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大學生就業職業選擇困窘論文

時間:2022-12-09 03:38:00

導語:剖析大學生就業職業選擇困窘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大學生就業職業選擇困窘論文

論文關鍵詞:職業決策;理論與模型;困難因素;干預方式;職業指導

論文摘要:本文主要參考國內外各種有光職業決策困難的研究成果,以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為主線,對職業決策的理論與模型、影響職業決策困難的因素、職業決策困難干預方式、職業指導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1職業決策的理論與模型

首先是職業決策精神觀。RichardS.Sharf在其著作《應用職業發展理論到咨詢》中,把Miller-Tiedeman的畢生職業理論(LifecareerTheory)和Bloch和Richmond的相關概念結合起來,認為他們的理論代表了職業決策的精神觀。持有精神觀的研究者把工作看成一個能滋養一個人的精神和發展自己的場所。Miller-Tiedeman認為,個體應該重視來自選擇的各個方面的信息,而不是關注對與錯的答案。其次是職業決策的認知信息加工觀。Peterson及其同事將信息加工理論應用到職業決策中并提出了四種假設。他們用信息加工金字塔來說明個體職業決策中的信息加工過程,認為個體的信息加工包括三個成分:知識領域、決策技巧領域和執行加工領域。最后是職業決策的PIC模型。PIC模型中涉及7個基本概念,即職業的有關方面、可選職業的核心方面、方面對個體的相對重要性、方面內水平、方面內偏好、有結構和無結構信息、敏感性分析。

Gati等人認為,職業決策過程的本質是找到與個體的偏好和能力最兼容的可選職業。在多數情況下,廣泛嘗試所有的可選職業是不實用的。所以,他們把職業分成具有不同目標、過程和結果的三個主要階段:(1)預先篩選可選職業;(2)深度探索有希望的可選職業,該階段目標是確定一些既有希望又適合個體的職業;(3)選擇最適合的職業(ChoosingtheMostSuitableAlternative)。

2.影響職業決策困難的因素

2.1職業決策專業影響

職業決策受畢業生自身專業影響。在一般情況下,大學畢業生在校期間已經接受了大學為其規劃安排好了的課程教育,其符合相關國家標準,并為大學生走上職業崗位做好了充分準備,有利于大學生從事相關專業,并在其相關領域有所發展乃至促進相關專業的發展。不同種類、不同程度的大學專業教育直接影響大學生在走_L崗位前的實際擁有的能力。毫無疑問,擁有較高能力的大學生有更強的職業競爭能力,在職業決策上也有更廣的選擇余地,而能力較低的大學生則會因缺乏競爭力難以讓自己獲得專業對口的職業甚至要被迫選擇專業不對口的職業,繼而影響其對職業的決策。不同個體性格不同,能力不同,喜好不同,并且客觀的社會需要也更是不盡相同,比如,有些大學生所學習的專業是就業冷門,不易就業,或者同期畢業生太多,競爭壓力過大,等等。

2.2擇業心理影響

大學畢業生擇業受其擇業心理影響。大學生擇業心理是指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般心理特征。在一般情況下,有些大學畢業生會希望尋求一個地處經濟發達地區,待遇優握且有發展前途,讓其“有面子”的工作職業;有些大學生則是希望可以回到家鄉.或者是到西部地區.利用所學促使一方發展。總而言之,這和大學畢業生自身的職業價值觀不同有重要關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價值觀,進而影響到其職業價值觀,影響到自身的職業決策。并且,不同的人擇業要求不同。不同的人對不同的職業認識及態度不同,進而擇業要求不同;同時,即使面對同一個職業,不同的人也會因為自身的種種因素而有不同的認識或態度,繼而擇業要求不同。另外,不同的人對其自身的認識評價不同,即每個人的自我效能感不同。自我效能感最初被定義為,人對自己為獲得預期結果所需施行的行為能力的信念,之后又擴展為:“人們所具有的,對影響其生活的事件施加控制所需能力的信念。”因此,影響大學生職業決策的并不是指大學生實際擁有的能力,而是指其自身的情緒調控、學習潛力、自我調節及自律能力等。Taylor和Betz的研究結果表明:影響職業決策的因素不僅包括職業決策技能的發展,而且包括對一些具體的職業決策能力的信心,后者更為重要。即個體的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阻礙了個體的職業探索行為和職業決策技能的發展,使得低職業決策效能者無法作出有效的職業決策。一些研究還表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還調節著職業決策中的焦慮水平,應付職業決策的自我效能水平越高,決策水平就越高,焦慮水平越低。

