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完善畢業就業論文
時間:2022-06-13 09:38:00
導語:深化改革完善畢業就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大學的大規模擴招,每年畢業生的數量迅速的增長,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本文介紹了新時期下大學生就業所引發的一些新現象,如:零工資就業,寬口徑統計就業率制造就業繁榮新泡沫,讀書無用論等現象,并簡單闡述了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重點探討在新形勢下如何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
【關鍵詞】就業難大學生原因
我國高校從1999年開始進行大規模擴招以來,招生人數在短短幾年內增加了幾倍,隨之,每年畢業生的數量也高速增長。從2004年的280萬,到2008年的559萬,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到611萬人。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愈來愈引起人們的重視,成為學生、家庭、學校、社會和政府關注的焦點。如何正確認識和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事關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關系到我國社會的穩定和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1近年來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引發的新問題
1.1“零工資”就業現象
所謂“零工資就業”,就是指大學生畢業時先到自己向往的用人單位去工作,不領取任何勞動報酬,等工作一段時間通過用人單位的考驗后,雙方再商談報酬工資,簽訂用工合同,建立勞動關系。據統計,目前有66.10%的學生將月收入定位在1000元至2000元之間,甚至有1.58%的學生為了職業理想可以接受“零工資”就業。有專家認為,“零工資”的出現折射出大學生對個人發展機會的極度渴望,對自己能力和職業前途的復雜心態以及面對就業窘境的無奈。
1.2“讀書無用論”重新抬頭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卻引發了一些地區“讀書無用論”的重新抬頭。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騰訊網新聞中心聯合開展了一項調查(共有8777人參與),結果顯示,34.7%的受訪者在談到自己的大學生活時,都覺得“后悔”。一邊是上大學高收費,家庭特別是農村貧困家庭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為了孩子上大學傾盡了所有人力、精力和財力,而另一邊卻是一些大學生畢業就失業,家庭付出的財力和學生付出的精力與“產出”不成比例,甚至反差很大。
2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2.1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地區對大學生的吸納能力不均
經濟因素是影響畢業生就業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一方面,受金融危機出現的影響,用人單位提供職位數減少,與之相對比,高校擴招和應屆畢業生卻逐年增多,供過于求的矛盾加劇。另一方面,經濟發展不平衡,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而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比較緩慢,從而導致各地區對大學生的吸引力不均,出現了地區性就業矛盾。
2.2高校培養模式和專業設置與市場發展不相適應
社會在不斷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新形勢下,社會需要是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設置、課程設置等方面,依然沒有走出傳統模式。重理論、輕實踐,各高校專業設置單一、類同,課程設置、教材與社會需要脫節等問題直接影響了高校培養人才的質量,這與社會需要的是應用型人才的要求造成矛盾,加大畢業生的就業難度。
2.3高校就業指導體系不完善,滯后于社會發展
與國外相比,我國的高校就業指導起步晚,水平偏低,經驗欠缺,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和改進,這主要表現在:對就業指導投入不夠大;對學生的就業指導教育體系不完善;就業指導過于注重學生求職時遇到的具體問題和畢業就業程序上,職業生涯規劃沒能貫穿于大學教育始終;對職業道德教育還不夠重視。
2.4大學生自身的原因
大學生作為就業的主體,其自身原因是就業難的直接原因。首先,目前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尚不成熟,就業觀念滯后,就業期望值過高。其次,學生本身就業動機不強,目標缺失,沒有職業規劃。此外,缺乏社會信息;自卑等造成的成長性阻障等也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就業。
2.5用人單位的原因
不少用人單位在選擇人才時或多或少的存在誤區,過分注重文憑。只是片面認為學歷越高越好,考評選拔人才重學歷甚至唯學歷,選人學歷化造成受聘人員水平和能力與崗位不相適應,進而導致人力資源的浪費。
3關于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幾點建議
3.1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專業設置
高校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要根據市場的需要和時代的要求,認真抓好培養人才的質量關,決定人才培養質量高低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人才培養模式。新形勢下,高校就應轉變教育觀念,以培養適應時展,以符合社會要求的人才為目標所向,變重成績為重綜合素質,變灌輸式教育為啟發式教育,變課堂式教育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分階段,分對像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既要抓好政治思想教育又要抓好專業教育;既要抓好理論教育又要抓好實踐教育;既要引導學生會思考又要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各個教育環節都統一到為圍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這一目標上來[6]。此外,專業知識是一個知識結構的主干,是知識體系的主體,決定著畢業生的就業適用范圍。高校的專業設置要密切關注市場未來的“動向”,建立對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快速反應機制,通過開展畢業生就業率的收集與反饋、專家對科學技術發展的把握、經濟發展對人才規格與數量的預測等,然后通過學科的進化、專業的調整和課程的整合來實現,平衡各類專業人才結構。
3.2人才培養目標要體現學校特色
培養目標事關高校定位、人才培養模式和辦學特色。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層次的,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各層各類人才,只能根據學校的現實條件確定人才培養的方向和層次。因此,學校在制定培養目標時要根據學校的特色,不要盲目地參考別人,忽視了自身的辦學條件。特色是高校辦學的生命線,所以確定培養目標的基本原則應因校而異,不同層次的高校培養目標要有所不同,同一層次的高校培養目標應各有特點,同一高校同一專業不同的學生培養目標也應有所不同。
