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的劍術模式運用
時間:2022-09-03 09:47:00
導語:人力資源的劍術模式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以劍術的境界為模擬參照,導入人力資源管理在現代企業運用中存在的問題和癥結所在,由淺入深地分析導出人力資源管理在實踐運用中層層深入,步步為營、有的放矢、切中要害的經營思想和管理理念。
關鍵詞:劍術人力資源經營管理
1手中有劍心中無劍VS盲目管理
手中有劍心中無劍,即人是人,劍是劍,練的是一招一式,只重“器”而不重“術”,重“外”而不重“內”,重“表”而不重“心”。看上去有模有樣,實際上招招不得要領。
這種情況較之人力資源管理,有類似可比現象:人事制度似乎健全或比較健全,企業的各種人文活動大張旗鼓開展,但員工士氣低落,流動率過高;或者人浮于世,出工不出力;或者人事矛盾重重,缺少凝聚力;或者工作效率低,工作標準得不到良好貫徹;以及用人機制不夠活,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沒有形成;對企業領導人員的監督機制和激勵機制不健全、不配套.……這些現象都反應了我們在人力資源管理上的問題或盲點。究其原因,大體歸納三點:
1.1對人力資源管理系統性的認識不足企業高層領導重經營效益,輕人事管理,對人力資源管理系統性認識不夠。比如,人力資源部門定位太低,無法統籌管理整個企業的人力資源。人力資源部無法將企業和部門戰略與人力資源戰略統一結合;人力資源部的實際工作停留在主管層以下;大部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往往注重于招聘、員工合同管理、考勤、績效評估、薪金制度、調動、培訓等與公司內部員工有關的事項,卻忽略了關注顧客需求和市場變化、與企業經營戰略、市場環境相一致的人力資源管理戰略。人力資源不在于管理,而重在經營,它的經營是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自上而下的,它是企業經營戰略的先導,沒有這樣的理念很難操縱自如。
戰略觀念和技術事務是人力資源管理中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技術事務離不開戰略觀念的引導,戰略觀念需要技術事務的體現。人力資源管理制度設計者應該在明確企業戰略目標的基礎上,將其貫穿于人力資源管理各制度模塊之中。
1.2對制度建設的“出發點”有待轉變企業還是以客觀存在的“事情”的管理為主要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體現形式,具有明顯的控制員工的導向,其管理的形式和目的是“控制人”,把人視為一種成本,當作一種“工具”,注重的是投入、使用和控制。現代員工具有越來越強的維權意識,主宰自己命運,實現自身價值的訴求。因此要尋找企業的文化導向與員工價值觀相一致的“結合點”,作為制度建設的出發點,建立企業與雇員的信任紐帶與合作契機,而非單純的控制員工的制度措施。
1.3做人是管理效能的首要因素。管理的實踐表明,做人比管人更重要。人力資源的管理,說到底是管理者自己如何做人和如何教導部下做人的問題。如果管理者自己在做人方面出現了嚴重問題,那么,管理者用什么樣的指導原則來教導自己的部下呢?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力資源管理如何進行呢?人力資源管理的目標又如何實現呢?管理者的人格直接會成為影響其管理效能的首要因素,所謂人格致勝。因此,以優秀的做人贏得管理資格和權力,是職業經理人的人生必修課。
2手中有劍心中有劍VS制度管理
手中有劍心中有劍,人即劍劍即人,人劍合一,劍隨心發,練就的是劍氣;眼到——心到——劍到,招招制命,點到為止。
有好制度的國家就是好國家,有好制度的企業才是好企業。放之于人力資源管理,即是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標準化,做到這層的企業已為數不多。能夠即時地把看起來復雜的人力資源管理整理的井然有序,適當的時間做適當的事。為理而管,因管而理,企業管住了人身,也管住了人心,企業內部的資源也基本做到了有效利用,但企業是企業,雇員是雇員,雇員只是在工作,或者為自己的事業(個人目標和企業目標一致時)而努力,并沒有投入全部或者是大部分的精力,只把工作當成一種任務和職責,在有管的情況下企業經營活動能有理進行,如果沒有了管理,就極有可能出現另一種情況。企業必須時時注重管理、加強管理,才能保證生產經營活動的正常進行。
