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凋敝邊緣化規避論文

時間:2022-05-28 03:53:00

導語:農村凋敝邊緣化規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凋敝邊緣化規避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勞動力過度外流引發農村經濟社會問題;農村勞動力流出負效應的成因分析;在城鄉統籌協調發展中解決農村勞動力過度流出問題對策建議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的勢頭強勁、我國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目標、農村勞動力弱化、農村勞動力的流出,導致農村勞動力弱化老化、農村養老問題日漸突出、農村家庭穩定程度下降、留守兒童教育不當、農村勞動力流動是大勢所趨、城鄉發展嚴重失衡、城市對農村勞動力就業吸納與社會排斥、農民工面臨流動性風險、農村各種稀缺資源不斷外流、統籌和協調城鄉發展、推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實現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等,具體請詳見。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農村勞動力開始大量流向城市。雖然受到政策和社會排斥,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的勢頭強勁,規模越來越大,范圍越來越廣。農村勞動力流動為促進城市和工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幾年,我國東部發達地區出現“民工荒”,影響了當地經濟發展。這使全社會認識到,農村勞動力流動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但這種切膚之痛的認識,是從城市和工業部門的角度得出的結論。而勞動力流出對農村的影響往往被人們簡單化,研究者很少從農村發展和建設的角度來分析勞動力流出的不利影響。本文主要分析勞動力過度流出對農村發展的不利影響,并分析原因和提出解決對策。

一、勞動力過度外流引發農村經濟社會問題

在新的歷史時期,為了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我國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目標。我國新農村建設是在城鄉二元結構和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的。在市場機制作用下,農村的勞動力、資金等稀缺資源不斷從農村向城市流動和集中。在看到和肯定農村勞動力轉移作用的同時,必須明確認識到,勞動力的過度流出會引發農村勞動力弱化老化、農村空巢家庭養老困難、留守兒童教育不當等負面問題,削弱了農村的穩定性和持續發展能力。

1.農村勞動力弱化

從農村流向城市的勞動力是農村的精英,他們年輕,他們有文化、有理想、能吃苦、敢闖敢干。這些農村勞動力的流出,導致農村勞動力弱化老化,使新農村建設缺乏了生力軍,對農村發展造成一定的危害。這些年輕群體的流出影響了農村的生機和活力,導致農村公共事務和活動無法有效開展。這些年輕群體的流出也使農村居民的整體消費傾向和能力下降,農村市場難以有效啟動。在一些農村勞動力過度流出的地區,甚至出現土地拋荒現象,導致農田荒廢和糧食減產,影響了糧食生產和供給。

2.農村養老問題日漸突出

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向城市,老人只能留守農村,農村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村空巢老人迅速增加。目前,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已超過城鎮,農村的老人數量遠遠多于城市。農村養老社會化程度非常低,農民養老基本靠家庭。農村青壯勞動力大量流出削弱了家庭對老人的贍養和生活照料功能,造成農村養老能力的下降,出現一些老人生活困難、缺乏精神慰藉等凄涼景象,影響農村老人安享晚年。長此以往會導致尊老養老傳統美德逐漸喪失,與新農村建設所倡導的“鄉風文明”要求格格不入。

3.農村家庭穩定程度下降

我國農村勞動力大規模流動具有“候鳥”式特點,70%以上的進城農民工把父母、妻子和子女留在了農村,造成流入城市的農民與家庭成員的長期分居。農民工夫妻長期分居會對傳統家庭和婚姻造成巨大沖擊。一項調查結果表明,農村離婚率已遠遠高出城鎮,且發生在有外出務工或者經商人員家庭的約占80%。在一些鄉鎮,農民工的離婚率競高達50%以上。農村居民離婚率上升會影響農村家庭的穩定,給農村的社會生產生活帶來消極影響,并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4.留守兒童教育不當

