫁接平臺。留學生創業園不僅對留學生個人以及項目具有較為深入的了解,而且具有較強的公關、溝通和交流能力,可以發展成為資本與技術相融合的最佳平臺和媒介,在民營資本與海歸企業之間的協作起“牽線搭橋”的中介作用,為海歸創業找到合適的合作伙伴,以求更大的發展。

(4)完善風險投資機制,培育真正的風險市場。風險投資發源于美國,流行于發達國家,在世界很多重大研究和開發項目取得了驚人的成功。在中國的風險市場建立之前,海歸可以充分利用其國際關系,在海外成熟的資本市場上尋求風險投資來進行融資。許多網絡企業在成立之初都得到了國際風險投資的支持,比較典型的如搜狐、阿里巴巴、攜程旅行網等,幾乎無一例外地經歷了從吸收海外風險資金到納斯達克上市的過程,實現了快速發展。

4.再本土化。每個回國發展的海歸人才都必須經歷一個“再本土化”的過程。因為國外的技術再先進,管理經驗再豐富,但并不一定適合中國。所以在中國創業,就要能夠將所學的知識及時適應中國市場,與中國的需求、政策環境和人力資源更好的融合,縮短本土化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施展他們的才能,取得創業的成功。

5.人力資源管理。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里,保持競爭力的關鍵在于人才的取得和保留。如何在國內市場上吸引、保留以及發展好人才,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招聘與用人機制。

首先,在創業的初期,要設置高薪吸引人才。設置薪酬時,實行績效管理,員工收入要與其業績更多的掛鉤,讓員工分享公司的成功;其次,公司上軌以后,要建立流暢的升遷制度。鼓勵員工參加培訓,幫助其規劃職業發展,優秀的員工要有順利的升遷渠道;最后,公司成熟以后,要注重企業文化的建立。事實上,當員工最終選擇留在一家公司時,高薪和升遷都不會是終極目標,員工最終離去的基本原因是歸屬感。要想使公司長久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非常關注企業文化的建設,培養員工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6.政府政策的支持。過去政府所提供的優惠政策大多限于解決房子、車子、減稅免租等,其實對于海歸來說,更希望政府能夠積極改善國內現有的環境,建立一個法制健全、高效透明、公平公正的創業環境。同時,也要為留學歸國人員的家人提供好的教育和就業環境。

參考文獻:

[1]王輝耀:《海歸時代》[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版

[2]李琪:《電子商務案例分析》[M].重慶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版

[3]何琪:《“海歸”人才創業與本土化》[J].《人才開發》,2003年第4期

[4]胡慧平:《誰阻礙了“海歸派”創業》[J].《科技創業月刊》,200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