這種狀態下的企業管理目標雖然能夠實現,但不是管理的最佳狀態。這源于制度管理本身的局限性。比如,人力資源管理所處的環境復雜多變,而制度管理是一種理性思維,并不看重人情,在制度執行中對情、理、法的把握即不是制度所能企及的。又如人力資源管理必須是動態管理,在不斷的變革中才能充滿活力,但變革中如果過分強調靈活性,就會與制度的制約相沖突,變革中的制度管理之難在破舊立新的把握,立新不能突兀,破舊不可隨便,這種度的把握仍是制度不能企及的。
3手中無劍心中有劍VS人本管理
手中無劍心中有劍,這已非劍術,而是劍道!手上有沒有劍,劍好不好壞不壞已無關緊要,信手拈來枯草枝葉皆可以成為劍,而不滯于物,心中有劍與手中無劍是一對辯證的統一體。這樣的層次具有對主客體通透的洞悉能力,高屋建瓴的掌控技巧。這種境界在管理上堪稱游刃有余,運籌帷幄的“高手”,實在鳳毛麟角了。
人本管理即是文化管理的表現形式。從人性出發分析問題,以人性為中心,按人性的基本狀況來進行管理的方式。這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須是以哲學思想為指導的,哲學是企業文化的核心,是思想的統帥。比如:怎樣處理好企業、社會、員工、顧客四位一體的和諧關系;怎樣對待變革與穩定、保守與激進、低成本與高品質、鼓勵創新與嚴格紀律、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靈活性與原則性、價值導向與利潤導向等一系列企業面臨的矛盾,能夠不受矛盾限制,利用矛盾并轉化矛盾,在各種矛盾中游刃有余,既能兼顧兩極又能區分黑白,正如中國的太極哲學,剛柔相濟,虛實分明,隨人而動,隨機應變,陰陽互化的對立統一觀。因此,人本管理是哲學思想在企業經營管理中不滯于物的“劍道”。
4手中無劍心中無劍VS無為而治
手中無劍心中也無劍,殺、劍、各種兵器工具、人力等等,都只是獲得天下的過程而已,視眼前敵人若無形而能破敵于無盡之外,即為不殺,因而心中只有天下。這是劍道的最高境界,是智慧超凡而含而不露,非大器之輩難以領悟。
大道無為(道:一種解釋為事物運動變化所遵循的規律;一種解釋為包含一切客觀與主觀之物的“整體”)。無為而治是道家哲學思想在管理中的升華。現代管理學認為,管理的職能就是控制。因此,現代管理學無法理解什么是無為,它只能主張有為。老子所謂“無為”并不是要求管理者消極觀望或無所作為,而是應該效法道在化育萬物中的作為:看似無為,實質上無所不為,立足全局戰略,順應自然法則。這就說明管理者的管理行為要以一種無聲無息的自然方式展開,其依據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除此之外,無為管理最形象的概括是“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治”,指管理者要積極進行管理,而不是不管理;二是要求管理者盡量減少管理活動,就像烹飪小魚一樣,翻動多了,小魚就會爛,講求依據客觀規律,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以適當的方式順其規律促使其變化而已。
無和有是事物兩種存在表現形式。無、有合二而一,融為一體,相伴相隨。如,無更多的限制,則有更多的自主……同出而異名。道家的無為管理實質上是把人的社會性減少到最低限度,通過恢復人的自然屬性的方式來達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從“道”的立場上看問題,你會發現:世間萬事萬物之所以生生不息、充滿生機,是因為萬事萬物都在“無為”之中順應了規律、順應了“道”的緣故。老子的“道”行要靠悟,沒有悟性,即使再刻苦也是沒有辦法學習的,悟的結果是境界的提高,是一種至大則空的平和。
中國未來成功的職業經理人必定是人力資源經營管理的行家理手,是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繼承者,他們要懂得中國人的性格,要知曉中國文化的要義,更深知“水至清則無魚”的道理,了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哲學深義。
以“劍術”劃分的這三重管理模式并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相互依存并互為提升的。也不應該有優劣之分,它們是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循序漸進的“道”行,哪一種模式是最優選擇,取決于國家文化、地域觀念、組織結構形成、企業固有文化、管理主客體、業主、市場、客戶、時間……等等,多重大小軟硬環境因素。只有適合的,沒有最好的。
企業管理的哲學是境界之學,管理最佳境界在于無招勝有招!
- 上一篇:企業治理中的管理者形象
- 下一篇:野外拓展心得領悟