絕大多數農民工進城就業時,一無所有,根本無力解決孩子進城上學問題。于是,農民工只能把孩子留在農村,形成了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弱勢群體。大多數留守兒童由文化水平不高、年事較高的祖父母隔代監護或親友臨時監護。留守兒童正處于成長的關鍵時期,但由于缺乏父母親情和祖輩管教不嚴不當,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普遍不如正常家庭的兒童,并容易形成孤僻、冷漠和任性等不良性格,也是農村兒童心理和行為異常問題的主要形成原因。山東省婦聯等單位的一項長達五年的調查結果顯示,農村兒童的心理障礙和行為異常檢出率高達19.8%,差不多每五個孩子中就有一個存在心理問題或行為異常,要比城市兒童的8.1%高一倍還多,嚴重影響其健康成長和長遠發展。子女是父母的希望,也是祖國的未來。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若不能切實加以解決,不僅會影響農村兒童的健康成長,而且會嚴重影響農村的未來發展。

二、農村勞動力流出負效應的成因分析

農村勞動力流動是大勢所趨,農村勞動力流動對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工業發展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不能只看到這種大趨勢帶來的好處,而忽視了農村勞動力外流對農村發展的負面影響。分析農村勞動力外流對農村發展帶來的問題,可以看出,其根源在于農村勞動力流動具有巨大的社會風險,而現行的制度安排與政策實際上加大了這一風險。

1.城鄉發展嚴重失衡

長期以來,我國城鄉發展的現狀是嚴重失衡,城市發展遠遠快于農村。城市居民收入大大高于農民收入。在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下,農村勞動力外流是大勢所趨,并具有積極作用,因為城市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并可以獲得更高的收人。城鄉發展落差不僅表現在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上,而且表現在教育差距、身份和地位差別、社會保障差別等方面。我國城鄉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差距更明顯,城市有完備的現代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而農村居民卻無法獲得相應的待遇。城鄉發展不均衡的根本原因是我國長期實行的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以及與之相伴隨的“城鄉分治,一國兩策”利益格局?!俺青l分治,一國兩策”以戶籍作為劃分標準,將發展機會和社會福利向城市傾斜,固化城鄉利益格局,導致城鄉發展差距不斷拉大,導致城鄉發展鴻溝越來越明顯。

2.城市對農村勞動力就業吸納與社會排斥

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的背景下,城市對農村居民的吸引力越來越大,所以形成了持續不斷的“民工潮”。城市對農民工的態度是矛盾的,對農民工采取的是“經濟吸納、社會排斥”的錯位政策。城市發展需要大量的低成本農村勞動力。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4年全國農民工的月平均工資為539元,而同期的城鎮職工月平均工資是1335元。這意味著,2004年全國因為雇傭農民工一項就節省了11462億元的工資性開支,相當于當年中國GDP的8.5%。盡管農民工為城市發展貢獻了巨大的力量,但在“社會排斥”的政策下,他們徘徊在城市邊緣,根本無法順利融人城市。農民工缺少社會保障、社會支持和公共服務,他們的子女不能在城市上學,家庭成員無法生活在一起。

3.農民工面臨流動性風險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同時,也伴隨著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城市化和工業化給農民帶來了全新的社會風險。農民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城市化和工業化浪潮之中,他們面臨著工業化的社會風險。但是,農村在集體經濟解體后,失去了分散社會風險的組織基礎和物質基礎,城鄉二元分割的體制使農村難以獲得更多的公共支持來化解風險,整個社會也沒有形成一套應對工業化社會的分擔機制,農村居民抵御社會風險的能力非常薄弱。大量離開農村到城市就業的農民面臨著更大的社會風險。農民工離開了熟悉的農村社區,遠離家鄉和親人,幾乎在一無所有的狀況下進入城市,就業壓力非常大,并時常面臨失業風險。農民工主要從事臟、累、重、險的工作,勞動條件差,勞動強度大,勞動時間長,經常要加班加點,容易遭受工傷及其他職業性傷害事故等重大風險。

4.農村各種稀缺資源不斷外流

在工業化初期,由于農村投資環境不利,農業比較效益逐年下降,城市經濟的高速增長,使資本、土地等稀缺資源“非農化”趨勢加劇,這在發展經濟學中被稱為農業對工業的要素貢獻。一段時期以來,我國農村資金、耕地“非農化”現象相當嚴重,農村資金通過農村金融機構的存貸差等方式非農化,農村集體土地通過土地征用等方式轉變為國有土地·進一步實現用途的非農化。隨著農村勞動力的不斷流出,農民對農業的投入愿望減弱,也造成農村消費能力的不足,在農村投資的獲利機會下降,這會進一步加劇農村資金等稀缺資源的外流。