2.3社會環境影響

在職業決策過程中,大學生還要考慮一些外在的環境問題,比如歧視問題中的性別歧視。職業類型按性別分類,反映了社會對兩性應該從事相應工作的傳統觀點。雖然現代的性別歧視不像幾十年前那么嚴重,但不少職業本身帶有一定的性別選擇,比如多數要求重體力勞動的職業多偏向選擇男性;另外,某些用人單位在進行招聘時也會有性別選擇,這就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職業決策。又如乙肝歧視,一些用人單位或者職業拒絕患有肝病的大學生就業,甚至為大學生職業決策造成一定困難。并且,不同職業其本身的工作環境有所不同,某些職業本身的工作環境較為嚴苛,比如噴漆車間等,也會影響到大學生的職業決策。而在職業決策的過程中,大學生難免遇到向往職業和工作環境喜好相悖的矛盾,這也會成為大學生職業決策的困難。另外,家庭或重要他人的意見、社會重大事件的影響,以及當下社會總體經濟的景氣程度,等等,都影響著大學生的職業決策。根據EliGinzberg的觀點,早期個體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或職業培訓,明確自己的職業選擇。也就是說,人們根據自己的不斷學習和了解,慢慢熟悉相關職業直至具體化,并縮小自己的實際選擇范圍,最終確定自己的職業。但是,如何整合已有的知識元素并幫助自己確定職業,也就是理想的實際化過程,也會給多數大學生帶來相當的困難,影響職業決策。

2.4擇業動機

人們找工作不僅僅只是為了謀生。動機分為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很顯然,工作可以換取各種具體的獎賞,如薪水、職稱、名譽等,這些組成了影響職業決策的外在動機。在某種程度上,人們比較認可清教徒式的工作倫理,即“工作本身就很重要”的觀點。鑒于這些看法,工作被認為是一種有意義的東西,它本身就能給人帶來幸福感和滿足感,等等,這些組成了影響職業決策的內部動機。并且在某種程度上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產生一定的交互作用,同時影響著大學生的職業決策,甚至使其在其職業決策過程中產生一定的矛盾,繼而成為職業決策的阻礙。公務員之家

2.5焦慮對職業決策的影響

近二十年來,焦慮對于職業決策困難的影響成為了職業決策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Goodstein(1965)提出,作出職業選擇需要特定的信息和技能,面對所需信息和可以培養特定技能的機會時,焦慮可能會妨礙個體獲取信息以及利用這些機會來培養所需的技能,從而影響個體作出有效的職業決策。

3.職業決策困難的干預方式

職業決策困難的干預有幾種方式,概括地說,學校職業指導的主體干預方式有三種:一是職業指導課程,二是職業發展團體輔導,三是個別咨詢。叫職業指導課程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常用的職業決策干預手段,由就業輔導老師介紹當前的職業現狀與前景,讓學生們對自己的職業有一個總體的認知,但由于缺乏面對面的交流,個體的差異性無法兼顧。職業發展團體輔導則是由專門的老師對學生進行職業培訓與職業規劃的指導,對師資要求較高,只有少數高校才能做到。個別咨詢是最具個體性、獨立性的職業決策干預方式,它采取面對面的交流方式,職業指導老師要對學生個體的興趣、職業傾向、性格有比較準確的把握,能夠提出一些實際且有效的職業指導意見。這種干預方式需要占用大量的人力與財力,高校無法普及。且個別咨詢的干預方式已經市場化,如職業決策分析師、職業規劃師等職業的出現。

4.職業決策研究對大學生職業指導的啟示

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接受一定課時的職業規劃與職業決策指導培訓已成為不少高校的就業工作之一,但在職業決策教育中,首先應激發大學生的職業決策意識,只有個體意識到職業決策的重要性,才會注意并認真對待。朱臻雯在《非畢業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評估》中得出結論:在非畢業大學生中,未確定職業發展方向的占多數,但其中有半數以上對未來充滿信心。而低年級學生對職業發展前景的信心有一定的盲目性。具體而言是培養學生能根據自身特點,包括身體的、心理的、興趣的及能力的幾個方向,選擇職業方向。而且一旦學生有了決策意識,就會主動提高決策能力,作出理性的適合自己的選擇。

由上可知,在大學生身心不斷成熟發展的同時,加強對其職業決策能力的培養可以部分解決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問題。我國在校大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問題也越來越引起高校有關部門的重視,但國內對職業決策研究還屬于起步階段,目前仍以引進國外先進與經典理論為主,同時結合中國國情與兼顧實際情況,開展大量測量與調查,為建立適應我國實際國情的職業決策模型集聚材料。綜上所述,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是職業決策困難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大學生群體以其特殊性而得到國家與社會的密切關注,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也成為各級政府的重點民生工作,因此,未來關于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研究將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人。而我們的職業指導工作應該從大學生人校開始,使大學生樹立學好知識、技能,積極參與各類實踐活動的意識,從而減小他們畢業后職業決策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