3.3加強學風建設,努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優良的學風是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條件。高校加強學風建設首先要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通過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專業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可以促使學生加深對職業、人生、未來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幫助他們找準人生目標,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通過引導學生合理規劃的大學的學習生活,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大學生活的不適應和理想目標的缺失是挫敗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應結合各年級學生所處階段的不同,實施循序漸進的就業教育。
3.4完善就業指導體系,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應從應屆畢業生擴展到全體在校學生,把就業指導貫穿于學生的大學學習始終。同時,就業指導工作的內容還應根據學生的成長規律而有所側重,努力做到大眾化指導和個性化指導相結合,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教學形式上,采取多形式,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此外,高校還要加強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成功的職業規劃對大學生的發展乃至一生的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有利于明確人生的奮斗目標。制訂培訓計劃,促使學生努力學習,提高自已的綜合素質。從低年級開始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計指導程,有利于及早消除大學生就業、擇業中的誤區;有利于使剛入校的新生及早轉換角色,作出長遠規劃,使他們積極適應大學生活,今后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專長,實現積極的人生價值。高校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應做到以下幾點:
1)培養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首先,從新生入學教育開始,針對各專業特點,向學生詳細介紹專業性質、專業能力要求、就業范圍、職業發展趨勢等,培養學生對專業的興趣,了解就業環境,確立大學期間的學習目標,激發學習動力。
2)引導學生確立目標、規劃未來。大學生應從自身實際和社會需要出發,確定職業發展的方向,明確達到職業目標需要具備的素質和實現目標的優劣勢。制定大學生學習生活的總體目標和階段性目標及實施步驟和措施方法,增強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
3)培養實踐能力,提高綜合素質。較強的綜合能力是現代社會對大學生的基本素質要求,是用人單位擇用人才的依據。
3.5積極引導學生提高就業能力、增強就業競爭力
大學畢業生如何把自己“嫁”出去,提高自身綜合能力是關鍵。要注重提高自己在道德、文化、業務、身體、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質,除了要具備過硬的專業能力之外,還要培養環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運用知識能力、獨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團結協作能力以及開拓創新能力等非專業能力,增強競爭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為適應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由團中央學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聯合的《2006年大學生求職與就業狀況的調查報告》顯示,企業對大學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為:環境適應能力占65.9%,人際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達能力占54.5%,專業能力占47.7%,外語能力占47.7%[5]。可見,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能力的要求不僅限于專業能力,而是能體現一個人整體素質的綜合能力。很多用人組織的擇才標準還顯示,品格已成為社會選擇人才的核心要素。品格的核心是道德,道德的核心是誠信,中外合資用人單位幾乎無一例外地把道德和誠信作為選擇人才的核心標準。一個人的專業能力再強,如果品格不好,用人單位是不會錄用的。良好品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這就要求大學生從身邊小事做起,嚴格要求自己,遵守道德規范。
3.6積極開發就業市場,拓寬畢業生就業空間
開發新的就業市場,為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是緩解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的一個關鍵因素。高校要積極轉變觀念,主動拓寬畢業生的就業渠道,為畢業生就業創造更多的機會。
4總結
總之,解決就業難題,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提高認識、轉變觀念、緊密配合,主要是作為人才供應方的高校、作為人才消費方的用人單位和作為宏觀調控方的政府這三個方面要與時俱進,深化改革,畢業生個人也要加強自我完善。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既要遵循市場發展規律,又要有預見性、前瞻性地積極采取措施,以使高校畢業生這一寶貴的人才資源充分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楊暉.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及對策探討[J].長沙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6,3:18-19.
[2]莫軍成,陳默.高校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與實現途徑[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2:32-35.
[3]黃海濤.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大學生就業的新特點及對策分析[J].遼寧教育研究,2005,7:7-9.
[4]張治理.高等教育大眾化畢業生就業工作機制的創新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5,7:15-22.
[5]張虎林.關于大學生就業難點問題的探討[J].蘭州學刊,2003,5:178-182.
[6]金立.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分析及對策思考.科教文匯,2009,8:80-81.
- 上一篇:高速公路競爭上崗企劃方案
- 下一篇:運搬工區職工信訪程序企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