三、在城鄉統籌協調發展中解決農村勞動力過度流出問題對策建議

勞動力的過度外流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削弱了農村的持續發展能力和社會穩定,不利于建設和諧繁榮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在我國城市化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如何在保持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又不使農村繼續凋敝邊緣化,是和諧社會建設進程中的一道難題。面對農村勞動力外流的負面影響,要在城鄉協調發展中探尋有效對策。

1.統籌和協調城鄉發展

從城鄉統籌的視角研究農村發展問題,必須通過制度和政策創新。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實現城鄉社會事業發展、勞動力就業、市場體系的協調發展,促進城鄉間生產要素的良性互動和雙向流動,妥善解決好農村生產勞動力流動的負面問題,有效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有效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并最終解決“三農”問題。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方式就是建立以工補農、以城促鄉的反哺機制。城市反哺農村的途徑多種多樣,可以從人才、資金、項目、技術、文化、信息、價格、公共服務等方面人手。城市可以通過專家下鄉、科技下鄉、文化下鄉,為農村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市場信息,為農村培養醫療等方面人才,支持農村發展。目前,為了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全國不少地區為村級組織選拔和配備了大學生“村官”。眼界開闊的大學畢業生擔任“村官”,可以有效提高農村基層干部的素質,為農村發展注入了活力。城市可以利用援建性項目和合作性項目為農村注入資金,解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問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逐步提高農產品價格能夠增加農民收入,讓農民分享改革發展成果。

2.推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是新時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在新農村建設進程中,既需要加快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村物質文明建設,又需要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通過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廣大農民生活寬裕,實現村容整潔。要通過大力發展農村基層文化,弘揚孝敬父母、家庭和睦、鄰里互助等傳統美德,使鄉風文明起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大力發展農村公共服務和加強公共事業建設,實現農村教育、文化、醫療、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等社會公共事業的加速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徹底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快速協調發展了,才能增強農村的吸引力,使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理想之所。

3.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

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農民在政府的引導下發揮主體作用。能否出現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關系到新農村建設的成敗。在廣大農村地區,人才是最寶貴和最稀缺的資源。但農村人口雖然眾多,但致力于農村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并不多。必須實施農村人才培養工程,造就和培養一大批新型農民,把農村的人口潛力轉化為現實的人力資源優勢。高素質的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和生力軍,只有依靠他們,新農村建設才能持續深入進行下去,農村的發展才有希望。這需要確立農民的主體地位,使農民形成和強化主人翁精神,使其不斷提高創新意識和競爭能力,全心全力建設美好家園。農村發展還需要吸引外出打工的成功人士回流農村,通過他們在家鄉的創業,把市場意識、管理經驗、發展資金等帶回家鄉,帶動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4.實現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

在城市化進程中,應逐步實現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這樣才能既促進城市的發展繁榮,也保證農村的富裕安康。國家應該調整城市發展規劃和思路,取消針對農民工進城就業的各種準入限制,解決城市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放寬農民進城就業和定居的條件。城市要全面接納農村勞動力,既要經濟接納,又要社會接納;既要接納勞動力,又要接納勞動力的家庭;既要現期接納,又要長期接納。只有這樣才能使使農民工能夠低成本、低門檻融入城市,實現農民工“家庭化”流動。就地轉移是實現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的有效方式,防范和化解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缺少關愛等問題的重要途徑。要通過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增加農民在縣域內的非農就業機會,引導農民向小城鎮合理轉移,降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成本,提高轉移質量,避免異地長途轉移對家庭和農村發展造成的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1]陸學藝,農村發展新階段的新形勢和新任務[J],中國農村經濟,2000,(6)

[2]蔣成風,解讀中國城市農民工的婚姻難題[J],安徽農業科學,2006,(22)

[3]呂新雨,“民工潮”的問題意識[J],讀書,2003,(10)

[4]黃廣明,新生代民工的夢與痛(EB/OL],2005—10—18/18458044971.shtml

[5]周建明,社會政策:歐洲的啟示與對中國的挑戰[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